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古诗教学的“语用”落实

2021-10-13唐萍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钟声诗句古诗

唐萍

古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突出的特征是语言精练、含蓄,具有跳跃性、韵律感。这些对于以学习白话文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感知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小学阶段对古诗在语言方面的学习要求以积累为主,对于古诗中语言形式方面的目标要求上比较模糊,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就需要认真细读文本,关注古诗的语言形式,捕捉诗句中的“语用”训练点,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在实践活动中将古诗的“语用”学习落到实处。

一、领悟语言精妙

诗人在古诗中锤炼字词往往是不留痕迹的,这些字词看上去不过是一些平常的字词,实际上它们在诗句中具有不可更改的唯一性;古诗中这样的字词,我们初读时是难以发现不平常之处的,需要仔细咀嚼才能品出语言运用上的精妙所在。

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暖”,我们初读感觉它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字词,很容易一读而过。如果聚焦这个词,把它与整首诗联系起来看,我们就会觉得诗人在这一看似平常的字词上,倾注了锤炼的功夫,用一个“暖”字写尽了无限春光。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里,百花齐放带来视觉盛宴,百鸟争鸣带来听觉盛宴,“暖”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但它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如何体现呢?诗人选择春江为对象,以游弋在江水中鸭的感知来表达,使“暖”由虚变实,让人读后觉得自然清新,此其一。其二,在其他诗句中,“桃花开”“蒌蒿满地”“芦芽生”都能够实实在在地体现阳光带来“暖”的力量,即使在“河豚欲上”这种虚拟的表达中,“暖”意同样溢于言表。

二、感知言外之意

教师在古诗教学的文本解读中,需要认真关注古诗中出现的意象,善于从意象中探寻、挖掘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思,感知言外之意,并借助一些合适的方式方法来把握相关意象所代表的文化意味。

如教學《枫桥夜泊》时,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就是一个具有典型意味的意象。“钟声”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在先秦时期的“钟鼓之乐”所体现的是贵族的威仪和高贵,无论是礼钟还是乐钟,都承载着教化的功用,具有政治的象征意义,还是人神沟通的语言。随着佛教的兴起,钟声有了新的意味,即给人时间上的警告,促人反省。尤其在唐代,许多诗人将钟声与禅意相连接,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更具有独特的意象。深秋时节夜半时分,本是寒意渐浓的无声时刻,远处寒山寺的“钟声”却清晰地传来了,在这种无声与有声的对比中,“钟声”显然不仅仅是一种破空而来的响声,使眼前的一切景物都带上了愁思,所警醒的不只是诗人眼前的梦幻,更是诗人曾经苦苦追求的梦想。学生只有把握了诗句中“钟声”的真正意象,才能读懂全诗所笼罩的深层“寒”意,“钟声”在夜半到客船恰恰是因为船上人需要警醒。

三、体会表达秘妙

古诗语言表达上的凝练性、跳跃性决定了古诗的词句之间必然存在很多空白,使古诗的语言表达形式中隐藏着无数秘妙。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要关注整首诗的布局和表达手法方面的特点,还要关注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适时借助想象加补白来破译诗人表达上的秘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义。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这首诗不仅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中道出了人们普遍的内心活动,而且在后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采用了反客为主的表达方式,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顺着诗句进行想象:重阳节到了,兄弟们又登上了高处,把茱萸插在身上,忽然不知谁喊了一声——还有王维呢!此时,大家才发现与往年比少了一位兄弟,于是大家自然而然地都会想起王维来。在这样的表达中,诗人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们,却说是兄弟们在家乡与往年一样过重阳节时想念自己,就显得曲折有致,超出了常情,所表达的是更深重的思乡之情。

总之,古诗虽然从篇幅上看很短小,学生通常采用的学习方法是熟读成诵,同样需要教师抓住关键的“语用”点,引导学生咀嚼、揣摩诗人锤炼字词的精妙,感知经典意象中的言外之意,体会诗句中语言表达上的秘妙。

猜你喜欢

钟声诗句古诗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盛世钟声
新年的钟声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聆听钟声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