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

2021-10-17赵增朋

关键词:课堂活力初中语文策略

赵增朋

摘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既要教授语文相关知识,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这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本文主要从课程形式、加强自主学习、引入相关活动入手,探讨增强语文课堂活力和有效性,赋予语文课堂魅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活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7-017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实行素质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推行高效课堂,将提高能力与学知识同等并重。如何才能推行高效课堂,就初中语文课堂而言,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活”——课程形式活、学生思维活、活动内容活。通过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对语文更感兴趣,更具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

一、初中语文课程缺乏活力的原因

初中语文课堂因中考的压力,不得不将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分数成绩视作课程推进的方向,课堂围绕着测试做题打转,學生围绕着分数成绩打转,课堂趣味性降低,缺乏活力。此外,还有两点原因影响到了语文课堂的活力:一是教师的因素。初中生的心智日趋成熟,他们的个性和学习兴趣也逐渐显露出来,语文的学习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喜欢语文的学生上课兴趣浓厚,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则感觉枯燥无味,应付了事。一些教师还没有真正把握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课程设计沿袭过往的模式,缺少创新,知识教授灌输有余,而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足,对积极性高的学生缺乏进一步的激励,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也没有针对性的鼓励,无法激发课程活力。二是语文运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课上接触的语文学习素材就是教材,一旦教师照本宣科,没有适度向课外延伸,学生不仅没有拓展知识面和眼界的机会,更缺少了学以致用、融于生活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生活经历逐渐丰富,一旦书本上的内容无法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所联系,会让他们感到学习的获得感不强烈,从而逐渐失去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课程活力自然也无法激发。

不可否认,中考对于学生乃至学生家庭而言十分重要,但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考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真研究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在教学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积极将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以此帮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

二、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的策略

要想课程“活”,首先,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活”;其次,学生的学习思维要“活”;最后,课内外的结合要“活”。如此,教师才能把握语文教学的关键要素,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教学思路要“活”:教师教得有趣,激发活力

教师要意识到初中语文的学习关系着学生终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能只盯着阶段性的成绩,而是需要立足长远,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让课程“活起来”,引导他们走进语文的世界,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够爱上语文学习,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保持持久的动力。

第一,开展情景式教学,让课程“活起来”。通过课堂环境的特殊设计,或者信息化教具辅助,帮助学生走进课文,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帮助他们以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中学生要完成三个任务:读新闻、采新闻和写新闻。第一课提供的是两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消息具有代表性,但是就现在的学生来说,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当时的历史时间,从而体会消息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新闻稿件的元素和表达形式。因此,教师在展开正式的教学之前,可以播放人民战争的相关视频资料或者影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震撼场面,从而对“英雄式的战斗”有更好的理解,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开展代入式教学,让课程“活起来”。通过课堂环节设计,让学生亲身扮演教材中的人物,展现性格和行为,参与具体的情节,体验故事矛盾和冲突,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安排的是名著的导读。其中一课为《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是《红楼梦》的经典片段,教师可以在授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人物扮演,通过从感知到演绎的过程,实现对人物个性、语言、行为方式的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方式,以及提炼名著节选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

2.学习思维要“活”:学生学得主动,创造活力

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学会自我学习,从课堂主人翁的角度创造语文课程的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注重“授人以渔”,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初中语文写作为例,这对学生而言是一大难点,对教师而言,也是课堂的冰点和教学的堵点。在实际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样需要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写作的获得感,从而让写作课堂有活力。

第一,用启发式的方式让学生愿意写。写作教学如果不够打动人心,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正确认识和兴趣,学生就会视完成一篇作文为任务,缺少写作欲望。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欲望丧失殆尽,写作水平的提高愈发困难。教师应当在“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思考、学习。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课《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例。本次写作练习的重点在于抓住特点描写人物,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优秀的作品中感悟人物描写的方式,教师可以将写作课程与已经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联系起来。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三味书屋中有一位先生,他是怎样的?”学生逐一回答出先生的外貌、行为、言语等。教师进一步引导:“你们为什么能够记住这个先生呢?”最后,教师点拨:“这是因为鲁迅先生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人物最鲜明的特点,因此,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了一个鲜活的先生的形象。”在启发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请学生上台演一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这个角色。通过学生的参与演绎启发他们观察人物特点。写作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写,单一的创作和输出会显得枯燥,导致学生降低了兴趣或者产生畏难情绪。需要通过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好玩”,并且通过启发式的学习让他们在阅读优秀文章的基础上获得写作要领的点拨,有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用互动式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再以《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写作,但是需要将写作建立在情景之中,才能有别于传统的写作课堂,才能让学生激发起的兴趣得到延续,并在较为高涨的情绪之中开展写作,对写作产生内在驱动力。教师可以提出正式的写作要求,请学生观察教师,结合教师平时的语言和行为,以“我的老师”为题撰写一篇文章,并将学生就近分成小组,请他们首先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列出提纲。在第二课堂上,请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的作文,也请同组的学生进行相互点评在一样的提纲下哪篇作文更好,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主动性。

3.课内外结合要“活”:活动用的有效,延续活力

为使初中语文课堂持续焕发活力,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语文相关活动来营造有活力的氛围。如立足“拓展”开展群文阅读,将课内外的阅读素材整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在多篇文章中穿梭,对不同文章的构思、行文、风格进行体会,教会他们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又如立足于“互学”打造班级活动载体,定期的阅读报告会、读后感演讲、经典美文诵读、读书心得征文等活动,目的在于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共促、共学、共享,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阅读质量。再如立足于“实践”打造校外语文活动载体,参与图书馆、社区等阅读实践活动,当志愿者、小老师,面向社会分享自己的语文故事,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初中语文课程要持续绽放活力,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认识,以“教得活”带动学生“学得活”,并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将课内外、校内外学习结合起来,让语文“用的活”,以此提高初中语文课程的生命力,让初中语文课程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徐晓红.“小先生制”:有效激发初中语文自主教学的活力[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56-58.

[2]伞海艳.关于深化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9):75-76.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山东 淄博255000)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力初中语文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怎样营造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