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

2021-10-19刘武江

科海故事博览·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施工导流围堰技术工程建设

刘武江

摘 要 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作为水利水电施工作业的核心要素,其对于水利水电的整体施工环境起着关键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导流工作以及圍堰技术的分析与研究,合理选择导流方案与围堰技术,从而促进水利水电施工质量的提高,满足我国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本文将对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工程建设 施工导流 围堰技术

中图分类号:TV;TV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21)07-0018-02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的要点分析

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水利水电工程承建单位要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现场环境进行充分考量,将导流技术的策略与要求同现场环境的复杂性相结合,依据基坑施工的工程量等要素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导流技术施工方案。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遇到基坑施工的工程量过大,从而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较长,水利水电工程的工期不能在河流当年丰水期开始前结束工程,此时则需要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进行导流施工,以全年为期限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导流方案,确保水利水电建设的正常进展以及其建设过程的正常推进[1]。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暂未完成建设的坝体等主体工程,工程承建单位要结合当地环境要素,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施工中溢流情况的产生。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基坑建设工程量较小时,应确保施工建设的正常开展与运行,确保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对河流枯水期整体流量情况进行判断,提前做好河流的导流规划,并配合围堰技术作为工程建设的辅助,从而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正常进展。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常见实施方案

2.1 全段围堰导流方案

该方案主要内容为,顺着河流坝体工程的中轴线,对拦河堰体工程开展建设,从而实现对河流的一次性截断,促进河道内部的水沿着泄水建筑向外排放。由于全段围堰导流方案不能受到过于凶猛的水流冲击,因此,该种方案在枯水期流量较小的北方地区及河道相对不宽阔的河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可以依照导流建筑的不同种类将该方案做出不同类型的划分,例如:明渠导流、隧洞导流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承建方要对于河流基本情况做出合理分析,做好对河流流量、流速等相关参数的统计工作,确保全段围堰导流方案的正常开展与实施[2]。

2.2 分段围堰导流方案

通过原有河床、坝体等条件帮助,将河流中的河水导至下游中去的方案为分段围堰导流方案。该方案在水流量较大的南方水域及河床较为宽阔的河流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分段围堰方案过程中,需要提前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整条河流划分为不同区域,并借助河流中原有建筑物的力量将河流进行分段、分时导流,其施工建设过程较长,可分为不同的几个施工周期,从而减少水流环境对于施工建设的正常开展与影响,降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难度,减少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对原有河床环境进行保护,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水利水电施工中围堰技术的实际应用

围堰作为水利水电过程中辅助导流的过渡建筑,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施工基坑的稳定性,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在干地环境中开展,减少水流冲击对于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加快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速度,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在既定时间投入运营。同时,在导流工作结束后,若围堰不能作为水利建筑的形式而继续存在下去,那么必须要在工程完工阶段将围堰建筑进行拆除,确保其不影响河道环境的稳定及阻碍河流的正常流动。

现阶段,依照围堰技术所使用的材料差异,可以将围堰技术基本分为土石围堰法、混凝土围堰法、钢板桩格围堰法等。同时,依照围堰技术与河流整体流向方向位置的差异将与河流流向相一致的围堰技术称为纵向围堰法,将与河流流向基本垂直的围堰技术叫做横向围堰法。另外,依照被保护工程位置与围堰位置的差异,将围堰位置在保护工程位置上游的技术叫做上游围堰,将围堰位置在保护工程下游的技术叫做下游围堰。此外,依照导流时基坑的过水与否,可将围堰技术分为过水围堰和不过水围堰两种。最后,依照围堰的挡水期间的不同能够将围堰归为全年挡水围堰技术和枯水期挡水围堰技术[3]。

3.1 采用混凝土进行围堰

由于混凝土具有抗压能力强能够阻挡较高强度的水流冲击,且利用混凝土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操作简单,同时混凝土对于水的渗透能够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并能对水头高的水利进行充分阻挡,此外,混凝土围堰建筑能够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其他混凝土建筑相融合[4]。上述列举的利用混凝土进行围堰的众多优势,使混凝土围堰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较为频繁的使用。

3.2 利用钢板桩格进行围堰

通过主个体于各个联弧段的相互连接组合,构成了钢板桩格围堰这项技术。在采用钢板桩格进行围堰期间,承建团队要在保证砂砾石的重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使钢板桩和锁口之间形成一小部分的封闭空间,再利用现有的石渣、卵石等作为填充材料,将其倒入封闭空间中去,从而使钢板桩格围堰技术得到应用。

3.3 不过水围堰技术

不过水围堰的基本结构与土石坝大体上相一致,且由于不过围堰技术的应用能够进行就地取材,其总体施工过程相对来讲易于操作,在拆除过程中不会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降低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总体建设成本,使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难度下降,因此不过水围堰技术是在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各种围堰技术里应用最为普遍的围堰方案,其能够与施工环境进行很好的融合,可供其使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同时,不过水围堰技术要求不能够使堰体顶部过水,因此在河流丰水时期中,要做好对围堰工程的保护,加强围堰工程的防水性能。

3.4 过水围堰技术

过水围堰技术能够使围堰的堰体在过水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总体稳定性,能够有效避免堰体由于浸泡在水中压力的不平衡导致的坍塌滑落状况的出現,减少水流对堰体的外部表面冲击产生的破损情况。现阶段,我国长江流域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主要采用过水围堰技术进行施工作业,且主要由加筋过水土石围堰以及混凝土板护面过水土石围堰两种方案构成[5]。加筋过水围土石堰采用对围堰水流的下游坡面以及堰体内结构进行钢筋框架的搭建方案,提高堰体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堰体坡面坍塌的可能性,促进堰体整体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混凝土板护面过水土石围堰要求对围堰的上、下游护面利用砼面板对堰体进行加固保护工作,从而使过水围堰的厚度程度能够更好的达到工程要求,增强过水围堰的防水性能,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总体质量。

4 围堰技术的平面设计与堰顶高程的确定

4.1 围堰的平面设计

在进行围堰工程的平面设计阶段,工程建设人员要全方位综合地对水利水电工程整体的建筑规模、相关排水设施、交通要素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考量。要保证基坑地横向坡趾与水利工程建筑的轮廓间隔要大于20米距离,纵向坡趾与水利工程建筑的轮廓间隔要低于2米距离[6]。一旦围堰平面设计出了问题,将会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围堰的平面设计工作,依照目前已经采用的导流方案以及围堰技术的种类开展工作,确保围堰工作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4.2 围堰技术的高程确定

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基本采用粘土心墙防渗式土石围堰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导流过程的围堰建筑,基于此,在对围堰顶部高度及围堰技术的高程进行确定期间,需要严格对围堰技术的规定进行掌控,于高于静水位0.6米左右的位置进行防渗加固工作,提高堰体稳定与安全性。同时,要对围堰的整体结构及工程沉降量等相关参数进行慎重把握,依据整体施工环境来把握围堰的相对位置以及围堰的总体高度情况。

5 水利水电工程防渗漏工作的开展

防渗漏工作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需要对该项工作进行规范化操作,对防渗的相关标准进行严格把控。依照水利工程渗漏的现有情况,确定出相应的防渗漏工作技术,确保防渗漏工程能够满足水利工程总体建设的相关标准与要求。要配合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对防渗漏技术的选择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并与工程建设的环境相协调,减少由于环境影响对防渗漏工作带来的影响与误差,从而导致防渗漏工作的标准不能得到严格执行,阻碍水利水电工程导流与围堰工作的开展,延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总体进度。

6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的提高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在此种情况下,要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施工导流作业和围堰技术与具体施工环境相结合,促进施工导流与围堰工程的技术提高与增强,从而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更好地为我国水利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景礼.探究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21(11):79-80.

[2] 陈刚,王亮,王飞.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的运用[J].居舍,2021(13):33-34.

[3] 卢康军,毕昌荣.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的应用[J].内蒙古水利,2021(02):48-49.

[4] 李桢,李红,柳树摇,娄忠秋.浅谈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的运用[J].四川建材,2020(06):113-115.

[5] 魏林良,马文波,蒋泰稳.水利水电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分析[J].价值工程,2019(19):183-185.

[6] 欧阳琳艳.水利水电施工中围堰技术的运用与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9):51.

猜你喜欢

施工导流围堰技术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施工导流技术的运用实践探微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新型军队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水利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方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