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我国构建新国际 经贸话语体系的意义

2021-10-20李笑川

北方经济 2021年9期

李笑川

摘  要:当今世界的经贸话语体系主要建立在以西方贸易理论为基础的框架之下,西方主流发达国家占据着国际经贸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力量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时代呼唤构建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有着深厚的中国特色贸易理论基础,是对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贸易理论的超越,在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助力多边经贸关系形成和巩固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丰富自贸区的应用场域,有效增强了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能够助力构建公平公正的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   自由贸易理论   国际经贸规则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依靠自身拥有的经贸话语权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力量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内环境亦受国际形势影响,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发展障碍多,投资、出口与消费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构建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是解决当前国际国内经贸发展困境的共同需要,我国推动形成的公平公正的新国际经贸规则,不仅依托着深厚的中国特色贸易理论基础,亦将其现实意义彰显在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实践中,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世界化的又一重要窗口。

一、构建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的时代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加速融入全球化发展浪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当前,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全球价值链深化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力量的局限性增强,中美贸易摩擦让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发展权受到挤压,需要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话语体系来解决上述现实困境。

(一)构建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的外部环境:全球价值链的深化发展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话语体系形成;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组建“七国集团”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进入新世纪,中国、印度、印尼、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深入参与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在享受产业链上游高额利润的同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低端产业链,全球化在不平等的国际经贸秩序中发展,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特别是WTO多哈回合谈判的终止更是显示了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贸规则对较贫穷国家经济发展的阻碍。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化发展,全球贸易格局发生改变,国际分工分散化趋势增强,中间品贸易比例进一步提高,新兴经济体要求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但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利益分配不均,滋生了失业率持续上升的社会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发达国家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冲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掌握着经贸话语权,要求重构贸易规则,严重阻碍了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畅通,恶化了国际营商环境,这一外部环境呼唤着构建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和规则。

(二)构建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的内部因素:中国创造的发展需要

自2017年起,我国进出口总额持续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达到4.6万亿美元,是当之无愧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在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既有经贸规则和话语体系限制。早在2017年,美国就已经在《中国履行加入WTO承诺情况的报告》中无端指责中国的贸易行为。2018年以来,美国关税壁垒高筑,国际逆全球化浪潮涌动。我国是国际贸易的利益攸关方,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参与者,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竞争优势转型,亦影响了国际经贸自由化进程,我国的发展诉求代表着发展中国家对重新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话语体系的共同要求,在全球经贸治理中获得国际话语权有助于新兴国家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构建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质量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贸话语体系,我国对外贸易受到的阻碍亦十分显著。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发展格局不仅能够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推进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内国际间经济的联动,是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受阻的有效途径。建立公平公正的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在国际经贸制度中掌握话语权,是畅通双循环的现实需求。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空间受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贸规则挤压,迫切需要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拥有话语权,保障自身发展权益。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有助于让中国声音更有世界力量,有助于维护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

二、构建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的理論渊源

国际主流贸易理论的建构目的在于持续为西方经贸话语体系服务,但因其具有孤立性和片面性,在解释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中遇到了矛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规划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贸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贸易理论的中国化,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

(一)传统贸易理论内嵌于西方话语体系中

当今主流的贸易理论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缘起于斯密和李嘉图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伊赫克歇尔、俄林和萨缪尔森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扩张中遇到的新问题,深化比较优势理论,提出要素禀赋论,认为随着自由贸易的往来,生产要素价格会趋于均等。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展中国家普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二者劳动力工资、资本利息率等要素价格悬殊,无法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在世纪之交,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进一步为垄断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支持,认为规模收益递增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背景下,垄断竞争企业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能够增加消费者福利。在这一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现象日益严重。可以看出,主流贸易理论的产生及其转向缘起于发达国家利益需要,在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下的贸易理论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世界市场的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国际分工中无法获得均等化收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因自身制度原因出现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困境,不断利用国际经贸话语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通过贸易保护主义谋求解决。

(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贸易理论的中国化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本质上阐释了国际经贸形势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等内容做了论述,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提出了对国际价值及其计量单位的定义,在肯定自由贸易积极意义的同时,揭示出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贸话语体系掩盖了其对生产环节的垄断,发现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必然趋势。从本质上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贸规则是服务于其垄断资本需要的。列宁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不能搞无计划的自由贸易,提出国家垄断制的对外贸易政策,也是我国建国初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为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和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巩固都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根源于我国的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贸易理论也在不断探索并形成体系。

另一方面,海南自贸港建设在中国特色贸易理论的支持下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理论不断深化,以海南为代表的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入建设发展。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我国改革开放向更加多元的层次和广阔的领域纵深推进。在马克思主义贸易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贸易理论纵深发展的成果,自贸区的建设成果亦彰显了我国经贸制度的优越性。

2013年,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成。2018年,党中央开始全面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的计划。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308.93亿元,10年间经济增长率达到68.8%,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斐然。2020年,中央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海南区域自由贸易发展。目前,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在内,我国已建成18个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对我国经贸理论的深化发展,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制度新高地,也是我国构建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的理论来源,有利于我国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三、海南自由贸易港助力构建公平公正的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

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我国构建公平公正的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意义非凡,其区位优势有助于多边经贸关系的巩固,其制度创新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有益参考,其多边规则展现了逆全球化时代我国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担当作为,有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经贸博弈中的制度话语权。

(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区位优势助力多边经贸关系的巩固

海南省地处南海,位于我国最南端,比邻东盟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是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据商务部消息,2020年上半年,东盟超越欧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海南自贸港建设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联系世界的重要桥梁纽带,有利于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促进泛南海经济合作,完善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和投资布局,打造国际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推进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助于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增强我国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是我国在亚洲乃至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贸易话语权的一面旗帜。

(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丰富自贸区的应用场域

在国际制度中,经济制度的供给能力影响着国际话语权的大小,以海南自贸港为代表的自贸区制度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话语权。海南自贸区的建设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层次,借鉴了新加坡的整体自由港、迪拜和伦敦的腹地自贸港等世界范围内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经济区,创新了一般自贸港的发展路径,特别重视高质量发展,从深化開放层次、优化营商环境和增强人才吸引等层面形成了可复制和推广的制度经验。具体来看,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二是整合港口资源,吸引跨国公司建立区域总部,增强产业竞争力;三是依托已有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南海驻扎军队等平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但与此同时,省内农村人口多、农村土地广、农业占比大、有较大面积的欠发达地区,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海南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改革发展提供制度借鉴和参考。通过以海南为代表的一系列自贸区建设,我国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贸话语体系下拥有了一定贸易方式选择权和贸易发展自主权,推动了中国特色经贸理论“走出去”。

(三)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多边规则回答逆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之问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提出了世界和时代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西方国家持续巩固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优势,将国际货币结算、国际贸易投资、大宗商品定价等规则机制掌握在手中,不断依靠其国际经贸话语权掀起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力量在国际经贸话语体系中处于劣势,缺乏战略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受限于单边主义贸易政策,让各国平等享有规则的制定权和发言权是逆全球化时代新兴国家的共同呼唤。

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核心是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用“全岛封关”“零关税”“低税率”的税收政策、“非禁即入”的投资便利化政策、“既准入又准营”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等多边经贸规则生动回答了逆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之问。中国的对外开放从来都不是独角戏,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欢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和共同发展,是国际自由贸易合作和发展的范本,有助于国际经贸新规则的构建,彰显了我国支持国际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作为。

四、小结

总体而言,我国的贸易理论以国际经济现实和贸易往来实际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揭示国际经贸规律,遵循马克思“具体—抽象—具体”的逻辑思路,探索科学推动本国对外贸易和世界自由贸易发展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贸易制度框架和逻辑系统。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经贸理论符合社会历史规律,以海南为代表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当前,构建更加公平、更具代表性的国际经贸规则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力量的共同诉求,中国同其他新兴国家一道,增强在管理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构建新国际经贸话语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淑芹.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基于马克思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9,(4).

[2]鲁晓璇,张曙霄.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关系的思考[J].经济学家,2018,(1).

[3]刘泰来.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1).

[4]马相东.新时代中俄自貿区构建的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12).

[5]洪银兴.以创新的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J].经济研究,2016,51(4).

[6]张幼文.自贸区试验的战略内涵与理论意义[J].世界经济研究,2016,(7).

[7]迟福林.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6).

[8]陈萍.自贸试验区引领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审视与提升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20,(5).

[9]刘乃郗.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经贸规则面临的挑战与前瞻[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12).

[10]陆燕.自贸区建设成效、问题及发展方向[J].人民论坛,2020,(27).

[11]罗云,戴轶,蒋琳莉.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思想[J].人民论坛,2020,(Z1).

[12]吴士存,蔡振伟.海南自贸区建设的时代背景、深远意义与推进路径[J].南海学刊,2018,4(3).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