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南地区节节麦蔓延原因与防治对策

2021-10-20赵启超李频道

湖北植保 2021年5期
关键词:鲁南跨区调运

赵启超 李频道

(1.山东省兰陵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兰陵 277700;2.山东省临沭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临沭 276700)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又名粗山羊草,为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多见于麦田或荒地,属世界性恶性杂草[1]。2007年以前,节节麦在鲁南地区很难见到;至2018年,在鲁南地区的济宁市、临沂市、菏泽市等地已较为普遍;2020年,在济宁市汶上县的麦田禾本科杂草中,节节麦的危害排名第3位。节节麦的危害非常大,严重时会造成小麦大幅减产,并导致小麦品质明显下降[2]。据调查,节节麦发生程度中等的地块,小麦一般可减产10%~30%,严重地块的小麦减产可达到50%左右。近年来,笔者对节节麦的传播蔓延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控制该草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 草害发生规律

1.1 性状特征

节节麦农艺性状和小麦相似,但也有区别;幼苗基本呈淡紫红色,幼叶初出时卷为筒状,展开后为长条形,鞘口边缘有长纤毛。成株期茎秆较细弱,比一般小麦叶鞘紧抱茎,叶面密生绒毛。抽穗后比正常小麦高,穗为圆柱状,穗轴每节只生一个小穗,穗轴顶端有1~4cm的长芒,主要是通过种子传播。

1.2 消长规律

节节麦能以种子、幼苗或分蘖的方式在地里越冬。春季时幼草会快速分蘖繁殖,秋季单株可分蘖3~10个,春季单株可分蘖10~20个,而种子会继续出土长苗、继续分蘖繁殖。因此,冬小麦田节节麦出苗高峰有两个:一个是秋季高峰,主要在小麦播种后15~20d,即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此期间出苗的杂草约占总数的70%;另一个是春季高峰,即在下一年的2月下旬至3月下旬,仍有部分出苗,形成春季出苗小高峰[3]。

1.3 传播途径

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小麦种子调运、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来实现;近距离传播可通过收获、耕地、播种、灌溉、风雨、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等方式传播。

1.4 蔓延情况

以临沭县为例,该县先后在2009~2010年、2014~2015年、2019~2020年对节节麦的危害程度及蔓延趋势进行调查(表1)。结果表明,2008~2019年节节麦在临沭发生频度、发生面积、分布街镇均呈上升趋势。

表1 临沭县节节麦发生情况统计

2 节节麦蔓延原因

2.1 小麦良种跨区调运

良种补贴是我国一项强农惠农政策。多年来,这一政策在鲁南地区普遍得到实施,小麦良种在跨省、跨市、跨县调运成为常态,客观上促进了小麦新品种更新换代,但也增加了良种调运的频率和数量,为节节麦的传播留下了隐患。大面积的统繁统供小麦良种,特别是从节节麦发生区调运小麦良种时,难免有节节麦种子混入其中,从而导致其在鲁南地区迅速且远距离传播蔓延。

2.2 小麦收割跨区作业

小麦收割机的长途跨区作业也是节节麦远程传播的重要媒介,大型联合收割机大面积跨区作业时,可能将节节麦种子从危害较重的地区携带至无节节麦的地区[4]。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每年麦收季节,大批小麦联合收割机从外地来到鲁南地区跨区作业,其中不乏从河北、河南等节节麦发生区来的收割机,这些机械完成收割后,往往有大量节节麦种子残留在机体内,由于机械手和农户缺乏防范意识,在没有认真清洁农机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小麦收割,就会把节节麦种子传入别处;年复一年,最终导致节节麦在鲁南地区迅速蔓延。

2.3 一年两熟耕作制度

对于局部已发生节节麦的地方,粗放的耕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节节麦的发生。鲁南地区很多地方的栽培模式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收获后,免耕贴茬种植玉米,节节麦种子大部分撒落于地表。秋播时期,鲁南地区80%以上的农户使用旋耕机旋耕,少部分农户使用深耕犁耕地,导致耕地深翻面积少。由于旋耕机耕层浅,导致节节麦种子大量分布在土壤的浅表层,有利于其繁殖而不利于将其杀灭。

2.4 秸秆还田技术推广

近年来,山东各地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技术,目的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修复改良土壤。在没有发生节节麦的地块值得提倡,对于已发生节节麦的地块则存在加速传播的风险。客观上秸秆还田不但无法将节节麦种子带离大田,反而会导致更多的节节麦种子流入到土壤中,加速了其近距离传播。

2.5 节节麦的生物特性

2.5.1 种子成熟早

节节麦和小麦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节节麦虽然比小麦出土晚,但成熟早、籽粒易脱落,此特性意味着在小麦收割之前,节节麦就已经大量进入麦田,收获时虽然能带走一部分种子,但也促进了节节麦种子的脱落,为其在麦田传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5.2 繁殖力惊人

节节麦具有非常强的分蘖繁殖能力,秋季单株可分蘖3~10个,春季单株可分蘖10~20个,最多可达30多个;一粒节节麦的种子,一年就能够产下100~800粒种子[1],繁殖速度非常惊人。研究发现,在水肥养分争夺上,相比小麦和其他杂草,节节麦的优势明显,这些特点决定了节节麦在各类麦田杂草中具有非常强的种群优势。

2.5.3 苗期难识别

由于和小麦亲缘关系近,节节麦幼苗期在外形上与小麦苗相似,难以及早识别发现,这就给农户人工除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等到发现节节麦时,往往已经很难控制。

2.5.4 除草剂选择性差

由于亲缘关系相近,在大田中混生在一起,能杀死节节麦的除草剂必然对小麦也有杀灭作用,除草剂在小麦和节节麦之间选择性差。换言之,常用的麦田除草剂对节节麦不起作用;同时,研究发现节节麦的抗药性也非常强,为节节麦专用除草剂的研发带来困难。

3 防治对策

根据节节麦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各地防治实践,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具体对策如下。

3.1 严控小麦种子检疫关

节节麦靠种子传播,要控制其蔓延,必须先严守种子关。植保部门在调运种子时,要严把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两道关。一方面,坚持不从节节麦发生区调运种子;另一方面,麦种生产繁育单位,要加强产地检疫工作,杜绝生产含有节节麦的小麦良种流入未发生区。

3.2 加强机收跨区管理

一方面,尽量减少或者杜绝外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另一方面,对跨区作业的外地联合收割机机主进行宣传教育,尤其是做好联合收割机的清洁工作,严防种子通过农机具进行远程传播。

3.3 安全有效的人工拔除

人工清除麦田节节麦是最安全有效根除的重要措施之一。幼苗期人工拔除,必须能够正确识别节节麦幼苗。幼苗期节节麦与小麦的主要区别是幼苗分蘖较多、色泽较淡、叶片较窄、叶上有细绒毛。人工拔除重点是必须拔整株,苗期从地表分蘖节处用力拔除,长成后的节节麦抽穗时比较容易识别。拔除时注意不要只揪除节节麦穗,而应寻找相近节节麦穗群的中心,在多个节节麦茎秆基部抓住拔除整株。做到见一棵拔除一棵,顺茎摸根,整株拔除。拔除的节节麦带出麦田,进行深埋或焚烧,严禁随地丢弃。

3.4 使用机械深耕土壤

节节麦的种子成熟后,大部分会散落在地表,主要分布在3~8cm的浅土层中。根据这一特点,在秋季播种前进行25~30cm的土地深翻耕,可以把节节麦种子深埋到土壤中,既可以抑制种子发芽,又可以杀死刚出苗的节节麦幼苗。

3.5 适度选择化学防除

研究表明,甲基二磺隆在小麦三叶期前用药,推荐剂量下的防效在80%左右[5],世玛、阔世玛的有效成分都是甲基二磺隆,对防治节节麦效果良好。当麦田中禾本科杂草为主时,可每667m2用3%世玛油悬剂30mL+安全剂90mL,兑水20~25 kg喷雾;当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同时发生时,每667m2用3.6%的阔世玛水分散粒剂15~25g+安全剂60~100mL喷雾。施药时在喷雾器中先加入1/3水量,再加入药剂,混匀后加足水量,最后加入助剂,搅拌均匀后全田喷雾。

喷施时间一般是小麦生长出3片真叶时,也就是小麦播种后40d左右进行,最好选择在气温在10℃左右的晴天进行。杂草在施药后2d停止生长,4~7d后叶片开始黄化,2~4周死亡。在持续低温条件下,杂草死亡会延迟,但不影响最终效果。

4 注意事项

4.1 科学安全用药

一是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用量施药,不超量使用、不重喷、不漏喷,不在低温、霜冻、积水、干旱、病害、大雨前后以及碱性土壤上用药,用药后两天内不可浇水,否则容易发生叶片发黄、卷曲或者叶片上半部干枯等多种药害现象;二是使用甲基二磺隆时不与其他任何杀虫剂、除草剂、叶面肥等混合使用;三是用药后小麦出现叶片发黄或者有蹲苗矮化现,但在3~4周后逐步消失,不影响小麦产量;四是喷药时要兼顾田间地头,不能只注重大田,不防田边地头,节节麦种子成熟后通过风雨、浅灌流进入农田,难以达到根除效果。

4.2 预防二次传播

有许多农户在后期人工拔除时,没有焚烧销毁,而是把节节麦随意丢弃在田边地头,此时的节节麦已基本成熟,导致其种子回流麦田,形成二次传播;还有农户将拔出的节节麦直接堆肥,或用节节麦种子饲喂牲畜,致使农家肥中存有大量活性的节节麦种子,通过施肥再次传入大田,造成二次传播。

猜你喜欢

鲁南跨区调运
全球生物医药发明专利 TOP100榜单公布 鲁南制药全球排名59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中国品牌日 从商标中发现鲁南力量!
组织水稻跨区作业,提高水稻机收水平
千余台雷沃谷神履带机随“天中麦客”浩荡出征
舰载机典型调运方案推演与时序优化
预防牛长途调运应急反应探讨
考虑多次往返配送问题的抢险救灾物资调运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
物流选址方法在舰载机飞行甲板调运中的应用
鲁南晋南 小麦开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