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基本依据与创新社会治理实践关联探析

2021-11-07韩金津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治理实践

韩金津

摘  要: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但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矛盾是具体的,也是特殊的。因此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研究社会矛盾必须寻根溯源,并且注重研究社会矛盾的本质,探究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基本依据。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理论蕴含着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社会发展脉络、社会各个要素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贯穿着各个方面的综合评析。本文在正确全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基本依据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析现有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知,以期对完善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征程有所助益。

关键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依据;社会治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6-0007-05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深化和完善。它体现出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宗旨与注重与时俱进的特征,以及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对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理论价值。在当今的社会治理之中,探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基本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可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思想指引和鲜明的风向标,最终将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现代化发挥重大而深远的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

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应以正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依据为前提,探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基本依据,为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基础。矛盾历史性和阶段性的变化,决定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因此,在当今社会治理实践中,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在坚持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着重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得以更广泛地满足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突出人性化,进而完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实践要求,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提及的总任务。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根据与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关联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在社会研究的基础上,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才有助于探究新时代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及其历史逻辑与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基本依据与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的关联,首先要以社会基本矛盾为出发点,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这也是改善社会治理体系现存的缺陷、跟随时代步伐创新社会治理实践、解决社会治理所存在问题及缺陷的关键步骤,即先抓主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和核心,这种社会矛盾运动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的。上述社会基本矛盾方方面面的因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由此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至于两者之间的结构关联,那就是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核心部分,隶属深层结构;而社会基本矛盾是主要基本矛盾的衬托部分,隶属表层结构。因此,它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完善进入更新的阶段和愈加高深的水平有一定意义。毫无疑问,这些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和工作布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转变、一个时代向新的时代演化以及有效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根本原因。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创新社会治理实践、完善社会治理理论体系的过程,二者不可分割。

其次,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依据矛盾分析法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重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要义。人类社会发展史和社会治理发展史必然贯穿着矛盾发展史与矛盾解决史[2]。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们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这五大领域相互之间都穿插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事实上,社会主义社会并非矛盾的绝缘体。在创新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自觉认识、总结并积极解决和应对各种社会矛盾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这恰恰以实践行动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优越性与创新性。

(二)基于我国国情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情和社情的不断变化,及时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人民群众需求层次之间关联的不断变化之中,調整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适时提出和正确处理不同时期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典型例证。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民群众成为参与社会治理和从社会治理之中得益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已然成为完善社会治理实践体系和社会治理布局的“金钥匙”。如今,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大力发展解放社会生产力的主体,而且成为营造生产关系和创造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不再表现为对抗性十分鲜明的阶级矛盾。综观我国社会整体实际状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再以曾经所体现出阶级社会构建逻辑以及我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和当时我国处在积贫积弱的历史逻辑为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探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须用全新的构建逻辑和历史逻辑来建构。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圆满完成“一五”计划之后建立,不同时期,党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决议也在随之变化[3-4]。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三个阶段党中央都有精准精确的表述。从那时起,党和国家、各地方政府及社会的各个管理治理阶层的一切工作和中心任务都是为了集中解决这些社会主要矛盾。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及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圆满实现了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取得巨大而彪炳史册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三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表述的科学内涵及中心思想要义各有不同并且有所区别。这三次表述的共同点把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实际状况与现有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满足状况作为考量和考核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两个主要方面。这样的构建逻辑与历史逻辑,使得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得以贯通,不仅符合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还鲜明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具有的特殊规律。综上所述,这样的历史构建逻辑的成立,使得新时代通过大力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以此满足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基本依据,这些理论依据贯通着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过程,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初心使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因为这些理论依据,才使得有中国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与“中国方案”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和其他国家的借鉴。

从根本上说,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党的事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取得胜利,都与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判断和深刻总结息息相关。回顾百年党史,是否能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关系社会治理道路的前途命运,关系创新社会治理实践能否顺利开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目标,社会全面进步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社会治理成果也属于人民群众。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逐步加强、牢固、深化与完善,正是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忠实地服务,并且齐心协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出和谐安稳的社会环境和治安环境,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上享有更多的权利并且享受到社会治理的实施成果,给予人民福祉和裨益,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把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到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可促进创新社会治理更加群众化和人性化。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与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关联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是首要现实依据

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完善治理体系夯实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建设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已然走过了43年的历程,我国的社会生产已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并且,当今我国正在向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生产水平迈进。这些举世瞩目的成效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经济生产实力与综合国力相比改革开放前期有大幅提升,并且我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2021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生产总量第二大经济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治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生产能力在诸多方面进入世界先进队伍前列,并且基本摆脱了我国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和滞后的经济发展狀况。这些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说明,相较于我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处的物质资源匮乏与经济社会状况存在重大短板的情况,在新时代的今天,这些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经济基础。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复兴号高铁、“天宫”与“神舟”航天工程、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云科技、大型桥梁、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多元化交通运输网络等已走在世界前列,并且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天宫”探测器、“蛟龙”“天眼”等重大科技成果在近几年问世,标志着我国正在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这些成果着实令国人瞩目,引领为傲。

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已然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当今我国人民群众消费结构普遍优化升级,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层次,实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已经实现了从最基本的数量保障型到追求更高质量、愈加多样化的转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也已从物质生活领域拓展到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5]。我国依然坚持在发展和保障社会民生基础上进行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人们的教育、就业、医疗、乡村振兴、民生保障越来越充足,凸显了更高水平的发展。这些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成果表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种种成效不仅深入民意,更深入民心、深入社会基层。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体现的中国速度令人为傲。但是,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上发展方式的粗放、经济结构和体制机制不合理之处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例如城乡发展不均衡以及民生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社会治理发展不均衡不平衡等种种问题,是今后我国社会治理不得不应对的挑战,也是新时代把握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所要注重的问题和难点。

(二)新时代人民需求侧结构与层次发生显著变化提供全新现实依据

中国人民的生活从革命时期和建党初期的贫困时代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基本温饱时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基本小康水平,一步一步迈向如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加美好的生活已经成了新时代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为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经过历史总结和观察,在新时代全面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素,就成为在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方向问题。本研究将依次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分析新时代人民需求侧结构与层次发生显著变化的现实依据。

第一,个人层面。结合新时代人们现实生活需求的内容来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集中地表现为:对基本的物质需求向更高质量、更多元的文化生活精神需求发展;对于良好医疗条件的需求、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和就业等民生资源以及良好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增加,希望在更加安稳的社会环境下生活。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需求和结构是多层面的,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也高,并且需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泛,而不仅仅是单一呈现。这一点集中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对解决和改善与自身现实生活需求紧紧相关的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的殷切希望。因此,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现代化,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突破阻碍发展的瓶颈,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民生保障体系,共筑和谐社会和平安中国。

第二,社会层面。从社会发展的维度看,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基础方面,在社会安定、渴望公平正义、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增强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人民对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日益增加。现实情况是,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结构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在人民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更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各类社会群体还未完全受益。从宏观角度来看,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中,人民的经济需求由原来的基本生活满足型转向富裕提升型及综合发展型。在未来,创新社会治理实践要以体现出得民心、通民意为宗旨,在坚持新发展理念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之上,统筹兼顾社会各个要素和系统,使得新时代社会治理成为一个多元复合体。因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应该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立足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全面站位和视野。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虽然改革开放四十三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有所显著提高,社会治理有重大进步和成效,但是人民生活和社会系统要素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首要制约因素,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素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可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瓶颈和阻碍。因此,在新时代着力解决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以此拓展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全面进步,满足推动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表现为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以及现有的社会治理体系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短板。“不充分”发展问题,主要指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社会治理部分领域依然存在着发展不足的问题。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矛盾和困难。比如人群之间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民生资源分配不平衡,各地人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例如我国市场监管和治安监管力度不够、食品粮食安全保障不充足、市场服务管理不到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等,以及在生态建设方面,自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和欠缺管理的乡村较为突出。

同时,民生资源在我国各地仍然存在着分配不公、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优良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在大城市与乡村县城之间数量质量不均匀、毕业生就业困难、部分高度老龄化地区养老资源不充足、不精准等问题。这些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并且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3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也逐渐积累了若干结构性与平衡性的问题。可以说,“不平衡”主要强调的就是经济发展结构上的一些问题,“不充分”则主要突出社会生产总量上的问题。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水平已经实现质的飞跃,但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没有完全得以解决。因此,在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中,消除城乡区域发展不均和解决人民群众收入分配差距、民生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需引起重视,从而真正实现多方位推动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不同领域的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这些将成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问题的主要实践路径。

总而言之,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治理综合能力经历了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是从发展程度上来说,仍是不充分的,从发展层次上来说,仍是不平衡的,这个重大问题依然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需要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这里所说的“新”并非指该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问题首次出现,而是说社会治理问题的突出程度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将对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确定党和国家工作和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制定正确的社会治理方针方略产生决定性的深远影响。

三、结语

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什么样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矛盾都是存在的。面对挑战和坎坷,不能妄图去消灭矛盾,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探究和摸索,在了解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基础之上,探寻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方法,然后通过实践对方法进行检验。在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交织的今天,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也依然遵循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以促进社会治理实践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实实在在的利益为重这一完善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基本矛盾的出现对社会治理而言并不是一种消极、懈怠的现象,相反,社会矛盾有助于促进社会治理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是新时代大力建设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源泉和前进动力。因此,从宏观视角来看,我国不仅要切实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也离不开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中,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一定思想高度出发来看待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创新社会治理,应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旨,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不能将其仅仅当作一个社会民生问题,更不能空喊口号,不付诸于实际行动。

在新时代,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知来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绝不是顺风顺水、在敲锣打鼓中就能轻易实现的。因此,在树立十足信心的同时,也要勿忘初心,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脚踏实地的态度,积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共创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2.

[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14.

[4]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839.

[5] 王向明. 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N]. 人民日报,2018-05-03.

(荐稿人:李亚宁,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治理实践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