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21-11-10谷笑艳王瑞钰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解决策略幼儿

谷笑艳 王瑞钰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行为中比较常见一种行为,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有多方面因素,本文从幼儿园、社会、家庭、幼儿自身四个方面对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解决策略

一、问题提出

幼儿期处于一个人生长发育的键时期,幼儿社会性、情感、心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儿童期发生频率很大。据统计,攻击性行为占比率达8.83%~11.9%[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不是一种原因的结果,孙崇勇,多兰等人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减轻或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倾向。[2]韩静认为父母母情感温暖与攻击性行为总分呈负相关关系[3]Allen和Potkay认为经常表达愤怒情绪的人更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攻击行为将愤怒表现出来。[4]前人的研究大多提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由情感、父母等各种因素影响,笔者认为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因素可以从幼儿自身方面、幼儿园方面、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二、概念界定

儿童社会性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反社会行为比较常见的一种。攻击行为可以具体分为五种类型,即偶然的攻击行为、作为手段的攻击行为、表现性的攻击行为、危害性的攻击行为和防止性的攻击行为。[5]

三、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

(一)幼儿自身对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方面影响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其中气质是是与生俱来的。气质更多受神经系统的影响,具有先天特点。巴浦洛夫提出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表现为爆发迅猛、平息快速等特点;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但不外露、善于交往等;粘液质类型的人情绪平稳、安静稳重等;抑郁质的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不善于交际等。气质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原因可能会导致他们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因冲动而出现攻击行为。这与白传亮所提出的四岁儿童气质和攻击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一致。[6]

2.心理因素影响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需要勇气和信心,自尊强的幼儿通常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任务,而自尊弱的幼儿做事情往往缺乏信心,很少去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因此,攻击性行为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了。但也有研究表明低自尊的幼儿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产生自卑心理,这一心理会导致幼儿在生活过程中产生一些逆反心理,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当幼儿在受到来自家长和他人批评和比较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会加大。影响幼儿另一个心理因素是认知风格的不同。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其中场依存的个体做事情往往参照周围人观点的影响,场独立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为依据。认知风格的不同导致幼儿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往往采取的解决措施不同,而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会产生肢体上或者言语上的矛盾,基于此产生了攻击性行为。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社会排斥下,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攻击显著高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7]

(二)家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小视。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除了自身原因外,父母相处方式与父母相处和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都存在着密切联系。

1.父母相处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相处方式

幼儿的模仿能力发展迅速,他们的大多行为是通过观察周边现象并且不断地强化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征,父母之间交往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相处方式不同会给幼儿产生不同影响。家庭不和谐,比如父母经常打架、吵架等行为会对幼儿的认知造成错误影响,使他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也采取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高频率的出现攻击性行为;其次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与他人的相处方式。研究表示能与父母和谐相处的幼儿在平时与人交往过程中很少遇到困难,他们能够积极地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相处。

2.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结构类型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不一。目前家庭结构类型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单身家庭。不同的家庭结构成员人数不同,每个成员对幼儿管教的方式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家庭教育觀念不一致,影响幼儿观念的培养,据贾守梅调查发现父母与祖辈对儿童的管教态度不一致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有密切联系。[8]也就是说家庭结构越复杂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可能会越深。现代家庭多数为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虽然家庭成员相对过去来说比较简单,如果家庭内部教育方式不同,会对幼儿社会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直系家庭结构中,幼儿大多由父辈带,这导致孩子大多处于一种溺爱的环境,在面对父母的严格教育方式时,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继而产生攻击性行为。这一问题也是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方面。

(三)幼儿园因素对幼儿攻击行为影响

1.教师和同伴作用

同伴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朝夕相处,会对幼儿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学前期的幼儿正处于模仿期,对教师和同伴的一些行为感兴趣,从而进行模仿。当同伴出现攻击性行为并伴随着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在下一次发生类似情况时,其他幼儿会选择运用攻击行为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教师在幼儿之间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加以正确的引导,会使幼儿误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处事方式,之后会经常攻击他人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久而久之养成错误的攻击习惯。老师对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给予不理睬的做法,会使幼儿园中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数量增加。

2.幼儿园环境的布置

幼儿园环境创设包括区域布局和墙面设置。这两方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幼儿园各个区域的设置不合理会导致幼儿抢夺材料等情况的出现,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在角色扮演区和建构区里,这种情况最为明显,如果在区域内投放的材料不够或者地方太小,会让在幼儿选择游戏时,没有太多的位置和材料进行操作和玩耍,这样会导致幼儿进行争夺,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幼儿园墙面的布置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社会以及情感上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目前幼儿园墙面的设置只强调好看、美观的效果,并没有强调教育功能,现在幼儿园墙面教育功能比较单一和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

(四)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王琳提出,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气、媒体传播等,这些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9]吴霞波也提出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巨大。[10]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社会媒体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采用智能机已经非常普遍了,我们由最初通过报纸获得信息到现在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这说明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时代的来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适当的使用它。部分家长为了安抚孩子就把手机给幼儿,让幼儿观看一些视频,这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当我们为幼儿选择不当的视频或者幼儿自己用手机打开一些视频软件选择不当视频观看时,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会去模仿视频中的行为。比如在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时,幼儿觉得喜羊羊欺负灰太狼很好玩,他们在和同伴玩耍时,可能就会产生一些攻击性行为。

2.社会风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

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大众会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看到他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热心助人;在和他人发生摩擦、碰撞时,及时沟通,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等等,这个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同化,形成亲社会行为。相反,不良的社会风气,会给幼儿一不良印象,觉得在遇到问题时,就是应该大声吵闹,能用拳头解决的事情绝不动嘴,这样的社会会让幼儿逐渐开始暴躁,进而在遇事情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相关解决策略

(一)合理控制社会舆论,给幼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幼儿深处社会中,不良的社会舆论或者风气会导致幼儿产生不良习惯。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中,我们发现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受“成人模特”的影响,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儿童的暴力行为。因此成人要注重自身行为的正确与否。社会媒体对幼儿来说,它让幼儿感受世界美好,也让幼儿接触到了一些不利于幼儿发展的事物,比如在观看某些动画片时,学习里边的打架行为,觉得这样做特别与众不同。因此家长和幼儿园在给幼儿选择动画片或者看电视时,应该选择适合幼儿年龄段的视频,并对视频中出现某些错误行为,进行适当的更正,告诉幼儿这样做是不对的,给幼儿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二)利用游戏改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关鍵期,把握幼儿正确社会性发展是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关键。适当的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建立自我意识,在游戏中培养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能够自我控制。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大多时候是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尤其在溺爱模式下长大的幼儿,他们在平时不会考虑别人的想法,只从自己角度出发,但在进行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通和其他小朋友进行合作游戏、象征游戏等,在这一过程中会学会与其他幼儿交往,逐渐地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用游戏活动去改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教师或者家长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游戏,比如攻击性比较严重的幼儿要采用一对一的改正,选择模仿游戏,让幼儿模仿正确的行为,在模仿过程中去逐步加深对亲社会行为的印象,潜移默化中告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逐步改正攻击性行为。在选择游戏时我们要考虑幼儿的真实情况,不能盲目的进行游戏,这样只会加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研宄表明,亲子互动和关系的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如较少得到母亲关注、母子关系消极、冷漠、敌对的儿童常表现出较多的攻击和破坏行为,反之拥有高质量亲子互动和关系的儿童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行为问题。[11]良好高质量的亲子关系的建立需要家庭成员之间长期的沟通改正,最后形成适合幼儿生长的亲子关系。在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对亲子关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只有父母认识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加强对儿童的内心需求、想法和感受的关注,鼓励和引导儿童用合适方式进行自我表达,采取有效积极的亲子互动方式,与儿童协商冲突的解决策略,有效应对和处理儿童的各种要求和亲子冲突,减少亲子之间的负性沟通,帮助儿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四)幼儿园中教师适当的介入

在幼儿园中,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处理,否则会加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此,当幼儿之间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应该先让攻击性行为停下来,再对被攻击者进行关心和适当的询问,而不是直接去不问清楚事情就批评攻击者,这样不会让攻击者产生自卑的心理,以为老师不喜欢我。在处理攻击性事件时应该采用和平、民主的方式进行解决,教师仔细分析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双方幼儿一起分析事情,让他们从根本上懂得谁做的有问题,我们在面对类似事件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处理更好。

参考文献

[1]施雪奔.陶行知思想在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215.

[2]孙崇勇,多兰,赵红,李淑莲.亲子关系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2):60-68.

[3]韩静.父母情感温暖、共情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D].青岛大学,2020.

[4]Allen B P,Potkay C R.On the arbitrary distinction between state and trait[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1981(5):916-928.

[5]霍力岩.幼儿的交往: 如何教孩子和别人相处[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4.

[6]白传亮.4岁幼儿气质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7]黄唯.在社会排斥下儿童认知风格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8]贾守梅.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13.

[9]王琳.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作文成功之路,2015(2):49.

[10]吴霞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09):64-65.

[11]张晓,陈会昌,张桂芳,周博芳,吴巍.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08(05):571-582

作者简介:1.谷笑艳(1998-),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嵩县,洛阳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不区分研究方向)

2.王瑞钰(1997-),女,汉族,籍贯:河南省义马市,洛阳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不区分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解决策略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