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面性与故事性的升华——幼儿合唱《群猴捞月》的分析与处理

2021-10-21

黄河之声 2021年13期
关键词:音响山谷月亮

秦 晶

一、背景简介

(一)《群猴捞月》合唱歌曲简介

《群猴捞月》是根据民间童话“猴子捞月”改编的童声合唱歌曲。由马来西亚太平佛教会成功幼儿园童声合唱团演唱,马来西亚大士艺术公司制作,风潮音乐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专辑《佛国的小脚丫》其中的一首歌曲。

2016年“星之声”合唱团在珠海市首届幼儿合唱节中演唱,并获得成功。乐曲经过指挥的改编加上幼儿们娇嗔的童音,有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将故事卷轴慢慢打开,把故事内容生动地娓娓道来。

歌曲采用叙事性的单三部曲式,根据猴子活泼好动的特点,采用4/4、2/4拍简单、明快、的节奏,加上朗朗上口的歌词,使得整首歌曲具有强烈的儿童情趣。

(二)关于歌曲的词曲作者

歌曲的词作者为继哲法师,他本人的童年是在乡下渡过,自由天空的底下,造就了他独立、开放的人格,希望透过歌曲,保持孩子们的纯净和天真心态。

歌曲的曲作者张蔚干,是一位中学音乐教师,他通过内容有趣、活泼、优美的儿童歌曲,为现代的儿童制造一个快乐、自由、开放的环境,丰富与净化小孩的心灵。让纯真、稚嫩的童声,撒播在天空,田野、都市、街巷以及心灵明快的角落。

(三)歌词的背景分析

1、原文出处

《群猴捞月》原是一则流传于古印度的寓言故事,后经佛教徒附加上宗教的涵义收入佛典,随着佛典汉泽传入中国。它最早见于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的佛典《摩诃僧祗律》卷七。卷中记载“佛陀告诉诸比丘,往昔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看见井中有月影现。猕猴王看见水中的月影,就对猴群说:‘月亮今日死了,落在井中,我们一起把它捞出来,不要让世间长夜暗冥。’于是众猿共同商议捞出月亮的方法,猴王又说:‘不如这样,我捉树枝,你捉我尾,辗转相连,这样就可以下去井中把月亮捞出来了。’于是,诸猴依言辗转相捉,后来树弱枝折,猕猴群都落入井水中。”南朝梁僧旻、宝唱等撰集《经律异相》时,把它收入该书卷第二十一的声闻恶行僧部第十。唐三藏法师义净译的佛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二十也载有这一故事。

2、寓言寓意

这则寓言的涵义所在,各有各的看法,正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通常大家认为它提示人们看问题一定要看清它的本质,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草率行事而造成白费力气的结果,甚至酿成悲剧。而佛教徒讲述这则故事,是用以禁戒人们追随提婆达多的。

提婆达多是释加牟尼叔父斛饭王之子。随释迦牟尼出家为弟子,后自称“大师”,反对释迦自立僧团,为佛教史上最早分裂僧团者。在佛经里提婆达多常以佛的对立面的形象出现。在这个故事里,猕猴王就是提婆达多的化身。佛教徒借此证明提婆达多没有救世间的智慧,跟随他决无好下场,就如同捞月的群猴一样,而提婆达多处处与佛作对,也如同水中捞月一样,白费心机。

3、文学价值

在中国,人们未必都知道群猴捞月这则佛经故事,可由此演绎而来的水中捞月的成语却可说是人人皆知,在文学作品中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西游记》第三十五回中,孙悟空说:“泼魔苦苦用心拿我,诚所谓水中捞月;老孙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与其相关,人们还用“竹篮打水一场空”同样比喻根本做不到、白费力气的事。另一个与水中捞月相关的比喻是“水中月,镜中花”,二者同样地虚幻、美不胜收却又永不可及,在岁岁年年,日复一日既漫长又短暂的人的一生中,人们莫不是生活在对自己所向往境界的苦苦追求之中,或名誉、或金钱、或地位、为此殚心竭虑,费尽心机,而到头来,无论是否能实现,都最终地领悟到追求的不过是海市蜃楼式的幻象,从而发出万般感慨。从曹雪芹《红楼梦》水月镜花的喻境到林语堂《京华烟云》“往事霸图如烟”的感叹莫不如此。在中国,水月之喻在上升到社会与人生的高度后,具有了“禅”的意境和更为深刻的生活的哲理,成为人们在无奈中思索与追求永恒的一种沉重心理的见证。

群猴捞月的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的特点是短小、优美、上口。全文用短短250个字勾勒出了故事发生的始末,有意境、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而又具有深刻的寓意,可谓短小精练。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仿佛可以看到,在林野深处的一个月明之夜,万籁俱寂,树影婆娑,一口静静的水井边,跑来了一群活泼的猕猴,它们或叽喳私语,决计“拔”月,或以手相连,“搅水觅月”,最终“树枝低下欲折”,群猴坠入水中。这一画面有声有色,动静有致,灵巧的猕猴活跃于其中,呼之欲出,可爱而又生动。读着故事就像看到了画面,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优美隽永。

全文先散文后偈句,散文部分措词古朴,简雅,意味无穷;长句、短句相间,多数采用四、六、八言句式,读来琅琅上口,语音铿锵。有人说看佛典译文味同嚼蜡,但群猴捞月故事却是个大大的例外,它优美,隽雅、无懈可击,夸张地说,可与任何文学创作相媲美。

总之,群猴捞月故事短小、优美、隽永而富有寓意。这一故事的价值与对中国的影响,已远远地超出了编译佛经者的想象,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不容忽视的闪光的小星。

4、新编歌词

继哲法师用儿童的语言从新编写了《群猴捞月》的歌词,让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简洁明了。歌词一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月亮掉进湖里喽,月亮掉进湖里喽,月亮掉进湖里喽,月亮掉进湖里喽。

第二部分:

再不快马加鞭月亮就要不见了,猴哥哥猴叔叔,猴大哥猴小弟。

快快快快,请你们跟我一起来,一起去拯救月亮,我是月亮的医生。

快快快快呀,我们大家手牵手,快快快快快,我们踢脚伸呀伸,

快快快快呀,差一点呀差一点,快快快快快,就要碰到月亮喽!

第三部分:

忽然间,窜窜窜了,群猴掉进湖里喽!

二、音乐曲式结构分析

这部作品整体分成3个段落,将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一段既有各自的音乐音响模式与结构形态又层层递进,用简短的内容清晰明了地讲诉了完整的故事。

(一)第一段:悠扬的慢板

清幽而安静的山谷,响起了小猴子焦急的声音,这声音不断在山谷回荡,进而集结了一群猴子,它们焦急而又无措,回应着远处传来的声音,并纷纷向湖边跑去。

这段音乐采用了4/4的节奏,曲式结构遵循了传统的起承转合关系的一部曲式来概括,1-2小节为起。3-4小节为承,5-6小节为转,7-8小节为合。从整个作品的结构布局来看,这个段落具有全曲引子的功能作用。

钢琴分解和旋的运用,让这部作品的音响材料给人以宁静山谷的画面。波光粼粼的湖面洒满月光,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耳边只有蟋蟀的轻鸣和湖荡漾的声响。指挥在音响材料中添加了奥尔夫乐器中的海浪鼓,从听觉上给人以湖水荡漾,轻拍岸边的感觉。紧接着稚嫩的童声和音以主旋律的形式打破了山谷的寂静,引出了第一段旋律。

(二)第二段:焦急地快板

与第一段不同,这段的节奏变成了2/4的快板节奏,以A、B两段组成。A段用清亮的童音独唱音色作为主旋律出现,与第一段合唱的音响形成对比。钢琴以柱式和弦运用,烘托出小猴子内心的情感,反应出焦急的心情;跳音的辅助处理把小猴子走路的状态,一蹦一跳的样子形象地描述了出来。再加上指挥在合唱中编配了木制响棒的稳定拍的敲击,更是一种佛系的绝美搭配,既传达了此故事的出处为佛经,又有紧张的心怦怦跳动的效果。这些多种音响形态组合在一起的混合音响,凸显出整段音乐的急促紧张的态势。

B段指挥运用幼儿齐唱的音响,描写群猴的齐心协力、目标统一。并在此段添加了动作声势,与前面的安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钢琴伴奏左手的和弦音型也变得更加密集。指挥把幼儿常用的无音高乐器串铃也加入了进来,让整个音乐的音响效果更加厚重,给人以千军万马的视听效果,让整首乐曲达到了全曲的高潮。

(三)第三段:转调

这段音乐作为故事的结尾,作曲家将旋律转入关系小调上,这样与前面的大调相比音色的明亮度减低了很多,预示着故事的结局并非皆大欢喜。

钢琴采用了长时值的和旋作为伴奏,突出了合唱部分幼儿主旋律的声音。整体的速度也比第二段慢了一倍,把一串猴子掉进湖里的情景用慢镜头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的面前。

三、合唱歌曲的处理

合唱作品中所讲诉的故事是通过听众的想象来完成的,因此要让作品产生画面感必须通过对歌曲的音响处理、气氛的渲染来帮助听众感知音乐的意境,触发画面的联想,从而达到情绪上的共鸣。正如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所说,“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的画家,也是一切物质的最不高明的画家”,音乐中的画面正是一种摆脱了物质性的心灵状态,它永远存在于听众的内心想象中。在尊重原曲的基础上,指挥对该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用自己的手法再次诠释歌曲,让歌曲的画面感更加丰满。

(一)回音袅袅,营造身临其境的画面

我们把这首歌的场景设定在夜晚。在寂静的山谷中,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一潭波光粼粼的湖水映照明月的倒影,一晃一晃的。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安静,我们只听见湖水搅动着岸边和草虫里蟋蟀的叫声。此时山谷中传来“月亮调到湖里喽”,“月亮调到湖里喽”,这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不断回响。

前面钢琴和海浪鼓的音响处理已经营造出月夜下宁静山谷的感觉,那么合唱的声音部分的进入,让画面更加清晰。这里的恰当地选用卡农形式,更加把山谷回音的效果凸显出来,让人不仅眼前产生山谷的画面,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带入感。

(二)音色对比,讲述一呼百应的故事

音色与颜色一样,都能给人们以明朗,暗淡等各种不同的感觉。第二部分A段童声独唱的运用,与第一部分合唱产生强烈的音响反差,有如绘画中互补色调的对抗,这种音乐色彩的调和,从本质上刺激了感官的神经,从而产生清晰的故事画面。

(三)张弛有度,创造心急如焚的情境

第二部分的B段后半部分“差一点呀,差一点”这句休止符的添加,让节奏突然放慢,把在旁观战的小猴子搓着手替大家可惜的心理过程刻画了出来。这样既没有破坏原曲作者的意图,又把握了合唱中节奏上“紧中找松”的原则。

柏辽兹在配器法中说“应用各种音响要素为旋律、和声和节奏着色。”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合唱中的音响结构,让听众感觉到画面的时间性、顺序性及层次性。指挥在第二部分合唱的处理中,将横向的时间关系的线性节奏,处理的疏密有致,跌宕起伏,用绘画的手法将音乐的线条重新组合,从而产生视觉的可见性。

(四)前后呼应,刻画曲终人散的场景

从众行为是幼儿的年龄特点。3-6岁的孩子经常会人云亦云。演唱群猴捞月的小朋友,刚好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将原曲的单一部曲式的叙述结构,处理为A+B+A的回旋曲式。把一开始的呼喊“月亮调到湖里喽”在结尾处再呈现一次,让寂静的山谷中不断萦绕“月亮调到湖里喽”这句话,直到湖水慢慢平静。这样不仅让开头和结尾产生了相互呼应的效果,还把猴群中不懂事的小猴子跟着瞎起哄的场面烘托了出来。

总之,幼儿合唱《群猴捞月》一方面通过象征性的表现给听众提供了对于某些画面的想象,另一方面通过情绪气氛的渲染触发听众对某些视觉形象的联想,来完成听众对歌曲的理解以及画面的间接感知。摆脱了物质性的心灵状态,让想象永远存在于听众的内心。正如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所说,“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的画家,也是一切物质的最不高明的画家”。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的感官,通过音乐产生的画面和视觉形象。这便是所谓音乐中的画面感。■

猜你喜欢

音响山谷月亮
山谷(外六首)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倡导让音响与精致生活完美结合 西安阿波罗音响正式开业
田野里的音响
睡吧,山谷
诚实音响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诡异的山谷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智出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