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情”

2021-10-27扎青措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维族民间舞民间舞蹈

扎青措

(青海省海北州民族歌舞团,青海 海晏 810299)

[1]民间舞蹈沉积了我国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人民情感的产物,表现人的情感正是民间舞蹈生命价值的所在。它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体运动,而是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现象通过各民族、各区域民间舞蹈自己的艺术传统、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理、社会人类、语言等方面的知识;是人民用自身的形体为物质来表达心灵、历史与未来的一种奥妙的人体语言艺术。[2]它是专门为泄“情”而生的,其一举手、一投足,以至于每一个细小部位,每一个细小动作都深深地饱含着一个“情”,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它“情”动于中而展现于“形”。

一、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贯穿“情”

民间舞发展到今天,进入课堂教学的民间舞已不再是纯粹的动作模仿了。目前,我们的民间舞课堂教学几乎都是采用前辈舞蹈教育家和艺术家们及专业舞蹈工作者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通过采风整理出来、又经过提炼、加工和规范,形成了一整套的训练教材。训练教材的推出对民间舞的挖掘、整理、发展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毕竟是技术性的图像训练教材,所以教材更突出了舞蹈的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和动作性,以便于动作的掌握与学习,而难免出现对民间舞只注重采其形,却忽视或缺乏民间舞的精神实质。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体会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一种具体的肢体动作,同时也是在学习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化文字。

二、贯穿“情”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情”是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入口处,通过民间舞课堂教学来再现人类本源的情感(心声的自然流露),这是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所以,我们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到几个方面:

(一)“情”与动作是相互依存与协调的整体关系

动作是情韵的具体化,是一切外在直观的体态、动作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等;它是通过人的身体来表现的,手、眼、头、颈、肩、胸、腰、髋、膝、踝……每一个部位都是传达民间舞精神的载体,都蕴藏无限的能量去表达和交流。而“情”则是由内而外,或喜怒、或爱或恨都是通过舞者的动作、表情展示出来,传播开去。搞戏剧的有句行话:“心上没有,身上白走。”民间舞讲“以情带动,动中有情。”尽管各自说法不同,但都说出了“情”与动作的关系是缺一不可。“情”是民间舞蹈的底蕴,它的根;而民间舞蹈的动作则是它的形,它的叶;只有根扎得深,摄取丰富的营养,叶才能茂盛常青。就以汉族民间舞为例来说,东北秧歌源于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其内容丰富,结构形式活泼。

(二)自娱的“情”与规范的“形”

自娱性是民间舞不同于其他舞种的显著标志。实际上,舞蹈自心生,舞蹈的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娱乐身心的作用,无论观者或舞者,均能自娱于其中。而自娱的“情”在民间舞中,就是“心声”的自然流露。纵观中国舞蹈发展史,无论是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还是在传统民间舞的基础上改编或创作的新民间舞,在表现人们的生存、劳作和表达人们的欢乐、向往时都没有那种娇柔的修饰和生涩的理性,而是以其简朴稚拙的美学形态为人们所感悟,以其真挚开朗的浓郁情感撞击人们的心扉。例如,朝鲜族的拍打舞(亦称手拍舞),舞者用手掌互击,或用手掌、肘部击打肩、胸、两肋、大腿等部位进行表演。此舞据说源于渔业丰收时,渔民在船上赤膊,欢快地拍打身体以抒发喜悦的心情。舞蹈动作激烈,情绪欢快。又例如,维吾尔族民间舞中的赛乃姆,赛乃姆的表演形式自由,无论男女老少,不拘一格,只要能和上曲调的节奏就自由起舞,尽情发挥。舞者随琴声、鼓声、合唱声即兴表演,其动作多为“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打指”拍掌以及快速的动态中戛然而止等,舞者还可以邀请围观者进行对舞。当舞蹈逐渐进入高潮时,围观群众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拍手助兴,或高喊“揩一那”(带劲,加油啊),“巴力堪拉”(妙啊)。舞蹈在欢腾喧闹中结束,休息片刻,舞蹈又会重新开始进行。由此可见,民间舞蹈的魅力,不仅因其所展现出的那一幕幕真实生活的妙趣和那一个个生动的翩翩舞姿,还因为其中那真朴强烈的感情的牵动和冲击。它极少受模式化的局限与束缚,呈现出毫不造作潇洒风度。所以我觉得,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时,除了规范的去完成动作,同时也需要通过这种自娱的“情”动带动自己使之陶醉在“情动于衷,而始于外”的情感中去。就像我们常说的:“舞蹈的律动是语言的律动,语言的律动是心的律动。”因此,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形成的“情”与“形”的合二为一,应该也是由自娱的“情”、规范的“形”才能达到的,从而产生一种在情感和想象、动作和姿态、技术和技巧的相互融合中具有生命力的民间舞蹈形象。

(三)以“情”带动与动中有“情”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而民间舞则必须“以情动情”,然后才能“舞在其中”。民间舞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要求“情”与“形”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强化以“情”带动。那么如何做到“以情带动,动中有情”呢?它的切入点应该放在何处?通过这么多年的专业学习以及对教学经验的积累,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我觉得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用启迪、诱导传达给学生特定的民族情绪情感的方式教学,是最自然、最贴切、最易接受的。即先动之以情,再牵动之心,而后体现于身体。例如,我在进行维族舞教学时,进入课堂首先给予学生一个陌生的元素动作(如体态、动律的开法儿)的同时,我会深入浅出地告知学生维族少女的服饰装束、传统礼仪、生活环境、劳动生活中的主要习俗等等,让学生们在做动作的同时能够自然地去想象,因而让她们产生维族少女那种热情、乐观、细腻的情绪情感,并能逐渐地去贴近自己所学民族的人物形象、情绪情感。在如此往返的教学中,学生们的身体形态发生了变化,提胯、立腰、拔背、挺胸、昂首的维族基本体态在情感的推动中逐渐呈现出来。相反的,如果忽略对情感的启迪传达,只是生搬硬套地让学生在固定的位置,4 个8 拍甚至8 个8 拍的“耗”体态或某一个动作,试图这样来改变学生原有的身体形态,这样只会导致学生紧张、僵硬、枯燥乏味,从而产生逆反心态。以这样的教学方式进入教材,对学生来讲太抽象、太遥远、太陌生,它压抑了学生们的情感和想象空间,使原本充满各民族情感、富有活力的民间舞蹈,在进入课堂后成为机械的动作符号,我想这肯定是与民间舞作为教材纳入课堂训练舞蹈艺术人才的初衷相违背的。我在解决了学生的维族身体形态后,继续沿着启迪情感这条线走下去。我让学生跪坐在地上,如同围坐在维族人家院里的葡萄架下,想象着维族人邀请四邻陪同一起高歌欢舞的场景,体验着维族少女热情、活泼、细腻的情感,将学生们带到彼境彼情中去,萌生情动、心动。此刻我再示范引导学生开始头眼的训练,这样维族的一些基本律动就一点点的乎之欲出了。在情感的带动中,学生们的形象变了,已不再是每一个“我”,而成为共同的维族少女“她”。此刻,我再继续往下进行维族舞教材时,就缩短了教材本身与学生的距离,少了空洞乏味,多了自然与亲近,大大增强了教材的渗透力,使维族舞教材训练变得更容易体会和掌握了。我想这样的教学方法用在其他民族的民间舞学中,也都应该会有良好的效果的。其次,用情感去跳舞,用心去体会,从而产生动中有“情”的艺术效果,展示出民间舞蹈气质上及内在的艺术素养。例如,在安徽花鼓灯的教学中,学生在练习大兰花中的扁担式舞姿上的三点头动律时,除了注意动作的规范性之外,还更应该注意对于动作情感的把握及体现。扁担式舞姿上的三点头动作为:鼓点:三点头2/4(中速)鼓点0 丁|匡0 | 0 丁|匡0 0 丁|匡0 0 ||

准备:右交叉单立屈膝点地位,双臂旁开手位,手心向上挑腕微时,上身稍向右横拧,含胸,目视左前。

Da— 提气,脸微转至2 点,下颚微含,收眼神。

1— 沉气,脸转向8 点,眼亮出。

Da2—Da3 重复Da—1 的动作两次。

动作要求:用气息带动身体的起伏,强调气息与眼神的配合。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讲究以“情”带舞,那是因为民间的花鼓灯表演是以男女双人的对歌、对舞为主,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所以在粗犷的表演中又有温情细致的处理,从而形成了花鼓灯秀丽、含蓄的表演特色。因此学生在做这个三点头动作时,应该首先想着把情感与动作交融在一起去完成动作,即在Da 拍下颚微含、收眼神,第1 拍沉气、眼亮出的同时配合表演出恋爱中的少女看到心上人以后不好意思、害羞、想看又不敢看的样子,快呼吸,慢延伸的完成这个动作;让情感在动作中体现出来,从而产生动中有“情”的艺术效果。有了细腻传情的表演在里面,这样的三点头动作完成起来才会显得更为精彩传神、更回味无穷,因而展现出安徽花鼓灯细腻动人的浓郁风格。恰如其分的把握好这种以“情”带动的方式并带入动作的训练中,做到动中有“情”,将有助于学生对民间舞动作、风格韵律的掌握和体现。民间舞课程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不能局限于单纯性的动作训练,不要做展示技术技能的机器,而应该做一名有着深刻情感体验的优秀表演人才。入情才能入微,入微才能入境,入境才能入心,因此,激发学生的自我情感是民间舞的本质,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启示学生,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中,以情带动,有感而发,自然而然把自身表现力融入动作中,在情感中做好每一个舞蹈动作。

三、结论

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情”。“以情带动,动中有情”的民间舞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体态、元素、动作短句、组合训练了。“情”的贯穿会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得无穷大。一时间,你会觉得不是在舞蹈而真的是置身于生活之中。因此,民间舞课堂教学应该以“情”促教,将“情”作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入口处与突破口,在训练身体动作的同时融进产生舞蹈的“情”。唯有“情”才能让民间舞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舞蹈效应,才能打破在禁闭的有限空间之内进行单调、枯燥的重复与照搬,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民间舞“情”的创造,让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格的民间舞在课堂上生根、开花、大放异彩。展示人的情感,才是舞蹈的本源与内质,民间舞只有在人类生命之源——情感的驱使下,充公的自我陶醉,带着理性和感性的勃发,走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而民间舞课教学也只有在“情”的带动之下所发生的教学效应才能使民间舞在课堂中产生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维族民间舞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晋中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新疆|跪着跳舞的维族女孩
维族婚姻制度和妇女福利
广西民间舞与旅游表演的链接现状与提升
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及城镇适应性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