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别被心灵的“井绳”困住

2021-10-28刘天奇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刘大妈过度心态

刘天奇

不熟悉,才畏惧

刘大妈从老家来到城市,为方便联系,女儿给她买了一个智能手机,上面有常用的聊天软件和网络支付工具。原以为老人会很高興,不料她却连连拒绝,称老家一个邻居用了新型手机,被人骗了多少钱等。她坚持认为自己的老年机不错,怎么都不肯换新的。两个月后,刘大妈却又说想买个新手机,原来她看到门口的保安大爷能用手机看网剧,特别羡慕。于是,女儿就给母亲买了一个新手机,并耐心教母亲如何使用。一段时间过后,刘大妈自己都不敢相信,她居然学会并能使用以前一直觉得不安全的手机支付工具,还可以和老家的亲友视频聊天了。

生活中,有些老人存在和刘大妈类似的情况,就是对一些不熟悉的事物心存畏惧。例如,有些不怎么出门的老人不敢乘坐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不敢使用扶梯、电梯,甚至不敢乘坐公交车。

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和以下因素有关。

对危险、伤害过度评价 年过七十的李阿姨听人说吃鱼有益健康,在家就经常炖鱼吃。有一次吃饭太快,有一根细细的鱼刺卡在了嗓子里。李阿姨当时很害怕,又是抠嗓子又是喝醋,折腾了半天,还是觉得咽部有异物感。后来去了医院,医生也没有发现嗓子里有鱼刺。但从此之后,李阿姨就不再吃鱼。即使家人买来了没刺的巴沙鱼,李阿姨也一口不动。

像李阿姨这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况,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有些老年人,心态过于谨慎保守,非常在意安全感,一旦遭遇危险或伤害,就会对这些经历念念不忘、心有余悸,会完全拒绝同类情况的发生,甚至还会泛化到其他相似的情形当中。比如,听到有人上网被骗,就会觉得网络很危险,对网络敬而远之、退避三舍。听说哪里有高压锅爆炸、煤气罐失火,就会拒绝使用这类常用的生活工具。这种现象被称为“井绳效应”,指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失利后,就会在类似事情中变得心有余悸、瞻前顾后。

对刻板观念过度认同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有这样一些说法,“人过五十天过午;人到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些观念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放在今天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不过,还是有些老年人会用这些话来催眠自己,认为自己“人老皮肤松,干啥也不中”,特别是在身体虚弱、处境不顺的时候,更容易认同这些观念。这些说法在内心出现得多了,老年人就会不知不觉地过度认同自己的老年身份,强化老年标签,夸大自己的衰老,放弃对新生活、新事物的好奇和参与,认为自己老了,那些东西不该属于自己。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设限,无形中在给自己画地为牢。

对生活习惯过于坚守 有的老年人,特别是年龄偏大者,会变得有些守旧,难以说服,即便知道一些新生事物很好、很便捷,也不愿意去体验,而是习惯于已有的生活方式,习惯于舒适区的简单、熟悉和安全,而不愿离开。在疫情期间,个别老年人拒绝戴口罩,对别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也不为所动。这种情形与其固执的性格有一定关系。固执意味着拒绝改变,拒绝尝试。

抛掉“井绳”,拥抱美好

在心理上,不论是过度的评价、刻板的观念,还是固执的性格,这些对老年人来说,都像“井绳”一样,是一种束缚,让老年人困在“井绳”中,与这个世界馈赠的自由与美好隔离。

在一些文化相对发达的地方,这种束缚的影响就会削弱。比如,有些老人就是不服老,在公交车上如果有人非给他们让座,反而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因为这些老年朋友心里想的是:“对不起,我才70岁,年轻得很,你居然给我让座,大家都是年轻人,请容我拒绝!”

在家庭当中,成年子女也不必过于强调父母的年龄,不必让父母什么也不干地安享晚年,可以让父母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曾有父母对子女说,你未长大,我不敢老。其实,子女如果适当地以朋友的心态和父母相处,就会淡化父母年老的感觉。此外,现在虽然60岁(或65岁)以上被视为老年人,但六七十岁这个年龄群体的人,无论精力、体态和样貌,大多看起来都依然健硕。所以,老年朋友更不要用年龄的数字来催眠自己。

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心态健康的老人,他们在高龄阶段依然会保持年轻的心态:环游世界、高空跳伞、走上T台、衣着靓丽……他们忘记了年龄,也就忘记了衰老。头脑中没有那么多“井绳”,人生就会多一些自由。所以,老年朋友们,莫让心灵的“井绳”束缚了你的手脚。

猜你喜欢

刘大妈过度心态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母亲的QQ群
镶金牙
还是“看掐架”心态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