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1-05郑燕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5期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郑燕燕

【摘要】与中、低年级相比,小学高年级数学不论从难易程度上、还是课程内容上都有了质的提升。但是大部分学生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的关键期,在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容易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且受到长久以来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锐减。本文从课堂的角度出发,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解决方法,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策略;学生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分层趋势更加明显

随着学科难度的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基础素养、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存在感低、态度不积极,成绩直线下滑;有些学生还是能像低年级时一样积极融入到课堂之中,在与同学或教师的互动交流、研究讨论中都表现得游刃有余;有些学生则长期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成绩一直处于班级的中等,时而表现地积极、时而消沉。其实除了性格上的差异外,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整体状态和对知识的渴求度主要还是受其接受能力的影响。学生听懂了、学会了自然就有话可聊、有物可想。虽然近些年来分层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尚且存在分层目标不清晰、内容不当等问题。

(二)活动少、讲授内容多

传统数学课堂无法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以强硬姿态,将所谓的“正确答案”“正确思路”强行灌输给学生,在低年级时这种方法虽然不适用,但对自主意识较弱、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及较为简单的课程内容来说,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随着数学学科难度的不断提升,会出现教师教学思路转变与学生思考速度不匹配的情况,“一言堂”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学生的具体需要。不仅知识内容的讲授达不到理想效果,更会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陷入到被动听、听不懂、不想听、学不会的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实践证明,小学高年级学生普遍对于教师这种“自说自话、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较为反感,这也是教师与学生矛盾激化、部分学生成绩不增反降的主要因素。

(三)课上与课下的衔接不足

我们都知道,仅仅利用课上时间去學习数学知识,想要达到理想的成绩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是需要合理安排课下时间引导学生们开展预先学习和巩固训练。但在现有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度重视课堂内容的把控,课下多以训练性习题为延伸,试图起到巩固与拔升的效果,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习题训练的效果。而这种强制灌输和强制训练的方式,无法让学生在主观意向下学习,更无法形成以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为周期的良性循环,很多学生疲于听讲、陷于作业,一般不会主动预习、主动训练,整体表现出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既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科素养培育。为此,教师努力寻找到课上、课下的衔接点,以优势策略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本文在研究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的过程中,在阐述理论性知识点的同时,增强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联性,以《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一课为例,对各类教学方法的融入、升华进行具体探究。按比例分配其实就是将某一总数按既定规律进行分配,是由“平均分”演化而来,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笔者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在该内容学习过程中,清楚意识到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作用,体会数学魅力的同时,较为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选择这部分内容一是由于其前端联系分数乘、除法,末端连接的比例、比例尺,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与生活的关系密切,能快速寻找到多种能套用数学规律或彰显数学魅力实际案例。

(一)引入生活化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就趣味性而言,抽象的数字、符号、公式的确没有鲜活的实际案例有意思,恰好数学又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因此,如果能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会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一个在学科上有所造诣的专家学者,他们往往是始于兴趣、勤于钻研、终于思考,以主观能动性的长久发挥来凸显个人在学科领域中的价值。为此,教师要意识到兴趣在教育中的功能性作用,积极引入学生们接受度高的生活化元素来起到有力的激趣效果。

在《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中,第一课时教师会设置“复习导入”这一环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该类问题的前端内容进行梳理、巩固,以方便后续教学的展开。我们可以班级内的女生人数为切入点,以这种常态化生活场景中的固定元素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对此问题的探究欲望。顺势给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班都是小帅哥和小美女们,咱们班女生数量是男生的5/7,那咱们班男生数量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数量是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学生的兴趣被点燃,因为他们是真的想知道班内男女生的比例,有些学生甚至直接用一个个数“人头”的方式,去计算出男、女各多少人。由此可见,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多强烈,且绝大多数人都能积极融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去与他人分享、交流。整个课堂的氛围很快活跃起来。从这个简单的生活化问题入手,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其真正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点拥有的工具价值,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与学习主动性的提升有良多益处。

(二)积极使用微课,增强课上与课下的联系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借助手机、电脑等硬件设备与网络技术的优势功能,打破时空限制,形成课上、课下紧密相连的新格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特性需求自主选择观看时间、观看内容、观看次数,有着很大的可选择与可操作空间,对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较为友好,有助于其更快地理解与掌握课程内容;教师也可在微课中布置一些探究性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思考,进一步提升课堂合作探究的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微课的使用能引导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打破被动学习、被动复习的固有模式,形成自主预习、自主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复习的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在生活化问題引入后,在PPT内展示教材54页中的例题2,首先第一个知识点就是让学生理解浓缩液和稀释液是什么,而这种知识点有一定难度,学生无法在没有资料供给的前提下凭空猜中专业术语所要表达的含义。所以,我们往往会直接向学生解释,虽然起到了知识延伸与引入的效果,却又回到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中。为此,我们可以将该例题放入微课视频之中,并提出问题:“浓缩液和稀释液分别指什么?”随后借助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优势功能将同一小组的成员拉入到特定的讨论组中,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通过搜集相关文献、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的方式在小组内得出统一答案,并委派一名代表在上课后进行汇报。这样做,一是教师可以通过查看聊天记录、加入语音或视频聊天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进度,迅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主要问题并展开针对性的引导;二是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更多的趣味知识;三是通过布置探究性作业的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作业模式,起到减负效果,顺应国家的制度要求;四是教师上课后可以将讲述知识点的时间转换为组内成果汇报、评比优秀小组的时间,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塑造,更能提高授课效率。最后,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在观看微课或利用软件进行合作探究时需要家长监督,由此还能起到与家长沟通、深化家校合作、促进家校共育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虽不能一蹴而就,但需要教师不断努力,通过教学方式的积极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课堂参与欲望的提升,进而真正让学生们从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真正找到数学之乐趣,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李倩文.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小学生(中旬刊),2020(9):95.

[2]李雄.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20(36):37-38.

[3]张玉红.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4]欧菊芳.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78.

[5]李泽民.奏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三步曲”——例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教学的尝试[J].考试周刊,2017(23):97-98.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