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己及人,与科学深度教学中的学生换位体验

2021-10-14王寅萍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四边形框架三角形

王寅萍

备课既需要“备教材”,也需要“备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想学生所想,预设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案。小学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了解,离不开平时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与观察,教师还可以通过换位体验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推己及人,反思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和尊重程度。

一、深度教学,合理安排学习小组的人数

将参与体验深度教学的教师每6个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准备3根小棒、3根橡皮筋。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个三角形框架,小组活动过程中要有“合作”、要体现“团队”的力量。完成三角形框架的制作以后,提出问题:你们小组完成了“三角形框架”的制作任务了吗?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小组成员在活动团队中的自我定位准确吗?参与体验的教师一般会从维护团队形象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制作者、出主意的人和活动关注者。也有个性鲜明的教师会略带调侃地表明观点:“这么简单的工作,我一个人就做完了,他们只有看的份儿。”或者明显不满地发表意见:“还没反应过来,小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我都没有参与制作的机会,因为我们6个人只有一套材料,我就是个旁观者。”

回忆一下我们在常规教学活动中的科学学习小组人数,一般是几个人一组呢?有多少专门“出主意的人”、有多少专职的“活动关注者”,每个学生每节课能有几次充当“制作者”角色的機会?当教师用“小组要合作、要团结”的要求来组织教学的时候,课堂上会产生多少无可奈何的“旁观者”呢?制作三角形框架这样简单的活动任务,不是一定要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落实,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也需要独立体验的机会,如果材料的数量有限,就应该花费时间来换取体验制作的机会——组织学生轮流操作。6人小组作为学习小组或许合适,但作为制作小组,则人数明显偏多,不利于活动体验的落实。

二、深度教学,生成合作教学的情境

在完成制作三角形框架的基础上,要求参加体验深度教学的教师制作一个四边形框架,给足小组成员可以独立完成的材料,也可以组队合作,每个学习小组在制作完成以后,要捏着四边形框架的任意一个角,向大家展示四边形框架成品(不直接谈稳固性,但要求提交比较稳固的成品)。

在制作四边形框架时,大家各自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只有少数教师能够独立完成四边形制作,更多的学习小组需要有专人摆放或者用手固定框架,再由专人负责用橡皮筋固定小棒,甚至还需要专人出谋划策以及借鉴别的小组的经验。并且原有的6人小组自觉地分化成了2人小组或者3人小组。

当任务达到一定的难度,活动无法独立完成时,就出现了分工合作,教师与其在活动前提出空乏的“合作”要求,不如在活动后肯定合作的事实:一个人用手固定小棒,另一个人用橡皮筋缠绕、固定。这样分工、配合更容易完成制作,我们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既需要合理利用材料,也需要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在相应的情境中渗透合作教学,效果更好。

三、深度教学,预留自主学习的空间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制作四边形框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完成了制作任务,但有相当多的教师根据“捏着一个角,举起来展示”的要求自查,对自己的作品不是很满意,并且多数活动小组第一次制作的四边形框架无法捏着一个角举起来展示,这说明很多作品的结构并不稳定。另一方面,尽管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指导,但几乎每个学习小组都能够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四边形框架,并且制作的方法不止一种,包括在四边形框架上增加斜杠,利用三角形更加稳固的特性来加固四边形。

在完成一个有一定难度任务的过程中,困难本身也会成为一种动力源,在摸索、试探的过程中是有可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的,参与体验的教师能够自己琢磨出制作稳固框架的方法,并且很少有成员主动申请培训专家的帮助,但却并不排斥借鉴相邻学习小组的做法。推己及人,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会喜欢自主地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呢?同样,来自同伴的积极影响相对于教师的说教,也许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在制作四边形框架的过程中,参与体验的教师大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克服四边形不稳定的困难,经过反复试验,真正作为“原创者”找到稳固框架办法的教师只占少数,其他教师在制作的过程中,多少受到过小组成员或者邻组同伴制作方法的启示。同理可证,学生受到年龄、学识的限制,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时候,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否给学生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呢?是否允许学生不断地试误呢?是否默许甚至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呢?是否允许学生可以突破组与组之间的距离,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允许学生离开座位去“取经”呢?

开放的科学深度教学既要相信学生有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的能力,又要协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与挑战难度之间选取平衡点。

四、深度教学,用无形的“教”衬托有形的“学”

不论是制作简单的三角形框架,还是制作稍有难度的四边形框架,或者是之后还要制作的长方体框架,学生或是参与体验的教师都能够对照目标自主完成,只是完成目标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教师“教”的意义。“做一个像这样的三角形框架”“这是第一小组制作的四边形框架”“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大概需要多少根小棒呢”……通过对实例的观察与制作体验,关于“框架”的概念就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了。同时,在课堂上,通过交流“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可以提炼出丰富的制作经验与技巧,这也是教师在借课堂资源“教”学生。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不主动教方法,但一定要总结方法,即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学”,重视深度教学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猜你喜欢

四边形框架三角形
框架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三角形,不扭腰
四边形逆袭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趣谈四边形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