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GS引导下的奥希替尼耐药肺腺癌1例报道*

2021-11-09何婷婷王玉波

重庆医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奥希替尼癌胚抗原锁骨

何婷婷,王玉波,付 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庆 400042)

奥希替尼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为晚期肺腺癌患者带来了较多临床获益,但耐药仍不可避免。其耐药机制仍在探索阶段,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为奥希替尼耐药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指导。本文报道了1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在奥希替尼耐药后经多次动态基因检测,根据不同检测结果,先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取得临床获益的案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因“咳嗽、咳痰、喘累半月”于2015年6月26日到本院就诊。入院前半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伴上坡时喘累。当地医院胸部CT发现右下肺基底段占位,双侧肺门、纵隔及双侧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为求进一步诊治到本院就诊。既往吸烟20余年,1包/天。入院后查体:左锁骨上窝可扪及肿大淋巴结,约1.5 cm×1.5 cm大小,质硬,活动度可,无压痛,余未见异常体征。胸部CT检查示:右下肺片块状致密影(3.0 cm×4.0 cm)。血清癌胚抗原:24.77 μg/L。行CT引导下右下肺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肺浸润性腺癌;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转移性腺癌。PET-CT提示:(1)右下肺周围型肺癌(SUVmax 17.28,最大直径3.2 cm);(2)左锁骨上窝淋巴结(SUVmax 3.24)、左侧纵隔淋巴结转移(SUVmax 5.85);(3)右侧第4肋骨、腰2/5椎体及坐骨转移(SUVmax 7.11)。最终诊断:右下肺腺癌(T2N3M1 Ⅳ期)、双侧锁骨上窝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多处骨转移。基因检测[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法,肺组织]提示:EGFR 19 外显子缺失突变(19 exon deletion mutation,19del)。患者于2015年7月开始服用吉非替尼(250 mg/d),治疗1个月后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缩小。血清癌胚抗原:14.33 μg/L。吉非替尼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患者诉咳嗽、喘累症状均明显缓解。2016年7月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并迅速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为“Ⅰ型呼吸衰竭”,转至本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后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明显增大。血清癌胚抗原升高至38.88 μg/L。抽血行NGS提示:EGFR 19del(丰度:5.24%),EGFR T790M(丰度:6.27%)。患者自购AZD9291(印度版,80 mg/d)治疗,服用第3天自觉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缺氧症状改善,转出RICU。用药1个月后,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明显缩小。口服AZD9291 4个月后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明显增大。患者自述无明显不适。再次行血液NGS仍提示:EGFR 19del、EGFR T790M阳性。2016年10月更换为正版奥希替尼(80 mg/d)。服药1个月后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病灶明显缩小。癌胚抗原降至14.56 μg/L。2017年4月患者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再次增大。血液NGS提示:EGFR 19del(丰度:2.87%),EGFR T790M(丰度:0.22%)、c-MET扩增(Cn=2.33)。血清癌胚抗原升高至21.81 μg/L。遂采用克唑替尼(250 mg/d,2次/天)联合奥希替尼(80 mg/d)治疗。门诊定期复查胸部CT等检查,最佳疗效达PR。2017年10月患者因复查胸部CT再次提示病灶进展。血检NGS提示:EGFR 19del(丰度:2.62%)、EGFR T790M(丰度:3.51%)、EGFR L718Q(丰度:2.83%)、EGFR C797S错义突变(与T790M呈顺式,丰度:0.54%)。行AP26113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1个月后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稍缩小(影像学变化见图1);后患者因自身经济原因拒绝继续治疗,自服中药,2个月后病情呈爆发式进展死亡。

图1 患者胸部CT图像

2 讨 论

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奥希替尼能够克服一、二代EGFR-TKI治疗9~13个月后因EGFR T790M所致的获得性耐药,安全性好[1]。且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al,PFS)获益更大[2]。但奥希替尼的耐药给临床带来了新挑战,随着对耐药机制的不断探索,多靶点联合治疗应用于临床。

MET扩增是奥希替尼的耐药机制之一,约占耐药机制的15%~19%[3]。克唑替尼通过抑制MET激酶与 ATP的结合及结合之后的自身磷酸化,可克服 MET 扩增导致的获得性耐药[4]。笔者前期研究证实,克唑替尼联合奥希替尼对MET扩增相关奥希替尼耐药的NSCLC患者获益[5-6]。2020年ASCO大会报道了沃利替尼、特泊替尼、卡马替尼3种新型MET抑制剂在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三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接近,沃利替尼在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PFS方面表现更优,分别达到95.1%、9.7个月[7-9]。TATTON研究中,沃利替尼联合奥希替尼治疗三代EGFR-TKI耐药后出现MET扩增患者的ORR为30%,中位PFS为5.4个月[10]。沃利替尼已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上市申请,预计今年上市。特泊替尼和卡马替尼已在国外上市。期待后续更多的新药物攻克MET扩增相关EGFR-TKI获得性耐药难题。

EGFR C797S突变是奥希替尼最常见的耐药机制之一,约占奥希替尼二线治疗耐药机制的10%~26%[1]。其表现为3种类型:单纯EGFR C797S突变、EGFR C797S/T790M顺式突变及EGFR C797S/T790M反式突变。其中EGFR C797S/T790M顺式突变最常见,表现为EGFR C797S与T790M同时出现,且位于相同等位基因[11]。布加替尼作为一种新型双靶点ALK-EGFR抑制剂,对EGFR 19del/T790M/C797S 3种突变体细胞有效,与EGFR单抗联用有协同作用[12]。已有文献报道,布加替尼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EGFR C797S/T790M顺式突变相关奥希替尼耐药NSCLC患者取得较化疗更长的PFS[13]。也有个案报道证实了上述结论[14]。

仿制药因其价格低廉,受到部分患者青睐。但其未经过基础试验和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且无国内相关行政监管,纯度及疗效并不确切。购买途径及运输方式等也无保障。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选择正规、合法、安全的药物,给予精准靶向治疗。

奥希替尼耐药是值得关注的临床问题,其中c-MET扩增、EGFR C797S突变是其常见的耐药机制。靶向治疗患者应进行动态基因检测,了解耐药机制,指导下一步治疗选择。NGS检测可选择液体活检,便于动态了解基因变化。我们可在NGS引导下针对晚期肺腺癌患者不同基因分型开展相应的治疗模式,在精准治疗基础上探索出个体化全程管理方案。

猜你喜欢

奥希替尼癌胚抗原锁骨
晚期肺腺癌患者奥希替尼后线治疗耐药后基因突变模式研究
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及癌胚抗原预测术后复发与转移
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奥希替尼诱导间质性肺疾病后奥希替尼再挑战:病例报道
右侧锁骨下动脉迷走并起始部闭塞致锁骨下动脉盗血1例
血清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对老年患者肿瘤发生的预测价值
奥希替尼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研究
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贝伐珠单抗治疗EGFR19del/T790M/顺式C797S突变肺腺癌1例
薛定谔的 猫与肿瘤标志物
2014—2018年铁路辖区职工癌胚抗原检测结果与分析
锁骨中段骨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