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

2021-10-21卓翔陈丽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卓翔 陈丽娟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明确要求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扎实推进重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5-0128-08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明确要求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7%左右,常住人口2.2亿,占全国16%左右,经济总量超过21万亿元,占全国近四分之一。这里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最重要的交汇点,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早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曾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过深入思考和积极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机遇。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指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局面正在形成,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跨区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机制尚不健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科创和产业融合不够深入,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提升;阻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壁垒仍未完全打破,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全面深化改革还没有形成系统集成效应,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有效破解如下问题:一是如何探索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新路径;二是如何寻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三是如何塑造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板;四是如何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五是如何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

二、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文中谈到,对于我国而言,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大问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

(一)长三角地区要在改革开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长三角地区的改革开发是以浦东新区开发为起点。这之后,长三角地区在落实改革开放中一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对全省提出要站在区域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看待区域发展问题。他指出:“浙江省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1]P111同时,他对省内城市,如温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环杭州湾地区城市提出要充分运用自身条件,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交流合作的具体要求。[1]P204他还提出:“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1]P205他到上海工作后,继续倡导力推长三角一体化。他在谋划上海未来发展时提出:“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必须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上海要当仁不让地做好长三角的‘龙头。”[2]P435“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长三角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1]P205如今,以上海为排头兵,江浙沪皖省级及下辖各级行政区应主动接轨,加快融入,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贯彻落实。

(二)发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其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联动效应

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省市之间的互动关系。长三角地区有自己的特定优势,在地缘上相近,人文上相似,发展目标相对一致,经济社会发展上相融合。这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交流合作互动的加深。具体来说,处于相对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审视,更快对接,更好更快地从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与发展层次与水平更高的地区接轨,产生协同联动效应,使得“长三角地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畅通之地、兴旺之地。并且能够带动形成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3]P271

2018年11月5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它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开发开放发展战略一道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开放联动效应。

首先,“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之一”[4]P43。同时,它也“成为支撑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5]P254。因此,可以在共抓大保护的前提下,“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5]P265。以此不断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其次,“企业是推进长三角合作交流的主力军之一”[1]P96。要“致力于推动产业以市场机制为手段,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以‘双赢为目标,开展多形式、跨区域的联合,构建文化规模企业,并积极推动面向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合作”[1]P329。同时,上海、江苏等地建设知识产权强省,长三角要“加快落实建成知识产权战略高地”[6]P907。此外,从海陆经济发展来看,“世界海洋国家沿海经济带和我国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都是陆域和海域经济互动的结果”[1]P216。在这一点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兼具了海陆统筹发展,东西长江经济带互济,南北跨大区互动的区域优化协同发展特点。

(三)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长三角在新的历史方位中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育形成发展更多竞争新优势。回溯长三角地区发展历史,长三角作为制造聚集地和人口最密集聚居区,存在着土壤污染、酸雨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船舶与港口污染、围填海区生态等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易容易引发蝴蝶效应,结果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长三角地区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要始终贯彻落实新发展新理念,成为全国新发展理念实践的先行示范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度还会提高,针对这些可能产生的问题的防与治,需要尽早建立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尽快出台行动方案,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对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约束规范。

长三角要成为新发展格局长期稳定可持续供给的重要动力源。“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的长三角地区,堪称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7]P211一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8]P10。二是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三是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四是以世界最大城市圈的姿态承接东亚经济中心和“一带一路”海陆接驳站的重任。五是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方面,长三角依旧是先行试验区之一,形成的系列经验可为复制、推广提供参考借鉴。

三、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十大着力点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发展阶段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9]“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也是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扎实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一)著力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呈现更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市场萎缩,增长乏力。面对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抉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进程中,长三角必须立足特色和优势,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人才富集,科技实力雄厚,制造业发达,市场潜力大,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诸多优势,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必须强化规划对接,在长三角城市群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民生政策、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都加强规划对接,实现政策、科技、人才、教育、医疗、道路、环境、水利、民生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强化战略协同,协同落实国家赋予的重大国家战略,协同推进国家安排的重要改革举措,共享优惠政策,协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强化专题合作,在已有的交通、产业、科技等十多个方面的专题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专题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整体谋划、整体提升专题合作质量,提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统一市场,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大市场,共建一批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流动和资源整合。[10]完善机制,在现有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赋予其协调和落实职责,提升决策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效率。强化落实,切实改变说得多、落实少的状况,科学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台账,办成一件,销号一件,让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真正造福长三角人民群众,并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二)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改革开放前沿,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铸就了长三角发展优势和区域品格。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具有长三角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不断铸就开放品格、筑牢开放优势、打造开放高地。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以良好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加强三省一市协作,共同用好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优势资源,为提升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协同攻关,全面提升长三角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益,在江苏、浙江、安徽重点城市建设特色化进口商品展销平台,协力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坚持制度创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球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群之一。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推动开放,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长三角打造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顶梁柱,建设成为配置全球资源的前沿阵地。加强自贸区互动协作和协调发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快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人才流动、运输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形成改革试点经验,着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三)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最基本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近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提高政策协同性,发挥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各自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凝聚更强大的经济发展合力。统一长三角区域市场规则,全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将统一的市场规则覆盖范围由产品市场延伸到要素市场,整体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让企业主体和要素所有者在长三角无障碍进入和退出、获得要素供给、配置生产要素。[12]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落实好党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引导金融资本重点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产业智能化转型,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库,每年优化长三角协同推进重大项目清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加强要素协调保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实施,释放有效投资需求,为贯彻实施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合肥经济首位度,扩大南京、杭州、合肥对邻省关联地区的辐射力和引领度。建设沿海高铁,沿长江两岸建设高铁和高速公路,实质性推进从上海到安庆的长江下游经济走廊建设和沪苏浙沿海经济走廊建设,高质量推动产业园区三省一市合作共建,带动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为抓手,高水平扎实推进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培育壮大龙头平台企业,谋划推进“沪宁杭”“合宁双城”等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领先、民营经济发达、改革开放先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等优势,协同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建设一体化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改革开放大平台,推动民营企业实现新飞跃,打造更多标志性突破性成果。

(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长三角地区一流高等院校较多,有大量高层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有上海和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创新能力是长三角城市群走在全球六大城市群发展前列的重要法宝。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必须强化科技力量整合,加强科技力量协同,着力形成促进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和高水平科技供给体系,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通过科技创新成果支撑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着力强化高效协同,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汇集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科技力量,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13]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作机制,以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为合作主体,以搭建重大创新平台为抓手,以跨区域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为合作基点,把分散在三省一市的科技力量整合起来,三省一市协力建设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通过高水平协同创新解决好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和产业“卡脖子”问题,促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支持,共同出资设立长三角科技攻关合作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参与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支持长三角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的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攻关及其制造落地。推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高校到苏浙皖三省地级市建立校区,支持每个地级市办好一到两所富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着力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

长三角有直辖市1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4个,地级市36个。党的十八大以来,三省一市贯彻新发展理念,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城市之间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在新发展阶段,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必须加强城市间产业协同和合作,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世界级高科技产业集群。优化行政区划设置,适当扩大省会城市建成区面积,适度归并面积过小的地级市,稳妥推进地级市所辖县改区、县改市,合理确定城市规模,适度提升城市人口密度,着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强化城市群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14]在城市连绵区,超前布局和加速建设新型基建项目,提高城市发展密度和发展强度,打造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长三角城市之间的高铁联结和长三角县域之间的高速联结,沿高铁和高速公路布局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基建在扩大内需方面的潜力。落实长效机制,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大城市房地產供应量,试行租购同权,防止借机炒作房地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老旧城区改造任务,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切实保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城市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协同推进打造长三角城市带:一是东西方向的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上海等14座城市组成的长三角沿江城市带;二是南北方向的长三角腹地城市带,包括徐州、淮北、宿州、宿迁、蚌埠、淮南、滁州、合肥、南京、马鞍山、芜湖、宣城、湖州、杭州、金华、丽水、温州等16座城市;三是长三角沿边城市带,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南通、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12座城市组成的长三角东线沿海城市带和连云港、徐州、淮北、亳州、阜阳、六安、安庆、黄山、衢州、丽水、温州等11座城市组成的长三角西线沿边城市带。通过建设这三条城市带,构建布局合理、协作紧密的绿色产业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构成连绵城市建成区,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发展走廊和物流枢纽,促进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扶持引导互联网医疗、智能配送等新业态发展,促进教育培训、养老服务、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以消费带动高质量供给,加快培育形成新经济增长引擎。积极拓展电子证照在三省一市跨区域深度应用,推动更多跨区域事项“全程网办”,提升长三角“一网通办”网上办理能力,协力优化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着力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目的之一。这就要求三省一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从长三角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出发,针对城市和乡村、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平原和山区等提出不同发展要求和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逐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针对欠发达地区出台实施更精准的举措,将长三角城市间的发展落差转换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新的颠覆性特征,与中心城市联手发展创新驱动的支柱产业,推动这些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推动欠发达地区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州等城市建立产业关联,建立产业配套企业,扩大优势产品产能和供给,形成技术扩散基础上的产业分工体系,在欠发达地区培育产业创新动能。[15]加强三省一市政策联动,提升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创造优良发展环境,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同质化水平,吸引集聚企业和留住人才。建立长三角金融合作联盟,以优势资金吸引企业到长三角欠发达地区创业,支持长三角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创新产业协同税收政策,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补贴效率和引进外资质量,引导中心城市企业到欠发达地区设立企业,沿三条城市带布局产业带,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鼓励欠发达地区与中心城市协同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企业跨省市兼并重组,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优化长三角产业布局,促进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完善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现更合理的分工,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促进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努力使之成为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早日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七)着力推动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浦东不仅是上海的浦东,更是长三角的浦东,乃至全国、全球的浦东。进一步加快浦东发展步伐,对于上海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实现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浦东、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的充分发挥。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新这条生命线,更加坚定地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走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走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不断增强浦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16]牢牢把握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内涵,创造性地落实国家战略,着力强化功能开发,充分发挥开放优势,不断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牢牢把握浦东的龙头作用,更好成为大平台、大通道、大跳板,更好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引擎,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发展中更好发挥辐射、赋能作用。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浦东开放第二个三十年带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抓学习、抓落实、抓推进,抓紧落实一批重大改革、重大项目,争取早见成效。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意图,把中央赋予浦东的各方面重大政策联动起来,把浦东承擔的国家重大任务联动起来,把浦东的各个功能区块联动起来,进一步形成和放大浦东整体优势,充分发挥浦东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抓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浦东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推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改革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着力增强浦东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升浦东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快把创新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充分发挥浦东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全面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争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高起点上坚持高标准谋划,以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为契机,加快集聚重点产业、布局重大项目,以标志性项目为牵引,跑出加速度、增加显示度,带动浦东乃至上海实现发展新跃升。尽快形成先发优势,实现更大功能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常规,聚焦重大政策落地、重大项目推进、重大改革试点,加大创新探索力度,加快锻长板、补短板,率先创造新发展奇迹。推动长三角地区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在浦东建设产品展销中心和合作办事处,通过浦东将各地优势产品推向全世界。推动浦东与长三角各个城市开展产业链合作,将配套产业分布到具有产业优势的城市,形成双向交流和互补。

(八)着力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更要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史进程中,三省一市必须强化生态一体保护和环境一体治理的理念,落实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协同落实耕地保护、土地开发、土地修复等土地资源政策,构建和落实具有长三角特色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更好发挥三省一市绿色生态功能区的作用。[17]沿三条城市带布局绿色生态走廊,推进城市连绵、产业连绵和绿色连绵,形成城市和绿色相间相融的美丽场景。在皖西、皖南、浙西、浙南等山地和丘陵集中连片的地区,布局建设绿色生态功能区,涵养水源和生态。深化长三角水系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加强上游水库建设和水源保护,增加生态公益性岗位供给,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建强建美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长三角三省一市携手推进“名城名江名湖名山名村”风景廊道建设,沿城市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串联上海、南京、杭州、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旅游资源,协力打造世界级黄金旅游风景线。共同完善长三角环境监测网络,彻底杜绝污水直排、工地扬尘,加强固废处置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重大活动协同保障,联合开展治水、治气、治土、治废行动,推进环境风险预警预报、环境风险应急处置、环境执法的协同联动,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省一市加强绿色发展政策协同,制定统一的绿色转型税费政策、金融服务、能源消耗及环境评价等政策措施,将生产和消费的绿色转型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前置条件,制定实施绿色转型强制标准,并纳入产业投资、政绩考核之中,引导和激励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体保护生态环境。把保护修复长江、淮河、新安江、钱塘江、巢湖、太湖、洪泽湖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进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化工污染、船舶污染防治和尾矿库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扎实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保障好退捕渔民就业和生活。以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为抓手,推进“两廊两屏一区”建设,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第三轮试点,加快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推动构建长三角生态共同体。

(九)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从经济政策协商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多元化政策协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以满足新发展阶段长三角居民和市场主体对就业、产业、投资、金融、消费、环保等政策的全面需求。三省一市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协同机制,建立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优化应急医疗救治中心布局,强化智慧化监测预警、立体化医疗救治、系统化支撑保障,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逐步实现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的统一,强化医疗卫生物资储备,推进长三角医院挂号一卡通,推进长三角地区医保实时报销。[18]探索以居民身份证和社会保障卡为基准的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上学、医疗、就业、交通、旅游、文化等方面一卡通行。着眼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机场建设和协同调度,推动沿海、沿江、沿河港口联动,实现铁路和高速公路县县通,实现地级以上城市通城际高铁,接上省界、市界、县界上的断头路,打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在长三角地区形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共享互惠,推动文化旅游全面合作,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着力加强党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面领导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功在当代、利在长远,必须既有坚定不移的历史决心又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棋局,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最要紧的就是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最大优势。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加强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导、谋划和推进,制定并实施“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敢于谋划、积极推动实施标志性工程和突破性举措,以更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更有效的担当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实效,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不断开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19]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在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确保干部队伍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遵循经济规律,响应市场主体需求,打通影响市场主体在长三角布局的痛点堵点,形成助力市场主体一体化的长效机制,使市场机制成为一体化发展的基石。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坚定不移相信和依靠群众,持之以恒凝聚和组织群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本书编写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新成就: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政能亮》编委会.政能亮: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8]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9]新华社.习近平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紧扣一体化和高質量抓好重点工作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N].人民日报,2020-08-23.

[10]张涵.大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J].中国国情国力,2020(1).

[11]刘志彪.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三个基本策略问题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5).

[12]方彩.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基于经济新常态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9(12).

[13]郭湖斌,邓智团.新常态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9(4).

[14]程必定.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论[J].学术界,2019(11).

[15]汪恭礼.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9(6).

[16]高丽娜,蒋伏心.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阶段特征、发展困境与行动框架[J].经济学家,2020(3).

[17]郭将,金欢.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9(3).

[18]朱宏任.推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N].中国企业报,2019-11-26.

[19]何立峰.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N].学习时报,2020-10-14.

The Focus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the New Era

ZHUO Xiang1 CHEN Li-juan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ffairs,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91,China;2.Department of Economics,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National School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and explicitly request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ioneering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A new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s taking shape.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we must carry through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serve the forming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adhere to the unity of goal orientation and problem orientation,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promote the key work,and work hard to blaze a new trai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at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integrated development;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朱文鸿)

[收稿日期]2021-08-26

[作者简介]卓翔(1973—),男,福建福州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教材处处长,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陈丽娟(1990—),女,福建宁德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5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