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育种改良猪的社交行为

2021-10-29张相鑫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1年5期

张相鑫

摘  要:家猪是一种群居性动物,传统的养猪生产系统通常以相对较大的规模对猪进行群体饲养。因对资源和群体社会阶层支配关系的争夺,群居的猪往往会发生攻击性争斗,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猪的某些生产性能。然而,有些生产性能既受猪自身基因的影响,又受猪群同伴基因的影响,因此通过改良猪的社交行为选育出能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的猪种是可行的。

关键词:社交行为;生长速度;遗传力;社会遗传效应

中图分类号:S814.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5-0004-03

家猪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对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与野猪具有许多共同的行为特征,包括群体采食、好奇性和群体社会阶层结构。传统的养猪生产系统通常以20~30头相对较大的规模对猪进行群体饲养,导致每头猪对多种资源的需求量受到限制,例如饲养面积和饲料利用率。

群体饲养的猪群一般由无血缘关系的个体组成,它们在生长期间要与陌生的猪进行多次混群。因此,社会交互,包括资源竞争和群体内的支配关系,是猪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猪的某些社交行为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如会导致耳朵和尾巴受到损伤,进而可能会引发感染。同样,攻击性争斗不仅可能会给猪造成严重的身体损伤或腹部受伤以及随后的感染,也会消耗机体的能量。诸如此类的伤害行为会降低猪的福利,也会因为应激导致其生长性能下降和脂肪沉积增加。

1  遗传力

猪的生长性能是可以遗传的,且会受猪自身的基因(直接遗传效应)和猪群同伴的基因(社交遗传效应)的影响。

遗传力是一个反映利用选育可以在遗传上改变某一群体生产性能的指标,据报道,猪生长性能的遗传力一般介于20%~40%。

如果将社交遗传效应一并考虑,猪生长性能的遗传力可提高到30%~50%,甚至更高。这可能是由于行为性状的遗传变异,如攻击行为和随后的损伤,其遗传力在4%~43%。

2  对猪社交能力进行育种的希望

最早用于培育猪的社交遗传效应的方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的,这种“群体选育方法”于20世纪90年代在蛋鸡上得到了证明。在选育出的第一代中就观察到了相当有益的作用,因为蛋鸡同类相残的发生率降低了50%以上。

在猪上也有类似成功的报道,群体选育不仅能够提高猪生长性能的遗传进展,也可以提高猪的温顺性,降低死亡率。这些试验结果给人们带来了通过选育改良猪社交行为的希望。

传统的个体育种是基于测量猪的个体表型(如生长性能)的原则,选择具有最佳表型的个体作为父母代。

然而,这种选育方法对猪的社交行为不起作用,因为猪的社交行为在遗传上非常复杂,且客观上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测量。到目前为止,选育的重点一直在量化猪的社交行为和减少群体间交流的破坏性后果上。这意味着,在进行个体选育时,被选择的猪在尾巴咬伤或损伤上是最少或最轻的。

这些猪并不是破坏性行为的受害者,实际上可能是破坏性行为的实施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没有实施破坏性行为的猪会更有用。

在选育试验中,群体选育是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在商业性育种方案中,如果想要获得多个性状的遗传进展,选育会变得更复杂,可以改用依靠针对群体同伴的社交遗传效应的遗传选育方法。

一些育种公司已经在尝试采用这种新方法,但是还未证实其能够改良传统生产猪群中杂交猪的生长性能或社交行为。

到目前为止,对生长性能的社交遗传效应进行选育可改良后代生长性能的证据还不能使人信服。

韩国的一项小型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纯种猪有效,但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选择社交性高的猪并不能提高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

然而,也有证据表明,对猪栏同伴的生长性能具有可遗传的有益影响的猪,耳朵咬伤较少,尾巴受伤较轻,而且攻击性撕咬也較少。

3  猪社交遗传效应的证据

丹麦猪研究中心负责丹育育种项目(DanBred breeding programme)的研发,其最新研究结果提供了扎实的证据,证明对猪生长性能的社交遗传效应进行遗传选育可以改良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

研究人员在丹麦一家商业性猪场进行了一项选育试验,试验从1 171窝中选择4 728头丹育约克夏猪×丹育长白猪的杂交育肥猪,随后将它们分为273个群进行群体饲养。

研究人员根据生长性能的高社交遗传效应或低社交遗传效应对它们进行选育,结果表明选育效应为37%,其95%置信区间为[4.78]。

这意味着,某一猪栏内每头猪的生长速度平均增加了0.37 g/d,同时该猪栏内其他同伴的社交育种值的总和增加1 g/d。根据社交育种值,各群猪的生长速度差异达60 g/d。

该研究还表明,社交遗传效应选育的益处在初始体重均匀度相对较高的育肥栏生产猪群中更显著。也就是说,在均匀度高的猪群中,猪生长性能的提高幅度可超过0.37 g/d。这可以解释为体重是猪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建立和维持群体社会阶层的主导关系更有可能需要通过与体重相当的猪打斗来评估竞争力。

4  基因社交猪的未来前景

作为丹育育种项目的一部分,最近完成的两项试验表明,丹育种猪的生长性能具有可遗传的社交效应。如果生长性能的社交遗传效应确实反映了猪减少了相互之间的破坏性行为,那么这种额外的遗传进展也有望为群养猪带来更高的动物福利。

上述选育试验也将验证猪生长性能的社交遗传效应是否确实反映在破坏性行为上。该试验记录了猪的大量行为性状,如损伤(来自打斗)、咬耳和咬尾。初步结果表明,与来自社交育种值较低的猪群的猪相比,社交育种值较高的猪群中的猪咬耳更少,也更安静。

在理想条件下,选育应基于行为记录而不是依赖于性能性状的间接测量结果进行。在未来,基于新的摄像技术和图片或视频分析软件的自动记录可能会实现这一目标。

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但目前,丹育育种项目将使用最先进的方法继续关注和研究猪的社交行为。

原题名:Breeding for improved social behaviour(英文)

原作者:Birgitte Ask(丹麦猪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