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9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2021-10-16刘希曦陈利达王文静曹永彤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孕产溶血性本院

刘希曦,陈利达,王文静,曹永彤,2★

(1.中日友好医院 输血科;2.检验科,北京 100029)

目前输血已成为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重症、围手术期、创伤、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尤为重要。但也会发生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因此,了解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不良反应时采取合理措施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9年来输血不良反应的特性、概率、发生机制及应对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共有27040 例患者输注异体血,共输注血液制品176345 袋,包括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等,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78 例。

1.2 方法

统计本院2012年~2020年所有输血记录单,依据《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的内容,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孕产史、输血史、药物过敏史等信息,综合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情况

表1 示,9年间输血共27040 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78 例,无溶血病例。78 例患者年龄均>18 岁,其中男44例、女34 例。女性不良反应患者中,有孕产史27 例(占79.4%);无孕产史7 例(占20.6%)。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 例,占69.2%;无输血史24 例,占30.8%。有药物过敏史9 例,占11.5%;无药物过敏史69 例,占88.5%。

表1 2012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基本情况

2.2 不同成分血制品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本院9年间共输注血制品176345 袋,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从高到低为:悬浮红细胞(0.159%)、单采血小板(0.056%)和冰冻血浆(0.031%)。这3 种血液制品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血制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012年~2020年不同成分血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3 不同科室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9年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有:急诊科、血液科、骨科等25 个科室。其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中医肺病二部和干部保健一病区,分别为16.6%(1/6)和12.5%(4/32)。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循环超负荷、急性肺损伤、呼吸困难、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急性溶血输血反应等[2]。本院9年内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也无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0.288%(78/27040),低于胡佳林等[3]报道的0.88%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且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3.1 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

主要类型有: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比例最高,占65.4%(51/78)。过敏反应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荨麻疹、潮红和瘙痒等[4,5]。发热反应占26.9%(21/78)。输血导致的发热反应可能是由于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等情况。本院9年内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均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

3.2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血制品成分分析

(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以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主。其原因为悬浮红细胞制品中还留有部分白细胞,可与患者体内白细胞抗体反应,使得有反复输血和孕产妇等有免疫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促炎细胞因子浓度与储存时间也有关,储存时间越长,促炎细胞因子的浓度越高。而随着输血量的增加,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可能性也会增加。(2)其次为单采血小板,大多数为过敏反应。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制品中含有大量血浆成分,而血浆中的血浆蛋白会引起过敏反应。也可能是因为血小板血型抗原与患者的血小板同种异体发生反应,而引发的血小板输注无效。(3)冰冻血浆主要为过敏反应。血小板和血浆制品中含有的血浆蛋白成分相同,当患者输入此类血制品时初期会产生免疫应答,当多次输注血小板和血浆制品可能会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血浆蛋白抗体,从而引发过敏反应[6]。分析本院不同科室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不是急诊科、血液科、骨科等用血量大的科室,而是中医肺病二部(16.6%,6/1)和干部保健一病区(12.5%,4/35),与其它科室的发生率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查阅病史发现这2 个科室大部分为免疫力低下、耐受差、老龄、有输血史的患者。因此,并不是输血量越大的科室越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而是患者本身耐受差、老龄、多次输血等更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3.3 应采取的措施

(1)临床提出输血申请后,输血科应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献血员进行血型鉴定,患者和献血员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对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应筛选相应抗原阴性且与患者配血相合的血液制品,采取成分血输注;整个实验过程要求标准化操作,避免和降低人为操作引起的失误;(2)对免疫低下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应输注由伽马射线或紫外线辐照过的血制品,以预防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7](transfusion-rel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3)输血过程中,可为患者适量预防性输注地塞米松;(4)对老龄、有孕产史、输血史患者,必须更加严密监控,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停止输血,采取相应治疗;(5)协助指导临床根据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输血,杜绝安慰性输血;(6)医院应建立并完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机制。患者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后24h 内向医务处等相关部门上报;输血科对该患者和其献血员的血样进行复检,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并存档,为以后制定输血方案作为参考依据,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猜你喜欢

孕产溶血性本院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泉州打造孕产全周期健康保障服务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我在美国亲历无痛孕产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
副溶血性弧菌保藏条件研究
孕产·书吧
不同副溶血性弧菌菌株成膜能力及成膜影响因子的研究
孕产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