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践

2021-11-08徐其东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方案

徐其东

摘 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应把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做好顶层设计,广泛调研,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产业融合度和支撑度,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制订符合高校自身实际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地方高校;培养方案;特征;应用型;实践

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基本功能和核心工作,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功能和核心工作的基本保障,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科学制订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地方本科高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笔者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探索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为一体,科学制订符合高校自身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特征

(一)培养理念的价值性

价值性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在要求,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目标、过程和结果评判的内在依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应坚持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建设,构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统一的课程思政多元化育人体系,促使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培养目标的地方应用性

地方应用性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地方高校身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是修订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的基本理念。地方高校须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中职业岗位及其就业前景,秉承自身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融入地方特色,培养不仅能掌握从事一线生产、建设与服务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专业技能,而且具有面向实际设计与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方案的适应性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要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实际需求相一致,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目标、要求和课程体系等,增强其适应性,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正面临着转型发展、内涵建设、能力提升、争创一流的战略机遇期,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理念和工作原则,也是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四)培养方式的实践创新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实践。人才培养要以岗位能力为主导,以实践创新意识和精神为要义,突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应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体系和创新培养体系相统一,科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深化创新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严谨诚实的创新道德、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不畏挫折的创新意志,塑造新时代的大学生创新人格。

(五)培养结果的复合性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技能,地方高校需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有机组合、融会贯通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未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面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使命。

二、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

周口师范学院在总结以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学校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该方案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先进的育人理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的根本问题。周口师范学院在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始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协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确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是高校对“培养什么人”的准确解答。周口师范学院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既体现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和行业职业特点,以及学校发展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又反映了学生的服务面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特点、能从事的专业领域、具备的职业特征等方面,明确了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够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事业发展预期,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坚持毕业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毕业要求是高校为达成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达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应达到的水平和要求。周口师范学院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等方面进行规定。一是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二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及独立学习和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三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生活习慣和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四是特殊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制定相应的毕业要求,如工科专业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要求,师范类专业按照“一践行、三学会”要求等。

(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周口师范学院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等相关要求,构建了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能力拓展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组成的课程体系,并对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学分设定和课程考核方式等进行调整。比如,在专业教育平台中增设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在实践教学平台上增设劳动教育环节,每个专业要求学生完成3~5学分的创新实践课程,创新实践学分认定根据《周口师范学院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等等。

(五)突出学校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特色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出的显著区别于其他学校人才培养的风格、形式和特征,是高校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发挥自身优势和历史积淀发展形成的。周口师范学院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在坚持规范的基础上,融入了学校多年来的传统办学优势和地方区域特色资源。比如,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思路整体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两个结合”指校内资源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三个层次”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素质能力实践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实践教学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连续不断);改革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行“3+X”模式(“3”指3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必修课, “X”指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英语类课程门数,X范围为0~3,各专业自主确定开设);开展专业导读、周口历史文化、周口作家群等讲座,音乐美术类专业实践教育持续开展融专业教育和价值导向为一体的“音乐聆听·美术感悟”“党史上的音乐”系列讲座等。

三、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启示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吸纳新的社会发展成果,践行发展中的地方高校的神圣使命。周口师范学院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启示如下:

(一)做好顶层设计,增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关注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关注人才能力培养与质量提升。地方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广泛调研,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可行性,是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首要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前期调研,广泛征求行业企业和毕业校友的意见,充分了解掌握政府、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重点是对与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状况进行深入调研,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要求,切实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三)依据专业质量标准,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遵循,高校修訂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国家标准衡量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毕业要求(培养规格)是否明确、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师资配备是否充足、教学条件是否具备、质量保障是否有力等。同时,地方高校还需要根据相关专业评估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科学设定人才培养规格,深化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完善课程体系,从而不断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度

课程体系优化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厘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关系,整合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及实验实践课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依托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实践环节。同时,应注重不同课程内容的有效组合与衔接,确保毕业要求对应的分指标点与各分指标点对应的课程目标具有相应的支撑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五)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及地方特色,科学制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需求。一是设置特色化的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二是挖掘实践创新课程特色,搭建凸显专业特色的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如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竞赛等为载体,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三是发挥地方高校专业特色优势,打造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对接地方行业企业开发的应用型特色实践课程等,彰显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忆华,马洁.论立德树人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

[2]申怡,夏建国.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9(4).

[3]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4]肖凤翔,陈凤英.斯坦福大学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缘由、路径及启示[J].高教探索,2020(2).

责编:莞 尔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