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2021-11-05胡锦洪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素养经验

胡锦洪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也是数学教学关注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动手操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运用价值两个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观察、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学科知识技能,获得学科方法和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动手操作;经验;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9-0082-02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动手操作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课堂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来探讨如何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一、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现状与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拼一拼、剪一剪、数一数、画一画、 比一比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并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参与其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操作活动的功效发挥得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出两个问题。

1.“以讲代做”教学方式省时省力

例如,推导圆的面积教学中,有的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演示让学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的学习方式代替“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推一推”的实际操作,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省时便捷。

2.“动手实践”教学方式耗时耗力

有的教师认为,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消耗较多的教学时间,而且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都不一样,因此完成操作任务的时间不易掌控。在能够达成已有知识技能目标的前提下,他们不愿意在实践操作方面浪费大量时间,毕竟教学时间有限。

出现以上“以讲代做”的学习方式,除了现实教学中课时有限、实践操作耗时,更多原因是这些教师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动手操作的真正价值,没有站在真正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高度去实施教学,表现出短期的教学目标功利性。

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那么这些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呢?教师除了在思想上提高认知,还要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理解动手操作在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通过典型的课例分析,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二、动手操作在儿童学习心理中的理论研究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操作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是一种动态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同时又是手与脑将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方式。操作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动作的外显与思维的内隐,并将两者紧密相连,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数学实质以及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

1.动手操作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将触觉、视觉结合起来,促进智力活动的内化。学生课前通过预习圆的面积的内容,从书本中用眼观察,初步感知文本含义,这是用“眼”学习的浅层认知。同时学生要将书本上看到的内容,动手按照要求剪一剪,拼一拼。这个动手的过程自然离不开眼睛的观察,手与眼的协同,学习也从看的单一性方式转向了多种感官协同的复合性方式。

2.动手操作是手与脑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进行视觉、触觉感知事物的同时,其思维正通过内部语言悄悄展开,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需要多大的圆?将圆分成几份?如何剪拼?……操作活动中获得了形象和表象,这时再经历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过程,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学会从知识技能的记忆学习走向学科方法、思想的素养学习。

3.动手操作满足儿童学习心理需求

儿童通过触碰来接触新事物,认识新事物,动手操作可以满足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丰富活动经验。

三、动手操作在儿童学习心理中的实践应用

动手操作从活动前的准备到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思维与表达,这是数学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的过程,也是从直接经验走向间接经验的过程,更是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

1.明确动手操作具体要求

动手操作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避免盲目无效地操作,要体现数学学科学习效率和方法。在操作伊始,教师给学生提醒:“分割圆的份数要分成偶数份。分割前要用荧光笔标注圆的半径、周长。将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找出圆的半径、周长与转化后的图形的对应关系……”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除了给学生引导,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微视频或与同伴、老师来合作完成实践操作。

2.动手操作与观察相结合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比对,确保实践操作与目标要求相符合,减少重复操作。同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认真观察,建立丰富的表象,这有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了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关系,如图1所示,笔者引导学生将圆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和128等份,随着圆被分的份数越多,拼接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教师让学生加强观察与操作相結合的意识,可促使学生在操作中对知识的重难点或关键处形成表象,直观形象地感受长方形的长近似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近似等于圆的半径。

3.动手操作与思维相结合

手与脑密不可分,手是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学生经历具体形象获得表象时,就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引导。如当学生观察得出圆的半径r近似等于长方形的宽,圆周长的一半近似等于长方形的长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图的形象比较,以及一一对应的关系,学生建立了圆面积的计算模型。

除了将圆拼接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还可以拼接成哪些学过的图形?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拼摆出三角形、梯形(如图2),并运用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圆的各部分量之间建立关系。学生在转化、推导学习过程中,习得了学习方法的迁移和类比,提升了数学素养。

4.动手操作与表达相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知识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需要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发展,而操作过程归根结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因此,操作活动与语言表达相结合,可使学生从描述操作过程的语言向概括结论的语言转化。

操作过程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说,表达不够清晰可以借助操作来诠释,同时表达的过程也因操作变得可视化。学生在阐述圆的面积计算推导的方法时,可以一边拼摆,一边表达,使两个不同图形之间建立起量与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表达是把自己内化了的知识传递给他人,表达意味着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或者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想法或者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与语言描述,可以暴露思维过程的认知错误,便于教师及时纠正和指导。

当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整合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拓宽学习素材,利用配套学具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减轻资源开发的负担,将重心迁移到动手操作的实践与探索中来。同时,实施动手操作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密关联,通过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学科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正迁移,使新旧知识无缝链接。在概念理解教学中,可以适时穿插动手实践,使知识概念外显化,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认知生成,提高学习效率。

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儿童的学习是从“动作”开始的,儿童的认知规律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以知识为载体习得学科方法和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数学素养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