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艺术教育的渗透

2021-10-16陈丹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艺术教育教学实践

陈丹

摘 要:艺术教育和音乐课程相比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大艺术背景下的音乐课程与综合艺术教学模式必定有所差异,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定都以提高学生素养、激发学生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为核心,而上述教学目标需要通过大艺术课程平台实现。因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艺术教育;教学实践

《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下艺术的核心内容侧重点是“艺术审美情趣、艺术的感知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艺术创意表达”[1]。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大艺术背景下的音乐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更加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学内容方面,更能给学生提供全方位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开阔学生的艺术视界,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发展。笔者认为将艺术教育渗透到音乐课堂当中,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单科教学模式与艺术教学模式之对比

单科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造成学生缺乏自立的概念、兴趣被压抑、思维生命力被限制,也限制了学生的才智发挥,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死板、无趣。单科教学模式不利于释放人类学习艺术的本性,与当代所推崇的多元化艺术学习模式背道而驰。美术特级教师王竹指出:“历年来将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美术课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美术课常常被临摹教学而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依样画葫芦,描摹大师们的名作,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们被动地应付教师的作业要求,既无兴趣,更加谈不上激情。这样枯燥的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体验性、创造力及感知能力。”[2]

二、将艺术教育渗透到音乐课堂

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课堂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无限的矛盾,如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模仿能力、表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一线音乐教师寻求有效策略加以解决。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认为艺术教育渗透小学音乐课堂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变化课堂导课

导课对于一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生动活泼、吸引力强的导课方式启发学生,激起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采用形式多样的导入方式。笔者设计了不一样的导课方式,如第一节美术课《中国四大名扇》:由学生拿着不同材质、颜色、形状的扇子在讲台上表演一段短小的扇子舞蹈。第二节音乐课《小乌鸦爱妈妈》,让学生阅读绘本导入课堂。而第三节艺术课《蝈蝈和蛐蛐》教学中,笔者考虑这首歌曲有着浓郁的京剧风格和唱腔,因此将相声表演、快板的节奏和逗趣性的台词作为开场导课,间接通过京剧魅影的丑角,从另一个角度勾勒艺术课程框架。三种不同的导入方式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丰富化教学环节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注意时间一般为15分钟至20分钟,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环节时,应每十几分钟就争取改变当前的教学活动,这是元认知学习策略中调控教学的方式,尤其在设计游戏环节时不要过多地超时。不少教师因为想要让课程更加多元化,时常在教学中对于时间控制不好,或者活动过于频繁、时间太紧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或者单个活动时间太长甚至拖课导致学生的热情逐渐被磨灭,失去信心和兴致。所以需要丰富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教师用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将艺术元素用作调动孩子感知的手段,例如,绘画久后学生视觉注意力出现疲劳时,可调换成调动孩子的听觉的活动或肢体活动,在综合元素不断交替下打通学生的通感,使得学生整节课保持兴奋的状态,更好地學习知识。

(三)艺术化教学内容

艺术性的音乐课上,我们可以将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雕塑、美术等门类有机综合,给学生提供极大的学习和发挥空间,让学生与教师都感到“学无止境”。教师要避免走入“大杂烩”“维生素”“大拼盘”的误区,不少新教师容易机械地将四大艺术元素融在一节课上,甚至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有四大门类艺术才能叫作艺术课。我们知道艺术通感能打通联想空间,依据通感将艺术门类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进行融合,可以积极推动孩子的联想,让孩子认识大艺术而非囫囵吞枣。我们时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高于艺术,这种想法扎根在每个一线教师的心中,但是如何通过良好的启发促进学生去联想、提取、创新,使所学的技能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正是我们21世纪新型教师思考的重点。如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具有鲜明亲切的节奏特点,教师强调歌曲当中采呦采呦|采呦采呦|的采茶动作,结合生活实际,不断加强音乐、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主创造动作,配合上歌曲的节奏去表现歌曲,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歌曲。在聆听歌曲和理解歌曲的过程当中,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还原生活状态,呼应着本土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

笔者时常将艺术性体态律动作为音乐课堂的课前热身,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快融入音乐课堂当中,区分和其他学科的差异,从而树立起特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应音乐的能力,发展其内在音乐感觉,培养其身体各部分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以及大量储存听觉和动觉意向的能力。这不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本能的一种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内在感受和四肢的相互合作,促进音乐听觉发展,这会使学生持续处于新鲜状态,成为课堂当中真正的主角。

(四)激趣化教学课堂

要让学生爱上课堂,最关键在于课上的生动性、激趣性。学生曾给笔者留言:“小陈老师,我以前非常讨厌音乐课,一直唱很烦很累,但是你的课有趣生动,现在我每周都很期待音乐课。”只要上音乐课,孩子们状态饱满,积极配合,课堂上时常提出“老师我来试试”的自发性要求。这就牵扯到艺术教育当中“角色”定位问题,教师扮演“导演”,学生扮演“演员”,课本是“剧本”。我们主张学生在尝试和体验活动中展开艺术学习,减少了单科教师教学的古板与条条框框。所以经过精心的设计,艺术课让孩子嗨起来并不困难,但在如何控制课堂的 “放”与“收”,使学生学习知识并且爱上艺术课值得研究。当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艺术教师往往会面临困境,不知怎样才能合理把握收放的度。这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学习,反思和改进教学环节中的不足,在实践中探索更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途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艺术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把握,以提高学生素养、激发学生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为目的,通过设置灵活多变的激趣导课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让音乐课堂流淌“艺术性”,从而让学生“爱上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艺术教育学科出版社,2001:9.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育艺术教育教学实践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分析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