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景富:为中国人培育“中国番茄”

2021-10-23王宇萌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10期
关键词:番茄品种种子

王宇萌

人物档案

李景富,1943年出生,中共党员,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蔬菜育种专家,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模范教师”“全国农业推广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时至盛夏,哈尔滨的街头已是热浪滚滚,在东北农业大学的番茄研究基地,大棚内温度更是灼人。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正在连排的番茄秧架间穿梭,一双布满褶皱的大手在颗颗番茄间忙个不停……

这位老人就是李景富。番茄种植大棚是他最熟悉的地方,棚里的每一颗番茄都堪称他的心头至宝。杂交授粉、田间管理、接种鉴定……不知不觉间,他在番茄大棚里度过了五十多个春夏秋冬。

“早年间,东北农民长年累月地耕作在土地上,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个月新鲜蔬菜。”李景富回忆说,“春天时抱着空饭碗,五六月份啃土豆,连夏天也是非常单调的几样菜,番茄更是少见——此情此景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心结。所以,高考时我选择了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

“一定要培育出中国自己的品种”

20世纪70年代,李景富刚开始从事番茄研究时,国内番茄生产与栽培领域只有“6613”这一个品种,但品质不好,农民无奈地称其为“溜溜酸”。当时一个近十亿人口的大国竟然没有像样的番茄品种,这个状况极大地触动了李景富。一个梦想在他心底油然而生:让老百姓吃上比“洋柿子”还好的“中国柿子”!

决心虽然定下了,但操作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毕竟国外对番茄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相较而言,我国晚了四十多年。

1984年,在材料有限、设备匮乏的情况下,李景富对手头的种质资源进行筛选分离,以烟花叶病毒、早熟的矮粉T为母本,以中早熟、丰产、优质的齐研矮粉为父本,利用杂交、回交等手段进行研究,终于成功培育出杂交种一代——“东农702”“东农704”两个番茄早熟品种,填补了我国无早熟番茄品种的空白。其中,“东农704”适合栽培,成为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番茄品种之一。

研究番茄的事业总算取得了进展,可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20世纪90年代,荷兰、以色列等国家耐储运的番茄品种接连进入我国蔬菜市场。进口番茄属杂交种,无法留种,种子贵如金,竟然论粒儿卖,一粒种子的价格高达六毛钱,农民种一亩番茄光种子钱就得花1000多元!

李景富心里很不是滋味:“欧洲所有国家的总人口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中国多,国内这么大的市场岂能拱手相让?一定要培育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产、抗病、耐贮品种!”

当时国内缺乏育种经验,加之国外技术封锁,很难弄到耐储运番茄种子,找种子便成了第一要紧事,李景富为此费尽周折。

李景富利用到国外考察学习的机会,一有空便搜寻种子。有一次,李景富吃饭的时候在餐桌上看到了红红的番茄,但又不便将番茄带回国内。于是,他在吃完番茄后,借擦嘴之机把番茄种子吐在餐巾纸里悄悄保存起来……

就这样,李景富和研究团队利用各种方法收集了1500多份国内外番茄种子。科研助手人数不足,他便自己挑水浇灌实验田。白天各个课题组都要用水,水不够用,李景富就赶在晚上浇。李景富整日光脚站在地里,好几次因疲劳过度晕了过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景富带领东农蔬菜学团队先后培育出二十多个耐储运的番茄新品种,不仅育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种子价格也只有国外品种的1/50。他们还成功培育出适宜罐头及生产番茄酱的专用品种,实现了番茄品种的国产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要用科技成果回报农民”

“有了科研成果,如果不转换成真金白银,让农民腰包鼓起来,那么科研就失去了意义。”李景富如是说。于是,每当研究出新品种,李景富就想马上推广给农民种植。

然而,让农民接受新品种的过程却充满了波折。

1984年,李景富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广大棚种植番茄的技术。当时,蔬菜大棚里主要种植黄瓜,大多数农民对种植番茄不太熟悉,不敢下决心投入生产。为了说服农民,李景富和哈尔滨市香坊区农民签订协议:如果种植番茄农户的收入低于同期种黄瓜的农户,差额由他补偿。

可即便如此,当时也仅仅成功签约10个农户。等到了6月中旬,种黄瓜的农户都把黄瓜卖了,大棚中的番茄却还没有“拉线”,农户纷纷找上门来让李景富包赔损失。李景富既不甘心,又备感压力,几经沟通和查找原因,终于让番茄变红。10户人家一天就摘下1300斤番茄,产量和价格都远高于黄瓜。很多村民改变主意,纷纷加入到种番茄的队伍中来。

50多年来,李景富一直奋斗在科研一线、推广一线。只要农民需要,李景富就会走到他们中间,走家串户普及新品种和新技术,为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李景富讲在农民家的炕头上,吃在农民家的饭桌上,住在农民家的温室里……几十年如一日。李景富走遍了黑龙江省40多个市县的所属乡镇,内蒙古、山东、北京、天津等地也有他的足迹。李景富为农民授课累计400余次,培训人数超过10000名。他将办公室电话、家里电话和手机号全部公布给农民,随时随地为种植户提供咨询服务。

除了服务农民,李景富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李景富和全国知名种子公司合作,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三结合的番茄品种选育与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使东农系列番茄品种很快推广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20多个省、自治区,乃至传播到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累计推广优良番茄品种12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我还想再干十年”

既搞科研、推广,又搞教学,李景富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常常问他:“为何78岁还不歇一歇?”

李景富这样回答:“科研成果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可以在科研一线获得检验,两者互相促进。”并且,在李景富看来,人才培养是科学研究的关键,只有不断培育科研人才,我国的科研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多年来,李景富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了8门课程,每年授课都超过200学时,即便现在,他依然每年为学生授课130学时以上。尽管有的本科生课程已经讲授了30余遍,李景富还是认真备课,把最新成果融入到课程中去。

在教学方法上,李景富也有自己的独门秘籍,用讲事例、成果演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学生互动,让“种子学”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必修课。目前,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中有30%~40%的学生因为这门课程的“引力”,最终选择在种子领域就业,而且不少人成为优秀的种业企业家。

一顶旧帽子、一个黑色手提包、一双带泥的胶鞋——这就是李景富出行的“标配”。如此简朴的老人,对学生却极度慷慨大方。李景富曾带过一名博士生,这名学生幼年时父母双亡,家里生活条件很差。他不忍心这样一个优秀人才因贫穷而中断学业,便资助其直到博士毕业。如今,这名学生已成长为浙江大学副教授。“对这样的学生不去幫助,我们不仅会失去一个好学生,国家也会失去一个难得的人才。”李景富说。

五十多年来,李景富所带领的团队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番茄研究团队,共主持国家科技攻关等各类项目四十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

然而,面对科研上取得的成就、国家给予的各类殊荣,李景富却感到有些“惶恐”:“我大半辈子为番茄吃了不少苦头,但番茄也成就了我的一生。公众赋予我‘番茄大王的美誉,国家授予我各类殊荣,这一切让我深感不安,生怕自己名不副实,承受不起这些厚重的荣誉。唯有不畏艰难、再接再厉,培育更多的优良番茄品种和优秀农业人才服务‘三农,让我们的国产番茄走出国门、遍地开花,才能不辜负国家的培养和人民的厚爱,才能让自己在这些荣誉面前略感安心。”

“我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再干十年,一定要让中国番茄品种完全替代国外进口品种,续写好‘番茄梦的新篇章!”李景富说。?

猜你喜欢

番茄品种种子
沙坡头区2020年硒砂瓜自然富硒品种筛选试验
桃种子
HOME家系列
可怜的种子
分析次日必补跌品种盘口细节
编辑部故事
北京植物园 国内首个月季品种测试园
爱挑剔的番茄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
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