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经济特区文化与社会建设融合

2021-10-22邹枫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31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经济特区改革创新

邹枫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由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发展首次提出的“出口特区”,诞生出经济特区的萌芽与前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潮浪涌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锦绣光景,2020年深圳、汕头、珠海经济特区熠熠闪耀了四十载,为国家的经济命脉注入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在为广东省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期间,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在特区的建设中,发展好文化与社会建设融合平稳经济特区的基础,为努力推进经济特区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厚实的保障。

关键词:经济特区;社会文化;改革创新

一、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与成就

中国共产党带领着我国努力实现改革开放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办起的五个经济特区迄今为止走过了风雨四十载,其中深圳、汕头、珠海为广东省的“三位先锋”呈现出骄人的成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艰难时刻,改革开放成为了体制改革的一道曙光,极大地照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景,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次伟大革命。

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的会议决定中,广东省经济特区的条例得到了批准,允许在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市中规划一部分的区域开展经济特区的设立,一些立法和实施程序也逐渐完成。追随着党中央和广东省对应的决策部署,深圳在特区建设中起跑最早;在深圳东南部一个东临深圳湾,西靠珠江口,与香港新界隔海相望的蛇口冲出了一条“生路”,完成了自我转型的同时成为了特区的前哨。1980年开始对于蛇口地区大幅的进行了城市软件和城市的建设,扩大了招商和对外引进。大亚湾、华侨城以及广深高速这些如今依旧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建设均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建立起来。为了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圳开始由局部改革变为全面改革,以此更快的实现外资的引进和特区的全面建设。在中共深圳第二次党代会举行后,深圳逐步深化了改革,建立起最初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而完善,政府职能也更加多元化,一系列的表现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深圳的对外经济越来越活跃,也让深圳明白技术与人才的重要性,在经济特区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他们逐渐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出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成果。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由此打开深圳建设成为国际化都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新篇章。在国家的批准与大力扶持之下,深圳以自身的优势找准了发展的方向,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刷新着众人对这座如凤凰涅槃般重生城市的目光与认知,开创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证明了坚持中共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正确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为人们展示出“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我国的经济特区建设在摸索和试探中创造出来,为国家的总体发展注入了新颖而强有力的动势。

二、深圳經济特区文化与社会建设融合

2020年是广东省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在新时代的环境中,要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始终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头是个重要问题。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万事万物都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所渴求的美好生活的理想,总体全方位的建设都不能脱离群众。建设好特区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环境,就是将全面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础坐实,依靠人民群众携手将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目标实现,让深圳特区在这个关键时期能够为我国其他经济特区乃至全球率先呈现出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成果的风貌。

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深圳先后建立了深圳大学、大剧院和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从这个时候文化因素开始逐步渗透进人们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圳以新的姿态和眼光争取了文化自觉与创新理念的机会,最早提出以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到九十年代,深圳又先后建立起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深圳书城、深圳特区报业大厦、深圳商报大厦、深圳有线电视台、华夏艺术中心、何香凝美术馆八大新的文化设施。从艺术、文化、媒体三个方面落入实地的将文化建设融合进社会各个层面。美术馆与展览打通了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道路,可以让人民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上进一步提升精神享受,落实了“艺术就在身边”。书城报业在社会文化上日益充实人们的眼界与思维,构建起信息传递的基本网格,电视台则将媒体信息以先进的姿态飞速的传播出来,极大的将深圳的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统筹起来。这些与当今社会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念如出一辙,并且深圳在早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已然嗅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尚处在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深圳迅速抓住了关键机遇,“敢为人先”的率先一步走上了文化与社会建设融合发展的道路中。

但在人们日益见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国际化都市和创造深圳特色的文化格调相比,目前还是有一定困难。一是需要加强文化因素影响力、展现文化城市的浓厚气息。在现有的读书月、大讲堂、科普周等系列的文化知识活动基础上可以继续深化学习型先进城市,找到主流文化的主导方向,横向方面扩展文化种类,将文化、艺术、娱乐类进行整合。在社会建设中把文化内容深入浅出的进行变化性呈现,从读万卷书到线上线下的分享交流,建造出文化城市的繁荣发展形式。从文艺界的角度上来说,艺术则始于理论创于生活,同时文化内容可以依托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生活化,把原本艺术的范畴扩大深入到基层民众,推动人民创造百花齐放的艺术特色,将高高在上的艺术精神内容进行一个社会化的转变,把最基层的市井文化和高雅艺术进行融会贯通。依托深圳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大众娱乐内容将延展至各个部分,发展公共影视、创意运动、电子竞技等从一代年轻人的喜好上带动至中老年层面,提高全民的文化创意性,积极打造活力的“深圳风格”。深圳特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自身的“新”,也正因如此,在积极推动文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非常巧妙的借助自身的特征优势,构建一个具有特色的深圳标签。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经济特区改革创新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六曜与日本文化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