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完善学科建设加快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后备人才

2021-11-11庞亮李雅君

对外传播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学科建设高等教育

庞亮 李雅君

【内容提要】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国际传播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使命的基础上,创新推进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加强和完善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推动国情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转型,探索科學设置国际传播学科专业新体系。同时,要重视培养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文化共情能力,强化其互联网思维,提升其跨文化传播和跨媒介叙事能力,掌握不同区域、国家和群体之间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其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国际传播 高等教育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处在全新历史方位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

全媒体时代移动高速互联网迅速普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发展,媒介与社会的融合不断加深,新的媒介环境造就了新的舆论生态,也对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战线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明确当前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形势、任务和使命,深入研究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规律,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加快探索和实践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专门人才队伍的新路径,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人才培养方案与智慧。

一、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但也面临新压力、新挑战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节点,在新的媒介格局和外部舆论环境下,我国国际传播工作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把握重点,不断开创新局面。

国际传播工作始终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72年的执政生涯,并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一穷二白”到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腾飞,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创造了无数举世瞩目的壮举,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几千年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断在全球大放异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国际传播工作高度重视,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际出发,从世界、国家、民族、社会、人民、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就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纲领性、系统性和建设性意义,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国际传播战线立足中国发展实际,秉持全球视野,创新传播话语,拓展传播渠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实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

同时,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世界格局的变动,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外部环境波诡云谲,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仍在扩张,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具有相当紧迫性。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而中国各传播主体的传播能力仍有不足,国际传播和受众认知的偏差仍未消解,真实的中国形象与海外受众主观印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中国比任何时刻都需要重视国际话语权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真实的大国形象,展现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大国影响力,让世界听到真实的中国声音,看到真实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是破除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妖魔化、污名化的有力手段,也是摆在国际传播工作者眼前的首要任务,更对肩负着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院校提出了时代要求。

二、多措并举,加强和完善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高校、智库等各方相关力量共同推进。作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关键性手段,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学科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战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升国际传播理论水平、加快推动国际传播队伍建设的一项首要任务。

(一)慎始如终,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传播学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之一。我国新闻传播学是在学习西方新闻传播学模式及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本土实践与价值导向建立而成的。而西方新闻传播学的宗旨是传播西方话语和理论范式、为西方意识形态服务,进而实现西方意识形态对全球各国在信息、文化、教育等全方位渗透。事实上,西方传播理论对丰富而多样的中国传播实践解释力不足、引导力匮乏,具有许多不适用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专业建设一方面仍要慎始如终,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体现。”①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专业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武装,始终保持与党和国家的国际传播工作重心完全一致,结合中国国情、新闻实践,真实传递党的声音、传递人民声音。

另一方面,作为具有鲜明新闻传播学学科属性的国际传播学科,高等教育战线更要将思政意识与教育意识紧密融合,要以思想建设为引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加快培养一大批政治坚定、了解国情、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符合行业需求、满足党和国家需要的国际传播人才。

(二)立足实际,推动国情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当前,全球传播业已成为一种全时全域的沉浸式存在,互联网上的每一个个体都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②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传播学科专业建设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5000多年中华文明,将国情教育深度融汇于国际传播专业教学实践中,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国情观念和大局意识。

“要立足国情,了解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中国面对的‘真问题是什么,并引导学生从中国社会实践的历史与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③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强化问题意识,组织和带领学生科学严谨地开展实地调研和考察工作,为国际传播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搜集、提供真实的数据和鲜活的研究案例。进一步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研究高等教育课程开发,深度开展国际传播教育教学研究,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投身于国际传播一线夯实学理根基。要强化国情意识,把国际传播高等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立足家国情怀,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三)探究學理,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

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是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是从政治学、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通信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当中不断汲取营养,历经一个多世纪逐渐形成的跨学科体系。在当下新媒介环境中,随着新闻传播在社会信息流量中占比逐渐缩小,信息传播不断兴起,传统新闻理论对国际传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经常难以给予科学解释与合理回应,因而无法有效指导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新闻传播理论正在经历着从概念、理论到方法的全面转型。

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要抓住新文科建设赋能学科融合的契机,稳步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转型,系统构建从新闻传播到信息传播的理论新范式。坚持理论创新与教育创新相结合,重视新闻传播实践背后的学理性。积极创新国际传播理论研究范式,重构基于提升传播效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同时,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推动信息传播学科的本土化创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研究、掌握并熟练运用更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四)交叉融合,探索设置国际传播学科新体系

学科体系的设置与创新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教学实践及其效果。基于此,要着力丰富国际传播学科内涵,完善国际传播学术图谱。

探索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国际传播一级学科,或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科学增设更多有利于加快推动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际传播类本科专业。从“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两个维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大力展开和深化国别与区域研究。

全方位拓展传播研究新领域,构建开放交叉融合的国际传播学术新谱系。建设高水平国际传播技术研发和成果发布体系,打造领域聚焦、特色鲜明的国际传播智库顶尖平台。改进国际传播高等教学科研实践,推进教育内容和方式转型升级,创新国际传播融媒体实践。大胆突破固化的理论范式,加强思维理论、实践方式的本土化创新,推动本土化新闻传播理论的国际化表达,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的学科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三、着力培养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高等院校要把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为锻造全媒体时代爱党爱国的外宣铁军输送后备人才,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注入新的人力动能。

(一)重视培养文化共情能力,促进国际认同,把民族认知提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全球化危机频出。“全球性或区域性冲突此起彼伏,民粹主义、种族歧视大行其道,传统媒体的国际传播被不断紧张的地缘政治关系所绑架,民族文化传承与世界文化交融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④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与社会发展不断融合,移动高速互联网加剧了全球文化的传播与链接。作为肩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传播人才,应以认真、全面的态度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要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培养并增强文化共情能力,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海外各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搭建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了西方启蒙时代发展的理性与交往观念,又具有共情甚至是悲悯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民族-国家关系的全新思考”。⑤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其增强自身民族认知,坚定文化自信,客观、全面地向世界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并在认识到不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以真诚、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超越差异和冲突,寻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连接点,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面对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问题,加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强化培养互联网思维,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传播和跨媒介叙事能力,增强其专业性和全媒体操作能力

世界各国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进一步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信息和舆论的汇集,移动高速互联网搭建而成的技术通道带领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移动化、媒介化、泛在化,互联网已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在信息生产、传递、接收过程中处处可见互联网的身影。面对互联网重构全球传播生态的现实,在国际传播中互联网兼具文化和技术两重属性,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文化的转型步伐。

因此,在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除培养其运用互联网技术采集、生产、传递信息的能力外,还应重视培养其建立互联网意识和互联网思维,这是当前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把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意识的国际传播后备人才融入高等教育实际教学实践中,提高其在全媒体时代熟练运用互联网跨文化传播和跨媒介叙事能力,才能使国际传播后备人才队伍真正充分吸纳以互联网思维为代表的技术文化知识,成为国际传播的全知型、综合型人才,从而使他们不断超越文化藩篱,提高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力和沟通水平,成为真正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

(三)深度培养话语表达能力,掌握不同区域、国家和群体之间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化表达

当前,西方话语权仍主导着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中国国情的歪曲报道仍比比皆是。

新时代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要特别重视话语表达能力的深度培养。要重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多渠道、多角度拓宽国际传播途径,创新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内容。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制设置,完善本硕博贯通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不同区域、国家和群体之间的话语表达范式,通过有针对性地生产特定内容进行精准化传播,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受众差异化的接受需求。通过对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其更加熟练地运用本土化的内容生产方式,实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为我国改革开放稳定营造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储备更多优质、专业的后备人才力量。

庞亮系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新闻学博士;

李雅君系中国传媒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程曼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与特征》,《现代视听》2020年第9期,第84页。

②廖祥忠:《媒介与社会同构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必须着力解决的三大问題》,《现代传播》2021年第1期,第3页。

③程曼丽:《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国编辑》2021年第2期,第10页。

④同②。

⑤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5期,第74页。

责编:荆江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学科建设高等教育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