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艺术介入社区设计策略研究

2021-11-10吴敏胡格伦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

吴敏 胡格伦

摘要:在受疫情持续性影响的当下,论文基于注意力恢复策略的视角,立足于社区自然空间环境中的疗愈元素,结合设计语言以构建新型的疗愈空间体系;运用新兴科技打造信息智能疗愈空间,构建医疗在医院,康疗在社区的服务模式。面向社区群众,打造富有亲和力和人文情怀的社区疗愈服务。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艺术疗愈;注意力恢复策略;心理健康;社区服务

引言

伴随疫情持续的影响,为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提供疗愈方案,为受影响居民回归正常生活状态,为不同层次心理创伤提出一种持久有效疗愈效果。此系统的创建不仅满足个人的心理疗愈,更是在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恢复社会秩序正常化,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全社会的真正痊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社会快速发展转型,我国消费结构转变,个人健康心理素质需求觉醒。本文基于注意力恢复策略的视角,立足于社区自然空间环境中的疗愈元素,结合设计语言以构建新型的疗愈空间体系;运用新兴科技打造信息智能疗愈网络,构建医疗在医院,康疗在社区的服务模式。打造富有亲和力和人文情怀的社区疗愈服务。

1 注意力恢复策略概述

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ART) 由美国环境心理学家卡普兰夫妇(Rachel Kaplan & Stephen Kaplan) 以奥姆斯特德的绿色空间以及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主动性注意力概念和缓解居民注意力疲劳、减轻生活压力的主张为基础,提出对人的精神补充和情感恢复为导向的环境心理学理论,认为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注意力是影响人正常的思维能力、情绪控制及健康生理状态的重要资源,可以通过远离性、迷人性、延展性和兼容性等自然环境感知要素恢复精力、缓和压力及提高认知能力。

2 注意力恢复策略下的艺术疗愈空间设计原则

注意力恢复策略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大众造成染病隔离、生活规律受影响的精神压力,导致注意力的过度消耗,影响个人的正常思考及情绪控制。

艺术疗愈空间作为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活动与医学的跨学科融合载体,符合远离性、迷人性、延展性和兼容性原则,发掘个体本源深层的心理冲动,协助激发内在潜能,缓和情绪、补充精力,实现意识与身体的平衡统一,以达到心灵治愈效果。

2.1 远离性原则

远离性原则旨在突破用户熟悉的空间环境建立陌生感以避免使用定向注意,强化用户在空间中的全方位身心体验。

2.2 延展性原则

延展性原则旨在空间形态符号与信息内容的多维结合,构建用户体验从物质空间延展到精神空间并反馈物质空间的闭环感受系统,刺激用户对空间的兴趣与探索,创造定向注意恢复的时间。

2.3 迷人性原则

迷人性原则旨在空间环境中通过强吸引与弱吸引相结合,以无意注意的方式吸引目标用户注意,促使定向注意恢复。

2.4 兼容性原则

兼容性原则旨在空间语言要素要同时满足特殊个体与一般个体的活动行为与精神需求,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疗愈效果。

3 注意力恢复策略下的艺术疗愈空间特点

3.1疗愈空间疗愈自助性

用户的心理状况、文化素养与社会习惯的差异,影响对同一事物主观认知,自助化心理疗愈激发用户接受视觉、听觉等感官疗愈刺激,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突破传统的公众参与信息的传递及“转译”等问题,准确把握用户的体感数据与心理重建过程中多样化的需求,确保用户参与疗愈的维度,提升心理干预工作效率与质量,激发精神状态和情感自我调控的核心能力,缓和地区医疗服务资源不均衡、不充分的影响。

3.2疗愈空间语言开放性

具像表现语言形式的指向性可能对特殊用户造成二次创伤,以光色为例的抽象化语言具有感受性与非指向性。美国色彩学家吉伯尔认为色彩组合所产生的电磁波长的变化从视觉层面模糊人对空间的界限感的观测,影响人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塑造柔和且舒适的空间环境,激发患者积极心态情绪。

3.3疗愈空间形式多样性

疗愈空间多样化的形式具有满足承载多层次的用户生理、心理本能和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因素差异化需求的外在需求,以及具有多维度的情感依附的内在需求。

3.4疗愈空间文化包容性

疗愈空间设计契合目标社区因建设年限、占地面积、周边环境的差异的文化差异,吻合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3.5 疗愈空间体验恒常性

用户在疗愈空间的互动体验从认知接收到感受处理反馈并潜移默化、持续且循序渐进长期持续多维度影响个人的身心。

4 艺术疗愈空间的服务模式

构建互联智能信息空间串聯社区疗愈空间,联动医院、企业、政府等社会资源入驻小区。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对象捕捉技术、VR技术、5G信息技术,构建“社区居民”“疗愈空间”“社会资源”三方互动、三位一体。打造“医疗在医院,康疗在社区”的社区疗愈服务模式。实现健康咨询智能化、健康教育专业化、医疗服务人性化、疗愈服务中国特色化的服务项目,实现患者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

4.1社区疗愈空间

疗愈空间依据感知引导法结合VR技术、生理感知信息仪器和对象捕捉设备捕捉用户注意力、情绪或生理行为反应变化分析反馈体验空间数据库中,给予体验者光影刺激、听觉刺激等感官刺激,建立多维沉浸式的感官体验的感知信息与客观环境要素之间联系。

强调自然元素中疗愈因子为患者提供心灵安全感与社交的公共空间设计与虚拟体验空间相辅相成。

4.2社区居民

采集构建用户健康信息数据库,反馈用户需求调整改进疗愈空间体验;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

5G信息技术优势精准采集医疗康疗数据,时时评估用户状况,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健康检查、就医参考意见、择医诊治等医疗导航服务,制定专属应急措施;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样本。

4.3社会资源

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样本,促进战略具体措施的构建与实施。

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数据样本,并长期专业的指导社区疗愈服务,满足用户的健康、医疗、教育需求;为我国心理健康治疗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为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用户长效医疗、康疗需求产品,促生合作企业的社会效应,促进社会健康高效的发展,为国家长远健康发展助力。

5 艺术疗愈空间服务设计项目意义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影响造成庞大心理创伤人群,且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干预认知的现实状况,设计艺术疗愈服务,致力于心理创伤的人群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构建常态化的健康心理自愈机制。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疾病谱改变,心理健康问题等相关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构建常态化的自愈型心理机制有助于缓解庞大的医疗服务的压力,帮助中轻度患者减缓症状乃至恢复正常心理。

巩固心理健康医疗成果,协助患者回归社会。社区居住环境有助于帮助患者缓和抗拒医疗产生的消极抵触心理,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回归社会,解决适龄劳动力流失而增加的社会资源负担。

探索开辟新型心理康疗市场。采用新兴技术,搭建系统化的“社区+医院”的新型心理康疗体系,打破心理干预专业壁垒,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匮乏的问题。

促進城乡社区空间转型。立足于社区自然空间环境中的疗愈元素,结合设计语言以构建系统化科技智能社区康疗服务系统,推进智能社区构建。

响应新时代对健康的需求。积极响应十九大提出建设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环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构建新型社区常态化心理健康疗愈体系,促进健康中国的长远发展。

6 结语

如今,在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在国内疫情控制下而逐渐步入的后疫情时代的市场背景下,笔者以艺术疗愈空间设计的策略下,研究了基于注意力转移策略的艺术疗愈空间的设计方法。注意转移策略作为一种维持人体健康状况的环境心理学理论,使人达到恢复定向注意以达到心理疗愈治疗目的,因此将注意力恢复策略引入疗愈空间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价值,也为艺术疗愈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同予,薛滨夏*,杨秀贤,张丽颖,王梓懿.基于无线生理传感器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复愈性环境注意力恢复作用研究.中国园林,2020,36(12):62-67.

[2]沈森.非语言沟通——艺术疗愈对灾后心理重建的“介入”.美术观察.2020-08

[3]郭晨晨. 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的解压体验馆设计研究.2020-06

作者简介:

吴敏,1983年7月,男,汉族,籍贯重庆,讲师,硕士,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武汉市,邮编:430205,研究方向:展示设计、实验性空间形态研究

胡格伦,2000年7月,男,汉族,籍贯浙江温州,学生,高中,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武汉市,邮编:430205,展示设计专业

基金项目:湖北美术学院2020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S202010523003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
社区服务智能化构成要素及其演进方向研究
围绕社区服务需求就业创业大有可为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