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弃疾为祝氏作序

2021-10-30邱松林

老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婢女石塘族长

邱松林

南宋年间,一个桃花盛开的三月,瓢泉府堂内上厅左侧的书室内,辛弃疾正在秉笔填词。忽然,家仆来报,说有一位中年人求见,辛弃疾听后便放下毛笔,起身到大门外相迎。中年人随辛弃疾步入府堂厢厅落座。双方寒暄了一阵,中年人向辛弃疾呈上一封信,然后起身告辞。

辛弃疾将信拆开,乐得舒眉拈须,原来是前几年才结交的文友——贵州刺史祝可久(石塘人)写给他的。信中称,请辛弃疾抽点时间,为石塘祝氏宗谱撰写序文。此时的辛弃疾是朝廷知名的抗金派,他大刀阔斧地革除弊端,推行新政,穩定民心,扶持生产,政绩辉煌,百姓交口称赞。而他的才学在当时很少有人企及,尤其是歌赋辞章,气宇非凡,有奔腾豪放之气概。祝可久请他为祝氏宗谱作序,自是在情理之中。

辛弃疾看信后,踱步到府堂门前,犹豫不决:祝可久请自己作序,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殷切的嘱托,必然不能推辞;但贸然作序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知道祝姓的起源、迁徙、现状以及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终于,辛弃疾下定决心:去趟石塘,拜访祝氏长老,了解相关信息。

两天后,辛弃疾终于腾出时间,带着仆人,经瓢泉,跨秋水观,越过紫溪河、槐溪河交汇处的五堡洲,来到了石塘。石塘祝氏族长在头天听说辛弃疾要来,这天便早早地在祠堂大门前迎候。

辛弃疾随族长来到祠堂左侧一方客厅落座,相互问安后即进入正题。辛弃疾将尚在贵州任职的祝可久托他作序之事和所要细知的祝氏源流、迁徙和支系分布、历史传说等一一相告。族长感叹辛弃疾对友情的重视、做文章的严谨态度,对祝氏来源娓娓叙说:

石塘,因有十口塘,故谐音石塘。石塘早先是一个船形的荒漠之洲。古人称,既是荒洲就需要有竹,才能使荒洲变成永不凋败的绿洲。又有人附会意思称,祝(竹)适合在周(洲)上扎根发展。传说,有一户姓周的人家,从外地搬迁到石塘定居,成了石塘第一户人家。周、祝这两个姓氏关系密切。传说,周文王以国为氏开始了周姓。而祝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黄帝之后于祝(一个地方),子孙因此为氏。祝的本义为祭祀,指司告鬼神的人。在古代,巫祝为官职,这个官职通常是世袭的,因此,也有人以该官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而石塘祝氏,早先在山东兖州,后迁移至浙江衢州,又自衢州而迁江山,再由江山迁往石塘定居……

这天,太阳偏西了,辛弃疾才慢慢收起了话题,向族长道别。第二天,旭日临窗,清风徐来,辛弃疾心境很好。他端坐在书桌前,将前一天与祝氏族长的长谈,像过筛般地去杂存真,一行行文字在脑海中逐渐连成篇。案头边,从檀香笼里冒出来的缕缕青烟在书室内缭绕,香粘衣袖,沁人心脾。这时,一名婢女托着一杯武夷香茗,递到辛弃疾面前,而后又端来两盘果酥放在案桌上。辛弃疾不品茶,也不吃果酥,又思考了一会儿,终于提起笔来。

时近晌午,府堂那边传来婢女唤辛弃疾用餐的叫声。辛弃疾正要起身,婢女已经走进来催促。婢女看到辛弃疾,扑哧一笑,双手捂着樱桃小口。辛弃疾见她莫名发笑,不觉一怔,问她原因。婢女俯身低首,指着辛弃疾的两边腮角说道:“大人,您的嘴巴已经染成黑色的了!”“有这等事?快拿镜子来!”婢女转身取来一面铜镜递过去,辛弃疾照镜后哑然失笑。原来,辛弃疾打草稿打到一半,有点饥饿,便一手执笔,一手去抓盘中的果酥。辛弃疾构思文章十分认真,未察觉果酥蹭到了铜质墨盒里的墨水,直接往嘴里塞,这才弄得自己成了“黑口唇”。没一会儿,婢女端来一盆清水,让辛弃疾擦脸洗墨。

辛弃疾用过餐,稍事休息,重坐案头,握笔挥毫,行云流水,一篇序文终于成稿。该序文流传至今。

责编/斌子

猜你喜欢

婢女石塘族长
不开窍
婢女与羊
婢女与羊
山顶最美的风景
婢女与羊
作品赏析(1)
小懒封王
不要怕,不要悔
佛教小故事
石塘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