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评论表达形式的创新研究

2021-10-25杨虹磊杨优优

新闻前哨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评论员受众内容

◎杨虹磊 杨优优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内容、表现形式、发放渠道以及传播格局,同时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偏好也发生了变化。新形势下,坚守新闻评论生产的基本规律与要求,同时适应时代发展创新网络评论的表达形式,在保持新闻评论特色的同时迎合受众口味,显得极为重要。

一、网络时代新闻评论的挑战以及机遇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发布以及新闻评论的权力主要掌握在主流媒体及官方账号的手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以及自由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每当社会热点事件及舆情事件发生,大量的自媒体账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网民都能拿起麦克风,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观点与意见。

当前舆论场上,评论主体的大众化、自媒体平台的低门槛准入设置,让大量缺少新闻评论素养的人进入网络评论领域,带来了评论质量良莠不齐、评论内容同质化、评论观点偏激化等问题。新闻评论,尤其是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与灵魂”,肩负着观点表达、意见输出以及舆论引导的重要责任。

但新的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技术迭代和内容赋能,催生全新网络生态和传播格局,同时深刻地影响新闻评论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思维方式。融媒体时代,网络评论背靠多种传播平台,借助视频评论、漫评、弹幕评论等新兴表达形式,生产出一大批受众喜闻乐见的评论产品,促进了网络评论自身的变革与发展。

二、网络评论的表达形式的创新

1.传播渠道精细化,多平台多方式表达

融媒时代背景下,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网络化媒介快速发展,与纸媒相比,其交互性与及时性更强,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独特优势。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传统媒体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勇于面对挑战,积极主动进入互联网主阵地。

近些年来,主流媒体积极开拓融媒体评论新阵地,纷纷入驻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开设微信公众号、论坛账号,打造全媒体矩阵格局。比如人民日报自2015年组建“中央厨房”之后,逐渐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渠道传播”的新闻评论生产和传播机制。一篇优质的新闻评论作品不仅会在“两微一端”等平台推送,还会依据平台特性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以最大限度利用新闻评论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受众不同需求。又如针对大众关切的“民法典草案”,中央电视台推出“民法典解读”专栏评论,综合利用文字、画面、长图和声音等多种手段在各个平台进行传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呈现形式多样化,提升传播效果

技术与媒介重塑了新闻评论的表达形态,伴随近代新闻事业一起孕育而生的新闻评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借助于报刊的文字来实现自身的表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种媒体形态的出现,新闻评论将图文、视频、H5、漫画等多种呈现形式运用在评论中,生产了大批可读可看的评论作品。短视频的流行和直播的引入,使新闻评论的可视化表达更具多样性,覆盖群体和传播效果进一步提升。

近些年来网络评论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文字模式,将图片、海报、音频等多种形式也融入其中。人民日报的评论《北影节海报丑吗?你究竟信眼缘还是看内涵》将音频、文字与海报图片相结合,极大提升了评论作品的视听化效果,让评论变得可听可看。再如漫评这一深受大众喜爱和认可的评论形式,采用“漫画图片+文字”的形式,兼具视觉艺术的美感和时事评论的功能。《新华日报·漫说快评》栏目将不良现象、社会热点等内容创作成漫画,配以“一句话”或“对话式”的犀利总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面对“免费课”,还得长点心》、《“防刺白大褂”刺伤了谁》等漫评发声都直指社会热点事件,引发受众思考与共鸣。

随着视频门户网站的兴起和短视频平台的流行,视频评论这一形式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央视快评”栏目,将电视与时评相结合,通过视频评论形式打造时政报道鲜活“央视体”,大量作品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被多次转载。《陈迪说》视频评论,还采用三维动画、模拟场景等视觉手段丰富评论内容,增加说服力,收获一众好评。

3.内容组织开放化,注重双向互动性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和自媒体的话语分权让意见生产与传播进入了大众时代。依托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介平台而生的自媒体逐渐代替原有的网络评论平台,成为网民意见交流与观点表达的主阵地,新闻评论的主体越来越呈现大众化的趋势。

许多在业界知名度极高的新闻评论员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账号发表评论,如《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的“胡侃”、《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的微信公号《曹林的时政观察》等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此外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介入,也为网络评论提供了学术专业化的视角,提升了新闻评论的科学性、学术性。针对社会热点事件,除了专业评论员在舆论场的发声之外,不同领域的学者也从自身专业出发阐释并评论事件,极大丰富了新闻评论领域的视阈。随着视频网站的兴起,弹幕评论也因其及时性、互动性、参与性受到追捧。这类评论不受时间的限制,表达形式也更为多样,同时适应了快节奏生活下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三、网络新闻评论表达形式创新建议

1.坚持内容为王,以优质内容为支撑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员。但由于商业平台的逐利性,许多新闻评论产品将阅读量、点击量视为唯一的目标与追求,其内容往往背离了评论作品生产的价值要求与基本准则。意见场上越是喧嚣复杂,越是需要专业评论媒体发挥其专业优势,以鲜明的主题、严密的逻辑和强大的说服力去引导舆论、传播思想,解决问题。

主流媒体应该恪守内容为王的原则,坚守新闻评论“责任·理性·建设性”的要求,以主流价值导向引导舆论,“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同时要注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把握产品内容,洞察用户兴趣与关切,在评论产品的内容上、思想上、风格上下功夫,努力做到表达有趣、内容真实、观点准确、发布及时,生产出既契合主流媒体气质,又符合受众口味的新闻评论。主流媒体应面向实际问题和时代课题,生产当代“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的优质意见产品。

2.注重可视化表达,多渠道多方式传播

传统的新闻评论常给人严肃刻板的印象,在涉及到时政新闻时更是如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快速正在使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显著改变——相较于长篇幅的单一文字,许多大众越来越倾向于集视听为一体的多元化可视表达。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新闻评论产品也应该迎合受众习惯,加强可视化传播的表达能力。

为了扩大自身覆盖面,拓展评论阵地,主流媒体应该主动加强评论可视化建设,积极探索漫评、H5、短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将优质内容以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加以呈现,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同时迎合受众喜好,借助新技术新手段,将宏大叙事微小处落笔、严肃问题趣味化表达,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例如面对严肃的党史科普的知识传播,可以采取动漫、H5等形式,以具象化的人物、恢宏的音乐、立体丰满的画面,让受众在声画一体的视觉体验中,增进知识的了解,促进评论产品的传播。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做好内容生产的同时,主流媒体也应该牢牢把握住微信、哔哩哔哩、抖音等多个新型传播平台,加强自身全媒体平台建设,组建基于垂直领域的全媒事业部。主流媒体应加强自有传播平台的建设,加强自身门户网站、用户app的建设,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在微博、抖音等商业平台上,依据不同渠道不同平台的特点,“分时段分对象分形式”地推送新闻评论,实现立体化分众传播,构建网络新闻评论传播矩阵,实现传播的高效化。

3.融合发展,打造体系化评论人才供应链

不同于传统报纸评论主要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民生议题,新媒体时代人们关注的话题包罗万象,多元化特征明显。不论是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事件,还是日常生活娱乐话题,不论是持续性的社会民生议题还是突发性新闻或舆论热点,都会引发网民的众多讨论。这就要求主流媒体扩大议题设置、丰富评论内容、增加产品数量,来满足受众需求,履行其释疑解惑、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而优质评论内容的生产与专业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密不可分,稳定、高效高质的评论员队伍是持续优质内容生产的保障。主流媒体在扩大议题设置的同时,要将加强专业评论员队伍建设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构建一支由媒体评论员、教育学者、社科智库、草根大众组成的评论员队伍。当下,主流媒体除了加强内部媒体评论员的培养和建设,更要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与外界评论员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合作关系,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家评论员,为网络评论注入理性和专业的视角,提升网络评论的专业性、深度性。同时在新闻评论产品日益面向大众的现实背景下,采取有偿征稿的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大众的评论作品,扩大评论稿件来源,让普通百姓、基层干部、在校学生等的声音在主流媒体上得以听见。如此,才能构建更为多元的评论主体,促进更加视角丰富、贴近大众的评论作品生产。

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评论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网络评论应遵循评论生产规律,积极主动地创新表达形式,运用新兴技术和媒体加以传播,这样才能在变革浪潮中稳住自己,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评论员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