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巍峨丰碑屹中天 南梁星火耀陕甘

2021-10-15王宁霞

中华魂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刘志丹苏维埃政府习仲勋

王宁霞

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有一座南梁革命纪念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在这里开展游击活动,建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后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成为陕甘革命根据地,并成为长征中党中央和各路红军的“落脚点”,和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出征抗日的“出发点”,为后来的陕甘宁边区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全国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梁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坐落在依山傍水的荔园堡古城内,这里是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召开庆祝大会的地方。进入馆门,将走过一段斜长的坡道,如同步入历史的隧道,一起去回顾发生在陕甘边区那些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坡道尽头是一座仿古式牌坊门,始建于1986年,正中石匾上横书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

进了这门,矗立着一座革命英雄纪念碑,其碑身“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也是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整碑通高34.117米,象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4年11月7日,碑身正面为无字碑,象征无数为此播撒青春热血而牺牲的革命英烈和勞苦群众,东、西、北三面镌刻着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等609位为创建这块根据地相继牺牲的烈士英名,他们牺牲在了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枪林弹雨中。他们以坚定的意志、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撑起了西北民主的天空,用激昂的革命斗志铸就了不朽的丰碑,谱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铸就了伟大的“南梁精神”。在纪念碑上有狗蛋、毛女、三娃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2009年6月7日习近平同志来到纪念馆调研,走到这块碑前,看到这些名字时讲到,这不是落后的文化,却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文化。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人心。

每个伟大的民族都会尊重自己的历史,而尊重自己历史的民族都会敬仰自己的英雄。有些烈士的名字根据一些老同志的回忆还能想起,但还有许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月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烈士,为了劳苦大众得解放把热血洒在了大地上。今天,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他们为了谁!

在这座碑的后面有一座群雕,这座英雄群雕反映的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儿童团、游击队、赤卫军在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保卫苏区的场面。

群雕右侧的建筑叫清音楼,始建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曾是古城内的戏台。1934年11月7日,在这里召开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庆祝大会,刘志丹、习仲勋在这里登台演讲,并宣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当天下午,在清音楼前举行了3000多人参加的阅兵仪式,刘志丹、习仲勋等苏区领导同志在这里检阅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游击队和赤卫队。刘志丹写下了《阅兵》一诗:“陕甘儿女有豪气,赤手空拳争权力。今日武器扛肩上,列队阵阵成铜壁。”此后人们也把这里称为“阅兵楼”。

南梁位于庆阳境地,地处桥山山脉中段大梁山麓,方圆百余里。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遭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加之封建地主残酷剥削,陕甘地区连年大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党的各级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1929年前后,刘志丹曾多次来到南梁一带,宣传革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实地走访考察,踏遍了陕甘边界桥山山脉的广大区域。他从此前渭华起义和陕甘地区多次兵变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清醒意识到,要发展革命斗争,必须走毛泽东领导开创的井冈山道路,建立一块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经过数次实地考察分析,刘志丹高兴地说:“南梁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啊!有山、有川、有梢林,又是陕甘两省的边界地区,敌人统治困难,咱们活动方便。只要在这里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再步步向外扩展,就能在大西北撑起一块明亮的天空。”从此,他们将南梁燃起的星星之火一路向南播撒,经甘肃庆阳正宁寺村塬、陕西照金薛家寨再度回转南梁,并在以南梁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中逐步向陕北洛河川一带扩展;他们始终坚持把边区实际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自觉坚强地与“左”倾错误作坚决斗争,不断照亮了党在陕甘地区牢牢扎根的光辉道路。包家寨会议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入了以南梁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1934年11月4日至6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边区革委会根据特委的指示精神,在南梁荔园堡主持召开了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为主席,贾生秀等为副主席。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军委主席刘志丹。会议还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重要文件和法令。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到1935年初,经过陕甘边军民艰苦的反“围剿”斗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已在东至宜川、西到定边、南接耀县、北迄靖边的纵横数百里的陕甘边界广大区域里建立巩固的苏区和游击区。以甘肃庆阳南梁为中心,在陕西保安、安塞、甘泉、富县、宜川、中部、宜君、旬邑、淳化、耀县和甘肃庆阳、合水、宁县、正宁等县的部分农村建立了工农政权,新设了陕甘边南区及华池、赤安、庆北、安塞、赤淳、富西、富甘、合水、中宜、宁县、正宁11个苏维埃县治,成为后来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块根据地蓬勃发展并与陕北苏区逐步连成一片,形成陕甘苏区,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使西北这片广袤的高原热土从此成为全国人民特别是革命青年向往的民主圣地。

在这块苏区艰辛创建的过程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始终坚定革命信心和决心,始终坚持井冈山革命道路和瑞金中央苏区的成功建政模式,牢牢坚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方法,紧紧依靠陕甘地区劳苦民众的强大力量,依托陕甘边区山大沟深、梢林密布、人口分散、统治力量薄弱的显著特点,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带领队伍重整行装再出发,一往无前地发扬着伟大的南梁精神,建立了南梁、安定、关中彼此呼应同步发展的三位一体战略格局,成功实现了苏区的发展壮大,为长征精神与南梁精神在陕甘大地相融相长提供了丰富滋养和本土实践基础。

在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进程中,活跃着一批又一批革命理想坚定、斗争意志坚决、与民同心同德的好干部好战士好儿女。革命之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就自觉坚持把抓党建作为发展组织、壮大力量的重要大事,严格执行古田会议重要精神,坚持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于1930年和1931年创建、恢复了队委会和士兵委员会,在后来的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乃至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42师等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更是如此,部队中大则建立党委,小则设立党支部,“党指挥枪、党管军队”的建军理念深入人心遍及各地。1933年底,习仲勋、张策等人刚到南梁时,就很注重发展农民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吸收一大批农民党员,并成立了中共白马庙党支部,为早期宣传革命真理、建立党组织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赢得了当时当地老百姓的信任和欢迎。

在清音楼对面的四合院的正北展室,展示了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情形,在主席台的桌子上放着两个碗,碗里面放的是豆子,在当时就是在这里用投豆子的方式选举习仲勋为政府主席,老百姓说:“金豆豆,银豆豆,粒粒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办好事,投到好人碗里头。”当时习仲勋只有21岁,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娃娃主席。投豆选举,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是破天荒的,从来没有过的事,因为此前的政府都是官方任命的,没有过选举这件事。老百姓感觉“这个政府是老百姓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根据1934年7月陕甘边区特委颁布的《七月决议》,由习仲勋为选举代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经过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在陕甘边区雇农5人中选1名代表,贫农10人中选1名代表,中农20人中选1名代表,富农和地主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这样就保证了贫、雇农在政府中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当时100多名与会代表就在这里参加会议,在这里第一次庄严地行使神圣的选举与被选举权。

今天我们执行党的好干部标准,选拔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坚强干部队伍,更应该学习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和崇高风范,力争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历史选择了陕甘这块“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传承弘扬南梁精神,始终坚持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續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猜你喜欢

刘志丹苏维埃政府习仲勋
从抑制到相对宽松:苏维埃政府对富农政策的转变
刘志丹:“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刘志丹: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论中央苏区的选举机制及其成效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刘志丹让大家称自己“老刘”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西安纪念长征胜利结束和刘志丹牺牲八十周年
两碗鸡蛋面
习仲勋:铮铮铁骨亦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