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2021-10-25李玉凤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新发展时代,民办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由规模扩张到提高办学质量的转型。顺利实现转型,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不仅是顺势而为的必然之举,更是民办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全面提高质量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出发,简要回顾了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规范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新时代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路径选择

我国民办高校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规范和完善教育机制,教学质量提高很快。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给高校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也在变化,民办高校急需提高培养质量。

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规范的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带来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才的空前渴求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高等教育供给严重短缺,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开辟了先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彻底破除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属性大讨论虽未形成公认的结论,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却被政府和社会普遍认可,缴费上学不仅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天经地义的,这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組成部分。至此,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顺应了社会需求,也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定位。

2.我国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伴随着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现在面临着由规模扩大到质量提高的发展转型,进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新时期。

在这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历经培训机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到转设为完全独立自主办学的民办大学。当然,上述办学形式的变化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民办高校都要历经这四种形式的变化,也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已经完成了这四种形式的变化。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办学形式的变化与办学规模的扩大相伴而行,到2018年,我国民办高校750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在校生649.60万人。

3.在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不断规范的办学历程

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结束了民办高校无章可循的办学状态。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

法治环境的优化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也带了办学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于是国家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管理。

2021年,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标志着民办高等教育进入全面规范化和法治化的发展阶段。

二、新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社会经济发展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为民办高等教育带来发展机遇

就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来说,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就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而言,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8.1%,中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还将有所增加。

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为民办高等教育带来发展机遇

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的发展阶段,而多样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的多样首先源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社会上的行业千千万万,对各类人才的规格、层次、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同一类高校、同一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可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其次源于人的个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标以及愿意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不尽相同的,可谓人各有志,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的学习需求。第三源于国家治理观念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倡导并推行大社会、小政府,政府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鼓励、支持、规范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多渠道筹资,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高等教育普及化为多数人扩大了入学机会,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则是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提供适合人们需要的高等教育。

3.独立学院转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国265所独立学院要在近年内与母体学校脱离,转设为具有完全法人资格的民办大学,这给民办高校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转设之后,民办高校具有了完全的办学自主权,可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独立自主的办学,充分发挥机制灵活、感知社会需求变化迅捷的优势,放飞思想,彰显特色。转设之后,财务负担减轻,可投入更多的资金投入教学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但转设之后,学校要更名,不能再沿用带有母体学校的校名,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会有所下降,短期内可能会影响招生数量。与此同时,转设之后如何防止办学的随意性,增强办学的规范性,把灵活性的优势与规范性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对转设之后的民办高校也是一个挑战。

4.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带来的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由大到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新时代,提高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民办高等教育抓住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机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为即将进入普及化的高等教育阶段做出了贡献。但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比,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的规范性较差,办学实力不强,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相对较低,不具有提高办学质量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普遍的供给不足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上不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什么大学的问题,家长和学生的择校心理明显增强。面对高等教育供求形式的变化,民办高等教育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5.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源减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已经进入少子化的时代,加之国家开始实施高中阶段的学生分流,一部分学生将在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因此,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将很快会超过报考人数,一般性的高等教育资源将出现过剩。民办高等教育不仅面临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发展挑战,也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三、新时代提高办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1.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牢固树立質量意识和多元化的质量观,坚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思想观念是先导,只有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才能把提高办学质量转化为自觉地行动。民办高校几乎是在无场地、无人员、无资金的情况下起步发展的,办学条件一直相对滞后,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环境下还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在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就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必须倡导和突出提高办学质量的主旋律。多元化的质量观就是倡导和鼓励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差异化发展,高校应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发挥自身优势,在不同的领域和层级争创一流,所以民办高校不宜盲目攀高求大,应坚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努力提高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制度和条件保障。

2.加强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动态化建设

建立师德高尚、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新建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的短板,一是生师比偏高,数量不足;二是稳定性差,流动性强;三是专职教师队伍年青但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兼职教师队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但年龄偏大;四是职称、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和教学科研能力还不完全适应提高办学质量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从上述问题出发,尽快在数量上达到国家规定的生师比要求,实现规模适度。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有对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问题,但更主要的是薪酬待遇和发展机会问题,所以民办高校应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按需定岗、按岗设薪,吸引稳定教师,高薪聘用一部分高层次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教学科研优势,建立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适应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重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对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不能盲目攀高,无论是办学实力还是教学科研工作需要,高薪聘用的高层人才只能是少数,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符合要求即可,把精力和教学资源重点投入到提高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上,这是切合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明智之举。

3.加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

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立项,彰显办学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国家“双万”计划和“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新基建的重要内容。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专业建设首先要根据国家专业建设标准,开展专业达标建设,满足国家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对照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开展高水平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实验室与实习基地、课程建设等;第三是凝练专业办学优势和特色,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打造品牌专业;第四是按照存量提质、增量优化、余量消减的原则,建立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保持合理适度的专业数量。课程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对照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从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等开展建设。

4.加强产教融合,开展新的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支撑

产教融合源起职业院校,初始方式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的积极推动和政策扶持下,产教融合已经在各类各层级高校普遍开展,主要采取产业学院的办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于推动产业创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民办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提供支撑。产教融合,有利于高校及时感知产业发展和需求变化,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有利于借助产业思维和产业资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室,拓展高校的办学空间,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降低产业的用人成本,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加强高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产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情怀。就近年来产教融合的实践来看,产教融合能够有效开展和持续进行的关键是建立产教双赢的契合点。所以,在开展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除了国家的扶持之外,还要照顾到产教双方的共同需求和关切,以确保产教融合的有效持续开展。

总之,未来民办高校要特别注重教学质量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岩.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培养高质量[J].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上的主旨演讲,2021年4月1日.

[2]吴岩.建好现代产业学院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J].中国小企协同创新大会上的主旨演讲,2021年7月27日.

[3]产业信息网.2018-2019年上半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2019年8月19日.

[4]央广网.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校特色发展,2019年11月28日.

作者简介:李玉凤(1960.05-),女,汉族,黑龙江肇东人,在职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广州工商学院会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统计学、资产评估、投资学、财务分析等。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
西安市物流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
我国社会保障理念演进与路径选择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做好青少年工作,培养接班人素养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