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习方法 发展数学思维

2021-11-05李延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习方法数学思维

李延江

[摘 要]“间隔排列”(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极其重要的内容,对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方法;数学思维;间隔排列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9-0060-02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极其重要的内容,对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表达”中,亲身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下面通过几个教学片段加以描述。

【片段一】质疑——明确目标

(教师引入“找规律”课题并引发学生质疑)

生1:是什么规律?

生2:怎样找规律?

生3:有什么用?

(板书:是什么?怎样找?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题“找规律”引发学生思考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片段二】观察——初步感知

活动1:观察下面的情境图(如图1),并思考:

(1)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2)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

(3)(1)和(2)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生1: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

生2:每两只兔子之间夹一个蘑菇,每两个蘑菇之间有一只兔子。

生3:木桩和篱笆与小兔和蘑菇的排列方式一样,也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

生4:夹子和手帕也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

师:(1)和(2)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點?

生5:每组中的两个物体都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

师:像这样两个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数学上叫作“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情境图中三组事物排列特点的观察和比较,初步感知“一一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自然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片段三】操作——发现规律

活动2:

(1)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如图1),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小兔()只 木桩()根 夹子()个 蘑菇( )个篱笆()块 手帕()块 ]

(2)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交流汇报)

生1:小兔只数比蘑菇个数多1,木桩根数比篱笆块数多1,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也多1。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1:我是看图后数一数,再比较它们数量的多少得出来的。

生2:我也是,但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蘑菇个数比小兔只数少1,篱笆块数比木桩根数少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师:为什么生1说“多1”,而生2说“少1”?(学生面面相觑)

生3:生1先看小兔,后看蘑菇,用小兔数量和蘑菇数量相比较。生2是先看蘑菇,后看小兔,用蘑菇数量和小兔数量相比较。

生4:她们观察物体的顺序不一样。

师(竖起大拇指点赞):你能用一句话表示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5:每排的两种物体数量都是相差1。(学生鼓掌,教师板书: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师:为什么每排的两种物体数量会相差1呢?你能找到这个“1”吗?你是怎样找的?每人选择其中一组图找一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6: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在一起,最后多出1只兔子。

生7: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看作一组,最后多出1根木桩。

生8:把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算作一对画个圈,最后多出1个夹子。

师:你们用各自的办法解决了问题,了不起!多出的“1”与开头的“一”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9:在小兔和蘑菇的排列中,最后一个和开头一个是一样的,都是兔子。

生10:在三组排列中,两端物体都是相同的。

生11:都是一一间隔排列,而且两端相同。(教师板书:两端相同)

师:厉害!像这样两端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两个物体数量相差1。“多1” 或“ 少1”是因为我们观察物体的顺序(角度)不同。

师(分别指着情境图中最右边的兔子、木桩和夹子):如果像这样接着排下去,应该排什么?再往后呢?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活动,初步发现一一间隔排列中两个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质疑中进一步明确规律的数学内涵,体会学习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片段四】实验——完善规律

活动3:

(1)用学具摆一个一一间隔排列作品。(课前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块小磁板,若干个磁粒●和若干根磁条?)

(2)小组交流:你的作品与组内其他同学的作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实验后展示、汇报,每组推荐一件作品展现在黑板上(如图2),并介绍自己是怎样排的。)

师:这些同学的作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它们都是一一间隔排列,但是它们所用的磁粒和磁条的数量不一样。

师:你能将这些作品进行分类吗?请上台试一试。

生2:按磁粒的个数可以分成三类:含有3个磁粒、4个磁粒、5个磁粒。

生3:按磁条的根数可以分成四类,2根磁条算一类,3根磁条算一类……

生4:这样分不好,太多了!(其他同学窃窃私语)

师:能根据每件作品中两个物体的数量关系分类吗?

生5:分三类。作品①③⑥中磁条比磁粒多1,分成一类;作品②⑤⑧中磁条比磁粒少1,分成一类;作品④⑦中磁条和磁粒数量相等,分成一类。

生6:我认为分两类。“多1”或“少1”只是观察物体的顺序不同,其实就是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应该属于同一类,与上面兔子和蘑菇的排列是一样的;作品④⑦中两种物体数量是相等的,另作一类。

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种间隔排列又有什么特点?

生7(指着作品⑦):我把一根磁条和一个磁粒看成一组,最后没有多余的。

生8:这种排列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是不同的。

师(强调):两端不同的间隔排列,两个物体数量相等。(板书:两端不同)

师:请你完整说一说“一一间隔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9:两端相同,两个物体数量相差1;两端不同,两个物体数量相等。

师:能将作品④变成两端相同吗?

生10:太简单了,在作品④后面摆一个磁粒就可以了。

生11:在它后面去掉一根磁条也可以。

师:真聪明!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个一一间隔排列,再想一想:你画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这个特点的?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实验、分类、比较、质疑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中两个物体数量关系的理解,自主建构,完善认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片段五】运用——体验价值

1.如图3:白珠子和黑珠子哪个多?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白珠子有20个,那么黑珠子有几个?

2.游戏:五名女生走上讲台站成一排。如果每两名女生之间站一名男生,需要几名男生?如果五名女生手拉手围成一圈呢?

3.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运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片段六】反思——积累经验

围绕课前学生提出的三个疑问(是什么?怎样找?有什么用?)引导学生从知识建构和思考方法上进行回顾和反思。

【設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解决自己的疑问,凸显自身评价的主体性,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积累活动经验,增强学习自信,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思考】

1.关注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只有对某一知识产生疑问时,才会愿意去学,才会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动力。因此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始终处于“想学、要学”的状态。本案例中的三次“质疑”活动,为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提供助力。第一次通过质疑课题“找规律”,让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一开始就能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然后对学生观察后得出的结果“每排的两个物体数量相差1”“每排的两个物体数量相等”进行质疑,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终保持对新知的探究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解疑、释疑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

2.关注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策略,“会学”才会“乐学”,由此步入良性循环。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掌握不是教出来的,它是学生在“经历”“探索”“反思”和“表达”等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出来的。本案例中的观察、操作、实验等三次活动为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供了平台。学生从对“每组物体的排列方式”的观察到对“每组两个物体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亲身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在反思中体验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以及圈一圈等学习方法,感悟数形结合、一一对应以及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思想,自主建构、完善认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习自信,发展数学思考。

总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学”,把“教”落实在“学”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亲身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增强学习自信,在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学习方法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心得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