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和武魂(一)

2021-11-09刘喜堂杜荣梅魏广悦

当代作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武术中华体育教师

刘喜堂 杜荣梅 魏广悦

序一

张  山

《平和武魂》一书的出版,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部书记载了锦州市平和小学30年来的武术发展史,详尽地记录了刘喜堂同志从事武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的光辉里程。

多年来,平和小学武术队在国内外各级武术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金牌总数已达两千余枚,平和小学也因此名扬海外。每一次赛事的参与,每一块金牌的获得,无不凝聚了刘喜堂同志的心血和汗水,平和小学在武术方面取得的成功,证明了刘喜堂同志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没有愧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愧对支持他工作的领导和武术界的朋友们。他多次获得全国、省、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这是同志们对他工作成绩和为人的肯定。

刘喜堂同志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同志,正是他在工作中的实干精神,加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才共同鑄造了平和小学今天的武术辉煌。

2013年6月6日

(本文作者系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序二

李一泓

锦州有个刘喜堂,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武者,也是一位含辛茹苦三十年如一日的名师。

身为武者,他崇尚侠义,推崇“习武德为先”,视仁、义、礼、智、信、勇为立世之本、生存之道;身为名师,他甘当人梯,视奉献为己任,待学生为子女,把桃李满天下当成最完满的人生……

熟悉他的人说,刘喜堂是个奇人,他的奇在于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习武历程;了解他的人说,刘喜堂是个倔犟的人,宁折不弯,他的从教生涯布满坎坷艰辛,却仍痴心不改。

“有冠必夺,有先必争,有旗必扛”是他的人生信条,正是凭借这种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精神,他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才能几十年如一日立于人生的峰口浪尖。

他过得很清贫,清贫得要靠做生意的妻女接济。其实,他本可以不这样窘困,凭着一身超强的武功,凭着征战武林所获的上千枚金牌,他曾被许诺以重金,只要担任武馆教练,宝马香车的生活唾手可得。试问,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几人能抵住这种诱惑?

刘喜堂可以拍着胸膛说:我能!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这一点他很坚持。他安贫乐道,只为守护自己的良知,守护中国传统的为师之道。

作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武林界知名的金牌教练,刘喜堂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学生,他们中有世界冠军、全国冠军,有军人、有警察、有教师,他最骄傲的是“他们都比我有出息!”……真的没有人相信,这些在国内外顶级赛事都拥有一席之地的优秀武术人才都出自一位普通的城乡接合部小学体育教师之手。

因为有了他,一个破旧不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有了国家一流水准的武术馆,成为闻名全国的五十所特色学校之一;因为有了他,上千名普通的农家子弟不用掏一分钱学费,就可以得到最专业的武术指导;因为有了他,平和小学才能以武立世,才有了高高飘扬的平和武魂大旗!

现在,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个个会少年拳、少年剑术、武术操、钺操,30%的学生已达到武术专业水平。学校先后为各级体校输送队员几十名,他们在国内比赛和国际邀请赛中屡屡获奖;学校也多次被评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特色学校、群众体育运动先进校等。

韶华易逝,如今的刘喜堂已近花甲之年,谨向这位集武者、名师于一身的长者献上一份敬意!也向为平和小学这面武魂大旗增光添彩的领导、师生们表达衷心的感谢!

2013年6月

(本文作者时任锦州日报社记者)

序三

魏广悦

本书第一版于2013年10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刘喜堂、杜荣梅;实际上应当是刘喜堂自述(包括笔述与口述),杜荣梅执笔。

岁月匆匆,世事无常。一晃过去了七年,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刘喜堂先生通过我的老乡——锦州日报社记者孟庆裕,联系上了我,希望我能够帮助对这本书作些修改、扩充,准备再版。

我年长喜堂几岁,经过多次微信交谈,感觉他为人忠厚淳朴,人生经历颇为不凡,于是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

喜堂回复说:“您能答应在百忙之中帮助我实现多年的愿望,我不胜感激。”特别是他说“既然您答应了,那对于这本书您就全权负责。您说了算,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令我既感动又惶恐,唯有殚精竭虑地采写、修改好这本书。

疫情尚未消除,我不敢贸然去锦州采访。就这么,一个在锦州,一个在北戴河,两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儿玩起了微信。

“这事儿多有意思啊,还得我一再‘逼问,你咋不写呢?仔细再想想,还有什么?哈哈,别草率应付我!”一进入采访状态,我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职业病”就暴露无遗,喜堂用不太熟练的五笔字型输入法一一作答。

“嘿嘿,这么好的素材,都是我硬‘抠出来的。”我感到很得意。他回复“可不是咋的”。

我看喜堂有几次的回复是凌晨一点钟左右,不免有些心疼。

每写完一章,我都及时地发送给喜堂审阅,看看是否符合他自述的原意。第一章发送过去后,他回复“已拜读,好,正合我心。您慢慢写,我盼望着全书完成。谢谢!”。之后,他的回复不是“好,写得真实”,就是“看了,非常好”“收到,阅后心情舒畅”“加的语言真好,看着心情顺,好感动。真是画龙点睛”……

我觉得,关键在于我懂得喜堂的心,俩人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时值三伏天,我的写作热情比气温还热,不顾老眼昏花,起早贪黑地敲打着键盘。

历时三个月,两个老头儿进行了上百次一问一答的微信聊天,再加上孟庆裕在锦州进行现场采访,杜荣梅也积极参与,几个人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书稿。除了对结构层次、章节标题作了修改和增加了九万余字的新内容,原书中叙述的事实全部保留。

喜堂堪称“文武双全”,不仅有一身武功,还能给学生讲课、带大学实习生,又会书法、绘画、摄影。虽然写作并非他的特长,但他叙述事实(包括笔述和口述)时却能娓娓道来,不蔓不枝,有根有据。

我在采写、修改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到,喜堂写书绝不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恩恩怨怨,也不是纠结于曾经的成败得失。一个历经漫漫七十余载风风雨雨、走过崎岖不平人生之路的老人,还有什么看不透、想不通的!

他自小到老一直热爱中华武术,习练中华武术,传播中华武术。本书中的主要内容都涉及到武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喜堂对武术的浓浓深情,介绍了许多习武的心得体会、有效的武术训练方法和宝贵的武术教学经验,可以让练武之人得到有益的启迪。而这正是喜堂的初衷——弘扬中华武术,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加入习武的行列,强身健体,振兴中华。

他也希望人们从他的或顺利或曲折的经历中,领悟出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加以借鉴,或许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少走些弯路。

他没有给子女积攒下万贯家产,希望以本书作为一笔精神财富,将自己的故事、对生活的见解、对生命的感悟留给后人,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艰辛历程,了解自己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了解刘氏家族的根。

真正熟悉、懂得喜堂的人都知道,他做人做事都很认真,刚正耿直,不会投机取巧,不说假话,记述事件的准确性是可以信赖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本书的分量。

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问世、存世的书。

其一,本书是一个小人物、普通人的回忆录,回忆的是个人的历史,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作者所在地乃至国家的历史,具有研究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一个人的命运常常是时代的缩影,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广阔的社会背景。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撰写回忆录不再是名人、明星的专利,许许多多普通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这是一件大好事。有学者提出:“每位国民个人史背后,才是最真诚的国家史”“真历史在民间”。在传统的历史书籍中难以看到普通人和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也难以反映他们的经验和感受,而一个个小人物的回忆录对于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和历史事件有着积极的补充作用,让人有如临其境的体会。

譬如,从这本自述中我们了解到,喜堂出生于一个武术世家,太爷爷、爷爷、父亲、叔叔和他本人都是习武者,但由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命运。这对于研究中华武术的传承情况,显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再如,书中叙述了喜堂的大伯刘德林被日本鬼子抓劳工修山洞的情形,“每天干的是牛马活儿,吃的是橡子面窝头、烂白菜,穿的是用洋灰袋子纸制作的所谓衣裳。我大伯当时长得小,瘦得皮包骨,动不动就挨一顿毒打。有很多劳工不是被活活打死,就是活活冻死、饿死。我大伯后来得知劳工修完山洞就得被枪毙,心想不能这样等死啊,就与一个最要好的工友朋友商议,决定豁出命了也要逃跑。趁着黑夜,他俩从一条跟山洞相通的山沟逃了出去,各自捡了一条命”。中华民族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灾难和屈辱,我们永远都不该忘记;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又如,通过喜堂讲述的父亲刘德山、二叔刘德栓先后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的事儿,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为什么会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败?正如书中所说:“国民党在锦州尽干坏事,抓了不少壮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称国民党为‘刮民党,管中央军叫‘遭殃军。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不打败仗呢?!”

其二,读者可以从本书中得到一些经验和启迪,尤其是对于习武者来说,不仅会受到鼓舞,还能够了解许多武术理论、武术知识,乃至学习到武术训练的一些具体要领、方法,避免走弯路。

譬如。在第十五章中,喜堂叙述了他培训六名徒弟学练太极拳、南拳、绳镖、劈挂拳、双鞭、少林拳的经历,既有理论,又有学练的方法、步骤、重点、难点等,一招一式都讲得很具体、细致,对习练者一定会有启发和帮助。

再如,怎样把武术引进小学体育课和大课间、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怎样当好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小学体育教师等,喜堂都有详细的叙述,既有真情实感的深刻体会,也有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颇有借鉴意义。

其三,本书中展现的刘喜堂先生的一些做人做事之道,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譬如,他习练武术的执着精神、弘扬中华武术的耿耿丹心、关爱学生和徒弟的真挚情感,多么难能可贵!

作为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小学的一名体育教师,喜堂毫无疑问属于小人物、普通人。然而,他在自己极其平凡的岗位上却取得了非凡的业绩,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之一,还在国际武术节上获得了金牌教练的称号,在国内也多次被评为“金牌教练”“杰出名师”“优秀教练员”等。

值得一提的是,千名优秀体育教师是从全国近四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评选出来的,平均四百人才选出一人,可见这称号弥足珍贵。而且,据行内人士称,体育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华武术成全了刘喜堂,而刘喜堂又为传承、弘扬中华武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不愧是锦州的骄傲。

第一,他将武术引入了一所农村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和大课间,三十余年来,让近万名本校的小学生在习武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更让数百名喜欢练习武术的孩子从小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既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小学则是进行武术教学的重要阶段,对于中华武术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喜堂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让他有机会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送武术进课堂”课题在辽宁省唯一的试点工作。这是一种幸运,更是一项使命、一种担当。

第二,他的武术教学实践引起了外界关注,随着国家、省、市教委领导数十次来校参观考察,随着“全国中小学体育优质课教学视频”“全国中小学体育名师教学集锦”“中小学师范体育教材”和《辽宁省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纲要》等视频、教材的推介,随着各级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报道,他的武术教学经验惠及了更多的小学校和小学生。

第三,他带领学生上百次外出表演和竞赛,让无数人领略了中华武术的无穷魅力,让人们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第四,他带领学校武术队年年在香港国际武术节上夺金摘银,也有俄罗斯、日本等外国友人来校考察武术教学,为扩大中华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尽了一份力。

第五,他带领学校武术队在国内、国际的各种武术竞赛中获得5000多枚奖牌,不仅为平和小学、锦州市、辽宁省争光添彩,也在一定意义上为国争了光。

第六,他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业绩,加之他作为区政协委员不断地呼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小学的面貌。校长说“学校的每一步发展、每一点成就都离不开刘喜堂老師的汗水和付出”;区长秘书说“刘老师,你的提案我印象最深,解决率是百分之百。你们学校的‘普九楼,180多万元哪,主楼、副楼、操场、武术馆、厕所,还有学校门口拥挤急需改观等,都是你提的吧?这些问题区委、区政府可都为你们解决了,耗资巨大呀,你们学校应该感谢你呀”。

第七,他牵头编排的大型武术团体操和武术节目表演,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让许许多多人大饱眼福,给成千上万人带来了快乐。

(待续)

猜你喜欢

武术中华体育教师
中华武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武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