APP下载

帝国的命运航程——《到灯塔去》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2021-11-12

名家名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殖民地伍尔夫

王 遐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西方以自我为中心,以一种特定的特权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把世界从空间上划分为作为世界中心和唯一意义源泉的欧美与“笼罩在黑暗愚昧的阴影之中”的、“成为恐怖、毁灭、邪恶、乌合的野蛮的象征”的剩下的其他地区。通过运用一套复杂的语言与修辞策略设置了一系列二元对立,如文明与野蛮、理性与非理性、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等,对世界加以描述。正如赛义德所说:“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同的’,因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来围堵、再现东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似乎就成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构成的历史,而叙述者绝对是站在所谓“文明”一方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她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她59年的人生中,出版了很多小说、散文、书信及评论,而其中的小说《到灯塔去》被人们看作是意识流派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小说主要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灯塔,远远的,不可抵达。 有人一生向往灯塔,生命终止,只留下最美的幻象;有人拼力抵达灯塔,却不过虚幻一场;有人只在眺望灯塔,远远地,静静地……如心底的烛光,照亮灵魂,温暖生命。而当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个集矛盾、激情和神经质于一身的女人生前的故事和她的所有文字,以更靠近女作家的心灵的方式再次读完《到灯塔去》,直觉中那个在远方跳跃着斑点亮光的地方却莫名地蒙上了一层晦暗。这部小说绝不是像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是伍尔夫立意最光明的一部作品,而相反的,它蕴含着某种不安,预示着危机和衰落。

《到灯塔去》多年来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探讨,角度不外乎从它的诗化语言、美学研究、象征主义和女性主义入手。而事实上,伍尔夫的特殊社会地位及生活的历史时期使得她更清楚、更直观地看到了英国在经历由一战前强势扩张到战争中瓜分殖民地到战后作为老牌殖民帝国被削弱国力这一在曲折中阵痛着转型的历史过程。所以在1927年出版的这部《到灯塔去》绝不可能仅仅是描写她自己家庭风貌的怀旧作品,后殖民主义理论为研究这部作品提出了一个更符合其时代背景和更贴近女作家内心经历的崭新切入点。通过对大英帝国必然灭亡命运的暗示,伍尔夫揭示了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与无望。

伍尔夫在书中阐释的大英帝国的优越性,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小说中表现出的大英帝国的光辉形象及殖民侵略和扩张的野心。在《东方主义》一书中萨义德引用英国保守党领袖贝尔福谈论埃及的一段话作为自己的论据,贝尔福认为埃及像其他殖民地国家一样因为没有能力统治自己,才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而萨义德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宗主国视角,他们眼中的殖民地是需要宗主国救援的,而殖民地要以此为荣。伍尔夫也恰好在文本中表现了这一点,拉姆齐一家眼中的灯塔是困苦、悲惨,需要帮助的,这才是他们到灯塔去的目的。二是文本中对“他者”流露出的歧视与偏见。这里借用了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总结的西方人笔下的东方,相比于西方的理性、强大和阳刚,东方只是荒谬、孱弱而阴柔的“他者”。文本中不经意地出现了多处东方因素的描写,从印度带回的项链,从某殖民地草原上猎杀并被做成墙饰的野兽头骨,一本叫作《论波利尼西亚的野蛮风俗》的书,甚至不怎么漂亮的Lily的眼睛也是中国式的,这些都是西方强加于东方的僵化形象的体现,因为相比西方,东方总处于弱势,所以人们用其弱代替其异。

伍尔夫在小说中精心隐藏起来的战争主题,揭露了战争的危害及大英帝国的侵略本质。《到灯塔去》整个故事线的时间安排建构出的文本结构和伍尔夫对象征意象和暗喻手法的巧妙运用,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和自我毁灭性生动呈现。在200多页的小说中,作者用70页描写战前一天之内的平静生活,用50页表现战后生活转变的某一天,而中间只用了不到10页带过战争的十年,这个在伍尔夫本人写作笔记中被称为H型的时间结构,给读者形成一个强烈的感官上的反差,更突显出了作者不愿提起的战争才是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那个瞬间。而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对自然景象和无生命物体趋于颓败的描绘喻指了这一瞬间对英国造成的不可挽回的伤害,揭示了这场战争因出于殖民扩张这一非正义目的而导致的无异于自掘坟墓的结果。

伍尔夫在小说中隐含了大量对大英帝国必然灭亡命运的探讨。通过对“空房子”以及普鲁、安德鲁和拉姆齐夫人之死的描述,伍尔夫揭示了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与无望。小说最后展现了到灯塔去的航程,但途中天气恶劣,海上风云变幻,以及最终看到的灯塔那副颓败平常的样子都在表述一个事实:英国虽赢得了这场代价昂贵的战争,而实质上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却遭到了军事、经济、国力等方面严重的削弱,在历史的洪流中它必将慢慢沉落,而“到灯塔去”实质上是大英帝国一次注定失败的命运航程。

通过对《到灯塔去》的后殖民主义解读,分析其中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及经济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伍尔夫小说的另一个侧面。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观点,特别是运用萨义德在《东方主义》和《文化与帝国》中提出的部分观点来分析文本中流露出的社会及政治因素,也可以从一个全新角度剖析该作品所反映出的对大英帝国必然命运的更深层次意义的探讨。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看,它既塑造了一个大英帝国的光辉形象,也揭露了它的特点及隐患。通过对该文本进行后殖民主义研究,可以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西方中心理论在全球化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点上,该项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殖民地伍尔夫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论勒克莱齐奥探索异域文明的积极意义
殖民地时期南北美洲农地制度为什么大相径庭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早期华侨文学中的东南亚地区殖民地状况
与伍尔夫相遇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原因初探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