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兰“文学之都”乌特勒支,把诗刻在人行道上

2021-10-21于夫

农民文摘 2021年9期
关键词:特勒石匠接龙

荷兰“文学之都”乌特勒支把诗刻在人行道上

每周六下午,在荷兰第四大城市乌特勒支的某个街头,都会有一位石匠在一块方型铺路石上刻下一个字母。它不是随机选出的字母,而是一首诗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大众雕塑项目,名叫“乌特勒支字母”,是由同名基金会发起的。基金会领导人鲁本·凡·高说:“只要有星期六,诗歌就会在大地上延伸!”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参与这个项目,每周六围观刻诗已经成为乌特勒支街头一景。

“时间与诗意得永恒”

“乌特勒支字母”项目的灵感来自美国的万年钟项目。1986 年,美国工程师丹尼·希利斯萌发了造一台“万年钟”的想法。他认为人类生来便与无穷无尽的时间抗衡,想方设法延续卑微的文明。如果人类还能再活1 万年,这座钟可作为人类延续文明努力的见证。于是,他成立了一家“长久基金会”,设计了万年钟。项目得到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支持。后者投资4400 万美元,帮丹尼掏空了一座山,将巨大的万年钟放到里面。“乌特勒支字母”基金会以这个创意为灵感开发了自己的方案:通过每周在大地上刻一个字母这种缓慢的诗歌创作方式,给石头赋予生命和故事,让文化与时间一起永恒不朽。

2012年6月2日,“乌特勒支字母”项目启动。时任市长阿莱德·沃尔夫森在该市古运河街道为已经刻好的一段诗句揭幕。它共有648 个字母,这样就把项目启动时间前溯到2000 年1月1 日,标志着新千禧年的开始。刻在乌特勒支大地上的诗歌要满足以下条件:荷兰语,是乌特勒支诗人协会成员的作品;诗歌作者至少出版过一本诗集;诗歌要得到诗人协会的批准。

每周六下午1 点,来自当地石匠协会22 位石匠中的一员会在乌特勒支的某个地点现场刻字母。

近几年,普通人也可以参与这个项目。只要赞助100 欧元,就可以请石匠在预订的时间在石头侧面刻上其想要的数字、字母或符号,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这样,普通人的生活也被雕刻在大地上,有了特殊意义。例如,有个人即将退休,他就预订在退休的那个周末请石匠刻一个句号,表示自己的职业生涯圆满结束。由于刻在石头侧面,路人不会看到,因此它是你和大地之间的秘密。当然赞助者也有渠道满足虚荣心:他们的名字、心愿在“乌特勒支字母”网站上可以查到。这项活动的赞助者十分踊跃。据说,2022 年的石头已经预订得差不多了。

文学是城市名片

如此富有诗意的举动发生在乌特勒支,似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乌特勒支是荷兰历史名城,公元47 年罗马人就在这里修建要塞。该市保存着公元9 世纪初的手抄赞美诗集《乌特勒支诗篇》,里面有166 张生动的手工插图,这部诗集被认为对盎格鲁撒克逊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号称“荷兰最有价值的手稿”,2015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荷兰第一本印刷书也于1473年在这里问世。1892年,荷兰第一个公立图书馆在该市建立。由于乌特勒支与文学颇有渊源,2017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文学之都”,成为荷兰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如今,文学已经是乌特勒支的城市名片,全城有150 处诗歌或文学作品地标。每年举办多场文学盛事,如“诗歌之夜”、“荷兰全国诗歌锦标赛”和“乌特勒支国际文学节”等。“诗歌之夜”是全国最大的诗歌活动,自1980 年起每年举行。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活动中,几十位诗人在观众前吟咏作品,介绍创作感想,与观众互动,让大家在世俗的生活中不忘诗意。在每年9 月的国际文学节期间,运河沿岸还会举办大型书市。

国际诗歌大接龙

在人行道上刻诗是乌特勒支人自己玩的诗歌接龙游戏,而在今年3 月21 日“世界诗歌日”,该市又发起了一场国际诗歌接龙活动。在这一天,乌特勒支诗人范·斯托克姆写下了一首诗的前三句,此后每月21 日,全球另外39 个“文学之都”会推举一位代表诗人接上他们各自创作的三行诗,翻译成英语,并发来用他们自己语言朗诵的音频。公众可在推特上跟踪这个活动,上面还会介绍诗人和他(她)所代表的城市。

活动最后,范·斯托克姆会给全诗取个名字,并把所有作者请到乌特勒支来一场诗人大会。这场国际诗歌接龙的主题是“多声部音乐”:39 个城市的居民会说上百种语言,诗歌能成为让大家彼此能理解的语言吗?

猜你喜欢

特勒石匠接龙
在星期六刻下乌特勒支字母
石匠的智慧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
谢谢曾经看轻我的人
嫌路上太堵,美国男子15年划船上班
石匠
“乌桓之先”与“东胡”及“通古斯”名号考
成语接龙
胖石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