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第一豪宅

2021-11-09李国庆

当代作家 2021年10期

“太湖明珠”无锡,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薛福成在历代爱国志士、俊英能人中志美行厉,功勋卓著。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勤奋务实,忧国忧民;主张学习西方,工商立国,倡导维新变法,力推“君主立宪”。他的思想、言行对我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和民族工商业兴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身虽殄兮灵不灭,炯丹心兮昭白日”。这是薛福成在浙东筹防时追怀鸦片战争中牺牲在舟山的五千将士的诗句;同样,这诗句也是作者本人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最先知道薛福成,是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上看到他的一篇美文,《观巴黎油画记》,原文不长,兹照录于后——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叹其技之奇妙。译者称:“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两军人马杂遝;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每一巨弹堕地,则火光迸裂,烟焰迷漫;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中者。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画也、皆幻也。

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译者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

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然者此画果真邪、幻邪?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斯二者盖皆有之。

——选自《庸庵全集》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看到所塑造的蜡人,全都仿照活人的样子,那形体神态、头发肤色、高矮胖瘦,没有不完全相像的。从达官贵族以至工艺家和各行各业的人,凡是有名气的,每每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弯着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博戏,猛然一看,没有不惊叹象是活人似的。我再三赞叹制作蜡人技术的奇妙。翻译人员说:“西方人绝妙的技艺,尤其没有超过油画的,您何不马上到油画院去,看一下普法交战图呢?”

那幅画的展出方法是在一间又大又圆的房屋里,把巨大的画幅悬挂在四面墙壁上,从屋顶上放光线进入室内。人在房屋里,放眼四望,就可以看见城堡、山冈、溪流、树林,密集地分布排列着,敌我两军的人马纷乱拥挤:驱马奔驰的,卧倒在地的,逃跑的,追击的,开枪的,点炮的,拔大旗的,拉炮车的,连续不断。每当一颗巨大的炮弹落地,就立刻火光迸射,烟火弥漫;那些遭到炮击的地方,就见断壁破楼,有的熏黑了房屋,有的烧红了围墙。而士兵们折臂断腿,血流成河染红了地面,仰着趴着的死伤士兵,实在叫人不忍心看。抬头看看天空,明亮的月亮斜挂,云彩衬托着;低头看看地面,绿草就象地毯,广阔的平野一望无际。几乎自己怀疑身外就是战场,而忘记自己是在一间屋子里似的。等到用手去摸摸它,才知道那原是墙壁、是油画,都是画出来的。

我听说法国人好胜,为什么自己偏要画打败仗的情景,叫人看了这样丧气?翻译人员说:“这是用来昭示明白的鉴戒,激发群众的义愤,图谋报复啊。”这样说来它的意义就很深远了。

普鲁士王国和法国的战争,到现在虽然已成为过去的事,而那一事件是确凿而有根据的。然而这幅油画果然是真的呢,还是假的?是虚构的画符合于真实的事呢?还是真实的事与虚构的画相同呢?这两种情况大概是都存在的。

这篇文章画龙点睛,短小精悍,只不过用了短短的五六百字,就如摄像机镜头,远景、中景、特写、渲染,推、拉、跟、摇,不断变换视角和方位,把巴黎蜡像馆和油画院内的种种景象、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文中巧妙和娴熟地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参差错落,跌宕起伏,情景交融,形神毕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产生了浓烈的审美愉悦,不愧是浓缩的精品,经目难忘。

早就听说,薛福成故居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布局严谨,富丽堂皇,号称江南第一豪宅,连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府邸也不能与之比肩,甚至堪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2019年12月12日,我和哥哥慕名前往薛福成故居参观游览。

薛福成故居建于清光緒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整租建筑规模宏大,特色明显,呈现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建筑风格和适于社会交往的园林式开放格局,是中国近代薛福成故居匠心独运,巧夺天工,比想象的还要瑰丽神奇。

同行的行家向我们解说,你们看,薛府的正门很独特,它两边的墙实际上是一堵面阔达九间的八字大照壁,正门就镶嵌在照壁中间;照壁和门厅的顶瓦连覆,二者合为一体,一般的参观者不明白其中奥妙,错过了“一见钟情”的好机会。

行家的话幽默风趣,我们不由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我们注意到,大门左右两边悬挂着两个红灯笼,上面写着“钦使第”三个大字,而门头正中的匾额“钦使第”则为清光绪帝御赐,这无疑表明了房主人的显赫身份,其乃奉旨出使西洋的朝廷重臣。

我们还看到,门前有抱鼓石一对,上面刻的是雄狮、绣球、牡丹、芙蓉等吉祥图案,似乎在提醒世人薛府的尊贵和威严,让你还未入门便产生敬仰之感。

尽管作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当我们穿过正门的厅堂,进入薛府建筑群第二进轿(客)厅的时候,仍然禁不住失声惊呼:“哇塞!太壮观!太漂亮了!”

轿厅的正式名称是“西轺堂”,主人和来客进入宅院,便在此落轿。

“西”,西洋也;“轺”,轻便的马车,“西轺”,西洋归来之使节也。看来,主人对自己钦差大臣的身份特别看重,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宅邸中予以突出、强调,封建社会注重门第,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轿厅异常宽敞,面阔达九间之多。薛福成属“正三品、赏加二品顶戴”,以他的级别身份,这是明显的超标,说严重点,可谓大逆不道,朝廷完全可以治他的罪。

清廷等级制度深严,对属下大臣住宅规模面积都有严格规定,不允许僭越,特别对汉臣更是防范猜忌, 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连位高权重的曾国藩,在京城都是租房子住,不敢拥有自己的私宅。

但懂行的人会告诉你,薛家在建房时巧妙地钻了空子。他们将相邻的两根柱子处理成“对剖式”,把九开间隔开变成三个三间,这样在视觉上面积就缩小了。薛家就此“哄”过了朝廷,安然享受着帝王家的待遇。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薛福成是懂洋务办外交的大臣,是朝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追究了。反正他是自己掏钱,在怎么着怎么着吧。

堂内抱柱上的两副对联颇具深意,引人深思,第一联为:

情话悦亲朋莫谈邑中狱讼钱粮事  交友择贤俊愿识天下学问经济人

看来,作为一个老官僚,薛福成宦海沉浮,久经风霜,平时小心谨慎,不愿惹事;他提醒亲友访客,在家中说话小心,莫谈国事,以免隔墙有耳,引火烧身。

第二联:

句里江山随指顾  堂前水木湛清华

乃薛福成的恩师曾国藩所赐,辞美意丰,语重心长,表现了对弟子的厚爱和赏识。

薛家的胆略和气魄同样体现在中轴线上的第三进,与西轺堂同样,依然为三个三开间构成的九间,不过分隔成三个厅堂:务本堂、博古厅、议事厅,似乎用的也是“障眼法”,一旦上面追究可以申辩解释,自圆其说。

“务本堂”,顾名思义,“求实务本”之谓也。薛氏祖上世代务农,累积致富,为后代子孙奠定发家基础;如今不惜花费巨资营建豪宅,当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方能长治久安,世代兴隆。薛家接待客人都在务本堂,是府内的一处重要场所。

堂内太师壁上高悬“务本堂”匾额,也是曾国藩手笔;壁中为一幅中堂山水画,两侧有联:

赤野生姿青田矫翰  白云怡意清泉洗心

意气奋发,情趣盎然,颇具大家风范。

据说是出自清末另一位著名外交家洪钧之手,行家说这是摹本,并非真迹。堂内的四根抱柱上镌刻着两副对联,前面一副为清光绪朝恩科状元张謇所撰:豋高能作可为大夫  惟世有功及于后嗣

雄浑豪放,逸兴遄飞,一代大儒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骄矜之情跃然如现。

后面一副是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真迹:

每临大事有静气  不信今时无古贤

薛福成一生经历曲折,多次面临变故,但他审时度势,从容应对,独具只眼,出谋划策,终于在外交领域成就一番事业,青史留名,福荫子孙;翁同龢书赠此联,确实是中规中矩,恰如其分。

务本堂建成后,原本计划在此庆贺薛福成六十大寿,不料他出使归来途经上海时突然病殁,寿堂就此变成灵堂,薛家引为终身憾事。

主人将东面三间辟为“博古厅”,历年收藏的古玩字画陈列期间,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其中不乏珍品、极品;厅内悬一匾额,上书“纯粹超迈”四个大字,两边为对联:

证验古今雕琢情性  刻镂声律吐纳典谟

清新雅致,文采斐然,为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所作。

“议事厅”占据了西面三间,布局严整,陈设庄重,此为商谈国事、接待外宾的场所,其陈设是按晚清时期外事礼仪和涉外接待规格进行复原。红木落地方罩,山水云石屏风以及高贵典雅的牡丹纹太师椅,花团锦簇的地毯使该厅堂既庄严肃穆又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志力宏毅”匾额高悬上方,两边对联写的是:

功名待绘凌云阁  霄汉常悬捧日心

作者系薛福成的同僚、与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的张裕钊。“曾门四弟子”指曾国藩的四位得意门生:黎庶昌、张裕钊、吴汝纶和薛福成。

行家认为:第三进的九间屋宇是整座宅第中工艺最为考究的建筑,彩绘、雕刻和各种木作无不精湛绝伦,出类拔萃,真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過了第三进,一座砖雕门楼迎面耸立,楷书门额“怀德维新”高悬正中;两边是东西向的高墙,墙外为“第”,墙内为“宅”,外来人员一般情况下到此止步,内眷也很少外出,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中轴线上的第四进如法炮制,依然是“瞒天过海”的九开间,取名为“惠然堂”。

“惠然”一词取自《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译文:狂风大作扬尘土,难得大驾肯光临。)足见主人之文化素养非同一般,可钦可敬。平时,这里是内眷日常活动的场所,如有近亲或重要客人来访,则在此设宴款待。

在“惠然堂”的匾额下,是六块由楠木拼成的太师壁。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壁面上以篆书刻出94个字形、风格交相辉印、各呈异彩的“寿”字,称为 “百寿图”,可谓别出心裁,妙不可言。

清末名臣李鸿章书赠对联一副:

品峻山崇守廉冰洁  德涵玉润智美珠圆

联中高度褒扬薛福成的品行操守,道德修养,薛家特意将之挂于“百寿图”两边,隐含彰显之意,后人似应理解,不必苛求。

中轴线上的第五进和第六进为转盘楼南楼和北楼,匪夷所思的是,在清代建造私家宅院,面阔九间已属大逆不道,罪不容诛;可薛家居然胆大包天,前二、三、四已经僭越,这第五、六进更是为所欲为,面阔达到十一间,遍察国内同类建筑,首屈一指,无出气右。所幸当时时局动荡,内忧外患,清廷风雨飘摇,自身难保,顾不得什么国威法纪,纲常伦理,薛家方能化险为夷,安然无恙,我们今天才能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薛府内的南楼和北楼,号称“中华第一转盘楼”;两座楼通过东西两侧的厢楼联成一个“回”字形,故又被称做“跑马楼”或“圜楼”,非常生动贴切地概括了转盘楼的建筑特点。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年代,主人在建房时便想到了中西合璧,洋为中用。主体建筑的雕花步梁、梁架结构、草架轩顶基本上沿用清代中晚期的规制,细微处的雕刻装饰更是精巧绝伦,炉火纯青;基本是“无砖不雕,无木不刻”,体现了中式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准。但轿厅、正厅的西式移门,转盘楼檐口机刻花板、楼梯、走廊车制栏杆弹子房的水泥预制门窗框,彩色玻璃等均显示出以中式为主、伴有西式做法的時代特征。至于薛汇东(族亲)住宅,则更是基本欧化的巴洛克式洋楼,可谓开中国民居之先河。

薛家的栖居、活动中心就在这两座楼里,老老少少不下百口人朝夕相处,共享亲情之乐,岁月悠悠,星移斗转,这一切似乎都已留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转盘楼南楼的东半部分本为薛福成长子薛南溟的客厅、书房和卧室,一度被改做它用,面目全非,现依照原样修旧如旧,房主人泉下有知,亦当瞑目含笑了。

薛南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考中举人,被李鸿章招入幕府,视为心腹。

1894年薛福成病故后,薛南溟回家服丧;眼见清廷无道,国事日非,遂脱离官场,从事实业,为薛家奠定一片江山,在当地传为佳话。

“薛福成生平事迹展”占据了转盘楼南楼的西半部分,以大量图片、实物、资料、画面、文字详细介绍了薛福成的生平事迹,我抓紧时间仔细观看,通过这种“速成法”了解薛福成其人其事,不然在这里转悠半天对薛福成也不甚了了,岂不坏了我“李霞客”的名声?

“薛福成生平事迹展”的主要内容是:

薛福成(1838.4.12-1894.7.21)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父亲薛湘,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历任镇江府学教授、湖南安福县令、浔州知府等职。长兄薛福辰,以举人出身得任工部员外郎、济东泰武临道、直隶通永道、左副都御史等职。二兄薛福同,同治元年举人。四弟薛福保,长期在山东巡抚丁宝桢幕府参与政务。

薛福成幼时苦读经书,后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而受到强烈震动,决意弃八股试帖之学,而致力研究经世实学,以图报效国家。咸丰八年(1858)中秀才。同年,薛福成去看望宦游湖南的父亲,适逢薛湘去世,薛福辰、薛福成兄弟二人为处理父亲身后诸事而滞留湖南一年余。十年(1860),得知太平军已东下苏、常,兄弟二人匆匆赶回,不料全家已外出避难,几经艰辛找寻,终于在苏北宝应东乡找到家人。薛福成继续研读治世之学。

同治四年(1865)夏,两江总督曾国藩北上镇压捻军,沿途张榜招贤,薛福成闻讯后即写下八大对策、洋洋万言的《上曾侯书》,往行辕拜谒曾国藩。曾国藩读罢,击节称叹,深为薛福成所言改科举、裁绿营、师夷法的主张吸引,即延聘薛福成入幕。此后曾幕七年生涯,薛福成尤注重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不时呈上一些改革时弊的策文,颇为曾国藩器重,被保为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并赏加知府衔。

十一年(1872)二月,曾国藩病死,薛福成去苏州书局任职。光绪元年(1875),赴部引见,途中读到新帝即位后向天下求言的诏书,兴奋异常,挥毫写下了《治平六策》《海防密议十条》万余言。主张应努力改善外交,将国际公法、中外条约刊发各州县,主张科举时应为精通洋务的人特设一科,使奇杰之士辈出;建议通过聘请洋员,派送人员留学,定制铁甲舰来发展海军。薛福成的上书陈言,引起朝廷的重视,不久,即采纳了陈言书中的意见而付诸实施,薛福成名闻朝野。丁宝桢、郭嵩焘等大员纷纷奏保薛福成出任驻外使节之职。直隶总督李鸿章也为薛福成的才能所折服,揽入麾下。

光绪元年(1875)下半年,薛福成入李鸿章幕府办理文案,运筹帷幄。次年,在与英国交涉马嘉理案时,薛福成写就《论与英使议约事宜书》上呈李鸿章,主张对英国的无理要求不应迁就,应以择要设防、组织团练、广张疑军、以多攻少的策略,应付英军可能会采取的军事行动。李鸿章非常欣赏,命薛福成随行参加与英国公使的谈判,并因其随办洋务出力而奏荐为知府。

光绪五年(1879),“总税务司赫德喜言事,总署议授为总海防司。”薛福成深感事态严重,马上作《上李伯相论赫德不宜总司海防书》,认为如此,“则中国兵权饷权,皆入赫德一人之手。”并向李鸿章献计说,只有告诉赫德,如果他要担任总海防司,就必须放弃总税务司之职,亲自去海滨练兵,这样,赫德必不愿放弃总税务司之职,此事便可作罢。李鸿章觉得十分在理,便采纳了薛福成的建议,函告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依计而行,使赫德欲控制中国海军的图谋终未得逞。同年,薛福成写下了反映他洋务思想的《筹洋刍议》一书,认为中国已到了非要进行大变法、实行洋务不可的地步了。“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主张发展工商业,“夺外利以润吾民”。并提出了反不平等条约、防日俄入侵、改革关税等主张。薛福成将该书上呈李鸿章,李鸿章大为赞赏,分发官员传读。

光绪七年(1881),薛福成署直隶宣化府,写下了《酌议北洋海防水师章程》,提出了对未来北洋海军的构想。后来,李鸿章就是根据他的设想来建立北洋海军的。次年,朝鲜大院君李昰应发动政变,薛福成向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献计,尽快出兵朝鲜拘捕乱党魁首。张树声采纳了薛福成的建议,迅速平定了朝鲜之乱,使觊觎朝鲜的日本欲趁乱控制朝鲜的阴谋失败。薛福成因功晋升四品道员。十年(1884)初夏,薛福成实授浙江宁绍台道,时中法战争爆发,薛福成加强防务,并指挥军民重创犯浙的法国军舰,因功加布政使衔。十二年(1886)秋,薛福成将自己多年来的文稿整理成《浙东筹防录》,次年初又编成《庸庵文编》四卷。

十四年初(1888)秋,薛福成升任湖南按察使。翌年初春进京陛见时,被改派为出使英、法、意、比大臣。在驻欧使节任内,薛福成走访了欧洲许多国家,考察欧洲的工业发展,详细地研究了欧洲的政治、军事、教育、法律、财经等制度,开阔了视野,思想也日益改变。他认为西方富强已百倍于中国,中国应不懈地师法西方,建立“纠众智以为智、众能以为能、众财以为财”的私人公司等,并具体提出了“求新法以致富强”“选贤能以任庶事”“造机器以便制造”等二十一条“养民最要之新法”。薛福成将他在欧洲四年所闻所思详尽地作了日记,后据以编成《出使四国日记》。

使欧期间,薛福成还参与众多具体外交事务,光绪十八年(1892)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和通商条约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由于薛福成援引国际公约,刚柔并用,英国终于同意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中国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此外,薛福成还以国际公法为依据,迫使英国政府同意中国在其属境内设立领事,这样,中国政府就在南洋、缅甸等处设立领事,保护当地华侨的权益。

光绪二十年(1894),薛福成离任回国。五月二十八日到达上海。因一路辛苦劳累,又染上流行疫病,于六月十九日深夜病逝,终年56岁。

薛福成一生撰述甚豐,著作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

从转盘楼出去,即进入后花园。与后花园相连,左右两边又有两个花园,称为东花园和西花园。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从薛福成开始,薛家多智者,故主人在“水”字上大做文章。

三座花园水景居多,整个设计成“凹”形,亭台楼阁、轩榭廊庑、小桥流水分布四周,举手投足,仿佛一篇篇立体的锦绣诗章扑面而来,让你目痴神迷,醺然陶醉。

站在高处(转盘楼)眺望,花园面积大大超过住宅的面积,因而薛府的整体格局是北宽南窄,颇似一个倒置的“凸”字镶嵌于城垣之中,又像一只大鹏蹲伏于地,东花园和西花园仿佛给薛府这只大鹏安上了翅膀。

薛福成治家有方,望子成龙。他从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受到启发,给长子取名“南溟”,盼其借助薛家的灵秀氛围“一飞冲天,前程无量”,可见作父亲的殷殷之情,也体现了他对整个薛氏家族的关爱和期盼。

值得一提的是,薛福成本人就是建筑风水专家,有专著《阳宅举要》问世,涉及如何建造阳宅的方方面面,社会影响很大;而在整个府邸的设计、建造过程中,无不贯穿、渗透了他的理念和观点,是一次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成功范例,在我国民居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地一笔。。

薛家有自己的学堂,建于“揽秀堂”内,位于后花园水池东岸,是一座面西背东面阔三间的卷棚顶花篮厅建筑, 环境幽雅,房屋宽敞,是薛家子弟求学开蒙的风水宝地。现在门楣上挂的是“家讲堂”匾额,成了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青少年之家”。

“传经楼”是薛家的藏书楼,面阔六间,重檐两层,隐于水池北岸的树丛中。

“传经楼”仿宁波“天一阁”而建,这个“弟弟”落户薛府,足见主人之远见卓识,异乎寻常。

薛福成曾任宁绍道台,是“天一阁”的常客;除了仔细观察、熟悉该阁的规制、形状、结构、部件……他还亲自绘成草图,为日后建造自家的“天一阁”埋下“伏笔”。

“天一阁”落成以后,薛福成特请朝廷重臣左宗棠题写门匾“传经楼”,另一位显赫人物彭玉麟也送上了自己的对联:

月寮烟阁标清兴  文府书城纵古今

挂在楼内显著位置。

自此,号称清末“五杰”的翁同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都有墨宝在薛府出现;于此可见,薛福成当年的地位和人脉,确实可圈可点。

西花园是薛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布局也最为合理、完整。民国三十五年(1946),薛家将宅院的前四进腾出创办私立“弘毅中学”,同时将西花园推平改建成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操场,之后又分别改作工厂、居民住宅等。2006年,无锡市政府将西花园修复重建,历时二年,基本上恢复了宅邸与园林交相融合、浑然天成的风格,于2008年2月5日对外开放。

出人意料的是,一座石舫“突然”从西院墙外破墙而入,停泊在岸边,名为“听雨舫”,似乎隐含园主人从西方出使归来之意,确乎神来之笔,别出心裁。

石舫上镌刻着一副对联:

雨箨风梢画意  高山流水琴心

清新脱俗,潇洒自然,题者仍为彭玉麟,不知是其亲作,还是倩人代笔,这个谜底也许永远无法知晓了。

彭是湘军水师统帅,为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想到,这个威风八面的赳赳武夫居然也雅好文墨,如此看来,也该把他归为儒将一类了。

与“听雨舫”相对的是一座颇具历史沧桑感的“小虹桥”,这种可以遮风挡雨的小廊桥以苏州拙政园中的为代表,每每在江南园林中经常出现,既是点缀,也很实用,也算是江南园林的一大特色吧。

在“听雨舫”的南边,是面阔三间硬山顶前有出廊的“怀顾堂”。

“怀顾堂”有两层含义,一、薛福成为纪念母亲顾氏。顾氏浙江杭州西溪人,出自名门,相夫教子,贤惠善良,远近闻名,堪称楷模;二、薛福成的祖母、老师也姓顾,当然应该怀念。

如今,“怀顾堂”廊檐下悬有一块“瑾怀书堂”匾额。瑾怀书堂创立于2016年10月,创立者是陈彤。陈彤的母亲薛美瑾是薛福成长兄薛福辰的女儿,而薛福辰就是那位曾经治愈慈禧太后怪病的“神医”。

“滴翠轩”坐落于“怀顾堂”南边,面阔三间,单檐卷棚顶,轩前有临水月台。

上书轩联:

疏帘清簟书无暑  翠竹碧梧时有声

为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所撰。曾乃清末著名外交家,曾出任驻英、法、俄等国大使。

薛福成故居为一处庭院式开放格局的官僚宅第,近代民居建筑与江南造园艺术和谐结合,中轴线上每进厅堂之间,均有天井和对称的花园庭院,并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是典型的移步换景造景手法。宅内独立的后花园、西花园廊桥、楼阁、桥柯、山石巧妙搭配,环境典雅灵秀;东花园的花厅、戏台更是自成院落,是难得的看戏观鱼、品茗娱乐之处,其水榭式戏台最具特色,为锡城现存最精致、最完整的家庭戏台,整个宅第庭院花园面积占总面积的65%左右,据说北京故宫御花园也相形逊色,,因此时人习惯上又把钦使第称为薛家花园,可谓名副其实。

薛家花园,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阆苑中的瑰宝,在新的伟大时代起死回生,大放异彩;谁也不会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与日俱增,扶摇直上!

2020年3月2日于昆明勤耕斋

作者简介:

李国庆,男,上海市人。自1972年以来,在中央、省、市级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0余万字,获国家、省、市级奖励50余项。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传略》《云南省作家、评论家传略》收有小传。现为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昆明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