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麦式幸福经验的借鉴与反思

2021-10-12丰大双于淼王晓晖

关键词:幸福丹麦

丰大双 于淼 王晓晖

摘 要: Hygge是丹麦人理解幸福的文化密码,赋予了丹麦人注重自然、简约和仪式感的生活态度;Lykke帮助丹麦人定义幸福,成为丹麦人评价、积累和传播幸福经验的实践总结,二者共同构成了丹麦人独特的幸福文化。立足国情探讨丹麦社会形成的全民心态、生活习惯和幸福文化,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提炼与传播、构建中国特色的幸福文化为突破口,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乐观心态,这些对于全面提升人们科学认知、体验、创造和评价幸福的能力,为积极探索中国人的幸福之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丹麦;幸福;Hygge;Lykk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3-0089-06

20世纪70年代“伊斯特林悖论” (Easterlin Paradox)的提出,明确对以GDP为发展目标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模式提出了质疑,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教授指出,经济的发展对国民幸福感的提升确实有着重要影响,但幸福感的提升并不仅仅依赖于此。这一情况,恰好在丹麦这个北欧小国身上得到了印证。国内有关丹麦式幸福(Danish Lykke)的研究发现,丹麦人之所以表现出较高的幸福水平,一方面与其廉洁的政府、良好的经济、完善的生育福利和教育医疗政策,以及优越的民居环境等外在条件息息相关;而另一方面,丹麦人秉持的相互信任、质朴纯粹的生活习惯、谦逊的性格等也是他们能够拥有较强烈幸福感的主要原因。或者说,在不考虑经济、政策等外在因素对国民幸福感直接影响的前提下,丹麦式幸福更容易被解读成一种建立在较高安全感和信任度基础之上的幸福模式,它包含着丹麦人简约自然的幸福认知、回归日常的幸福体验和立体多维的幸福评价等重要内容。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理念更深深地影響到了丹麦人日常生活方式上的选择,对他们生活态度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丹麦式幸福也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幸福审美和幸福实践,是丹麦人致福经验的朴素总结,它传播着丹麦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重塑了幸福的定义,让丹麦人在实践中创造并守住了幸福,也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良好生活范本,让那些渴望幸福的人们向最幸福的人学习幸福经验成为可能。

一、“Hygge”与“Lykke”:丹麦人的幸福文化

丹麦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4.31万平方公里的北欧小国,人口不足600万,其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在众多发达国家中并不那么突出,然而在联合国连续数年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却一直高居榜单前列,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这与它特有的幸福文化息息相关。

(一)Hygge:丹麦人理解日常幸福的三重视角

“Hygge”作为丹麦人的幸福密码,它不仅帮助丹麦人获得了以积极态度认知幸福的能力,更进一步帮助他们在对生活意义和价值追寻的基础上延续、扩展着个体的幸福体验。“Hygge”一词最早出自挪威语,因为挪威和丹麦两国曾经在长达417年的时间里本就是一个国家。在挪威语中“Hygge”意为“福祉”,这种含义源于古老的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的“hygga”和“hugr”,分别作“安慰”和“心情”解。在今天的丹麦人日常词汇里,“Hygge”一词出现频次极高,它也被赋予了多种丰富的含义,不仅深植其民族文化基因中,更在现代丹麦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Hygge是温暖、安全、舒适以及被保护的感受,它是存在的要素,也是亲密相处的感觉”[1]。在丹麦,一个典型“Hygge”情景是和家人、亲密朋友在温暖的地方共度时光,这一情景也直现了丹麦人对日常幸福的多重理解。

1. Hygge:日常幸福离不开的现实感

丹麦人可以将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全面地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Hygge”不光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个物品,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关键时候还能指导人们学会如何规划和保存幸福。“Hygge”要求人们全身心地关注此刻快乐,追求生活中的舒适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为此,丹麦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更加乐于关注个体感受,更愿意与人和平相处,他们善于发掘和维护彼此间的信任,尝试在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中享受生活;尤其乐意花时间去体味和创造生活中的“小确幸”,在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达到最幸福的“Hygge”时刻。“Hygge”作为丹麦人特有的幸福密码,核心是要让人学会用心去感受幸福,强调幸福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幸福就是一个过程,只要每天快乐一点点,便是在一点点抵达幸福,因为幸福本就应该追求生活的现实感。在“Hygge”的指引下,内向、安静的丹麦人更愿意待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密的社交圈里分享兴趣爱好,在与三两好友闲聚分享美食和亲近自然中度过温馨自在的周末。现实简单的生活里幸福变得更加触手可及,轻松地被丹麦人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触摸到。

2. Hygge:日常幸福离不开的快乐感

“Hygge”在丹麦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一个名词,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是一种回归自然生活方式时的快乐感受,也是一种对简单生活、惬意经历的总结性表达;是个体快乐的体验,也是个体与外界交流、分享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简单来说, “Hygge”内涵中的一些关键成分就是日常幸福的来源和动力,它引导人们更加关注日常现实生活,当然这不是指盲目的追求生活水平上的提升,而是水平和质量的均衡,这种均衡足以指导人们在充分满足吃穿住行的惬意生活和当下快乐中,努力寻求生活方式上的积极改变,这种改变指引丹麦人更加珍视那些生活中简单且易于满足的快乐。丹麦人将他们对幸福的这一理解全面地融入生活当中,相信既然所谓的快乐感从来都不只是和水平相关,或者说幸福即是在填满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向往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上的平衡,那么生活中的幸福就应当始于无缺而不是多得,只有坚定为追求无缺的生活才能让人们不用为了获得快乐而背负上沉重的生活压力,当享受更有品质的生活只与当下的快乐感受相关时,也便能让人们从心底生发出“一种舒适感、温暖、归属感更深层次更复杂的体验”[2]35。

3. Hygge:日常幸福离不开的意义感

幸福源于个体的反思,代表着个体生活的全部意义和终极目标。“Hygge”的目标是让每个人更积极地关注自我的内心,引导人们在品味生活中寻找到生活的快适感和满意度,进而获得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毕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共同特征,哪怕幸福是主观的,它也必定是来自于每一天的真实生活,这种生活一方面基于人们如何做出主观的判断,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们如何去做出对现在和未来、个人与他人更有积极意义的事。“Hygge”中一些关键成分努力引导丹麦人在怀旧与展望中静观生活,这种认识让他们更加喜欢小规模的“物以类聚”,更多的人崇尚安静和独处,内心的宁静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慢下来反思生活,为了真正过好每一天,他们变得更加眷恋时光、善待他人,也更加懂得感恩生活。更加能理解到,其实幸福难以从字面上定义,或者它本就无须定义,个体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如何才能过得更加幸福,这是幸福的意义,也是个体价值的归宿。“Hygge”指引丹麦人追求生活的意义感和个体存在的价值感,他们的眼光也便不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有限的幸福,转而思考一切可能的生活和随之带来的意义感,努力寻找个体生活与一切关乎过去和未来、自我与他人的意义联结。他们也变得更愿意相信,所谓生活不是主观上的理所当然,真正的生活应当是有层次的、有境界的,而真正的幸福就应该建立在良知和善的基础上,它意味着不应贪恋金钱,不应挟势弄权,更不能只为利己而损人;或者说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为了现在,还要为筹划未来;真正的幸福也不能只为个人,还应关涉友人、爱人和家人;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体验,更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有了这种提升才能让个体的生存、发展变得更加可能、有意义。

(二)“Lykke”:丹麦人评估日常幸福的三个维度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同心愿,它不是任何人的特权。“Lykke”一词在丹麦语中意为“幸福”或者“快乐”。一方面, “Lykke”是丹麦人的幸福定义;另一方面, “Lykke”的这一定义也强调,只有在对幸福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人们才可以全面地认识并接近幸福。

1. Lykke:评价幸福离不开的认知维度

幸福是所有民族语言中都有的词汇,丹麦人的“幸福”(Lykke)不仅是在定义幸福,也强调了丹麦人评价幸福的独特视角。相比于对幸福的简单关联,比如将幸福与财富的多寡、权力的大小等一一对应,丹麦人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的方法。他们普遍笃信“詹代法则”(Janteloven),宣称“你跟我们都一样”,认为如果非要把自己归类为“社会地位高的人,把自己归为比其他人更高级的等级,或佯装更高级的做法,将受到批判和唾弃”[3]88。“詹代法则”很有效地抑制住了炫耀性消费,使得整个丹麦社会都把谦逊和低调当成了美德,人们得以轻松地将幸福从财富、地位中剥离开来,并相信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其实不需要花很多钱。当一切无意义的消费被阻止,人们也更加愿意并善于将物品和一切消费同个体经验联系起来。大多数丹麦人也认为个人消费的真正目的是使消费品本身可以带来某种记忆和感受,而绝非单一的物件本身。他们相信,相比于财富、权力和地位等外在因素,个人健康、社会自由、彼此信任以及与人为善等内容更应该成为个人获得幸福的可靠基础。也正是基于此,丹麦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追求生活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仪式感,强调幸福不是来自外在条件的某一方面,人们应当从一种整体意义上的视角去认识幸福的全部含义。

2. Lykke:评价幸福离不开的情感维度

幸福与个人的主观感受息息相关,或者说它就是个人积极情绪的体验过程,只有一个情绪高涨的人才会对整体人生有着更高的满意度和期待。因此,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否一直充满积极的情绪,对于其能否把握并持续创造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丹麦,人们喜食甜食和肉制品,这种高热量的饮食习惯非但没有让他们变得不节制,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多追求简单生活的理由。他们乐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生活上。但生活中他们并不追求奢侈,反而是衣着朴素、向往自然。在这个自行车王国,人们除了用骑行来消耗卡路里外,也乐意开展各种保持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大家根据兴趣爱好组成各种各样的社团,有了良好的人際互动、充分的信任,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越来越多的丹麦人开始意识到,日常生活节奏的自然可控、自由闲暇时间的充裕、工作和生活投入的平衡……这些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可以让他们始终保持心态平和,也可以更加乐观,而乐观恰恰是积极情绪最核心的内容,因为只有一个人足够乐观,其情绪才能轻易被掌控,而只有一个情绪能够被掌控的人,才更易于感受到幸福。生活惬意,专注于追求日常生活的舒适感、快乐感和真实感的丹麦人,他们变得更加乐观积极,也更善于把握和创造幸福。也可以说,乐观的人可以更加幸福,幸福的人才会更加积极和乐观,这或许就是积极情绪对个人生活的馈赠。

3. Lykke:评价幸福离不开的目的和使命维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生活必须是有意义的。因为生活不是无序的,个人生活就应该在一定的计划和目标之下,这是保证个人获得对生活整体满意感的基础。换言之,意义是对生活的整体性的评估,有意义的生活才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获得目的和使命;并且,只有当人们清楚一切努力的最终目标,才能够说他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在丹麦,一些人理解的生活目的就是过好的生活,这也充分反映在了他们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基本需要满足的态度上。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好的生活不能只是无意义的保存和复制,更应包含良好的精神需求。只是这种需求是难以在孤独中获得的,因为它们是更高级的快乐,只能来自人与人互动时的快感,在人与人的相互合作和善意的相处当中被发现。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也在表明, “一个社会只有在成员之间表现出高度无私精神的情况下,才能被称为幸福”[3]238。为此,丹麦人注重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相信“除了最贫穷的国家,人际关系的质量相比财富而言对幸福的影响更大”[2]277。不过,由于他们对私人空间的评价很高,即所谓的人际关系也多指亲密的私人关系,他们的利他对象也往往只针对家人、朋友和所爱之人。正因如此,今天有一些人率先在丹麦发起了一项超级Flink(友善、友好、有教养)运动,意在引领今天的丹麦人在更大的范围上主动助人、待人友善。

二、从Hygge到Lykke:简话丹麦人的幸福经验

“Hygge”是丹麦人对何谓幸福的认知,它引领丹麦人于日常生活中发现、体验并创造幸福;“Lykke”定义幸福,也是丹麦人对何以幸福的反思,它帮助丹麦人总结并传播致福经验。“Hygge”与“Lykke”构成了丹麦人幸福文化的两端,不仅是丹麦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集体意识,也成为他们总结致福经验的价值遵循。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丹麦人也用实践不断验证着他们的幸福法则,在总结幸福经验的过程中,更用它们反哺和扩容着丹麦人幸福文化的内涵。

(一)幸福是感受与评价的统一

“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或多或少,都受到我们的个性的不断左右”[4],人类就是这样一种重视感受的动物。丹麦人在如何全面认知幸福这一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认为体验幸福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心理活动,相信幸福与个体感受能力紧密相关,或者说幸福肇始于人心,一个人良好的心态是其感受幸福的关键。丹麦人之所以表现得有更加强烈的幸福感,这是与他们“童话文化”下所形成的积极心态息息相关的。这个北欧小国富庶,拥有良好的教育水平及较完备的社会福利政策,人们在童话的氛围和高水平的生活里找到了乐趣,能够始终保持快乐愉悦的心情,无论是面对外界的诱惑,还是现实中的困难,他们总能习惯性地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回应。“丹麦式幸福”最大限度地让个人远离浮躁的、形式化的愉悦感,引导人们只关心那些能够带来持久的、发自于内心强烈冲动的日常事件。丹麦人也更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听从个体内心的声音,他们少有“大”的心态,也没有“抢第一”的虚荣心,生活中不讲究攀比,熟知“享乐主义踏板” (Hedonistic pedals)的不良后果,对积聚财富也没有太大的野心。因为深信真正的幸福源于生活本身,源于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积极心态,多数丹麦人对幸福的评价也因此变得更加积极和多元,积极乐观的丹麦人也便轻松获得了幸福。

(二)幸福是质与量的统一

缺少基本物质资料的满足,人类将难以真正体验到幸福,这是幸福的自然属性。丹麦人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上的认真态度反映的就是这一问题。但丹麦人也深谙幸福决不简单是生活水平的提升,它更关涉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新世纪的人类已经变得越来越富足,但经济的发展似乎还是没能让所有人都快乐起来,相反一味追逐物质水平的提升反而助长了人类的贪婪本性。为此,丹麦人转而强调提高生活质量才是幸福的关键,他们的生活哲学也的确更强调生活而非生存,在“小饮小食”中形成了崇简的生活文化,追求一切只为基本需要的适度,并认为过多的占有只会体验到肤浅的愉悦感。他们热衷于创造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环境,相信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并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他们认为“只有幸福不再依托财富时,我们才算找到了真正的幸福”[3]98。也因此,那种与自然、简约等一切能够提升个体生活质量的做法都被大力推崇。此外,他们还确信健康、自由、信任、与人为善等都是提升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强调只有那些能够在工作中追求劳逸结合、更愿意把较多的闲暇时间放在教育、医疗、人际交往、艺术修养提升等方面的人,才能追寻到生活的真正乐趣,体验到超越了物质后更加纯粹、有质量的幸福。

(三)幸福是描述与练习的统一

丹麦人擅长描述和记录幸福,家具、饮食、穿着、娱乐休闲活动等都记录着丹麦人对简单生活的极致追求。然而丹麦式幸福绝不只是描述,因为描述幸福的目的只是能够记住幸福最初的样子,对丹麦人来说,如何为自己和他人获得更多的幸福经验更为重要。事实上,简单易学的丹麦幸福学确实能够让幸福变得触手可及。丹麦人相信一切与幸福相关的因素都来源于生活,幸福的生活需要被发现,而发现幸福的过程就是人在其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开发过程,这也被认为是个体能够持续获得幸福的内在动力。这些“两个轮子上的维京人”习惯在周末和假期去往野外或林间散步,他们无比珍视同家人和朋友的共度时光,乐于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中的充分闲暇;热衷于在工作和生活的劳逸结合中养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控生活的节奏,进而达到个体内在与外在的平衡、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平衡,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平衡。幸福的丹麦人也相信,致福经验可以分享、也可以被学习和模仿,他们更相信真正的幸福不应该被生活安排,所以不应该只停留在描述上,幸福本身就在于创造,这种创造可以是欢愉氛围的营造,可以是良好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的建设,也可以是日常与习惯的养成训练。因为“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点”[5]。人们可以也应该通过向自己学习、向更幸福的人学习,在练习、模仿中发现并创造幸福。

三、丹麦式幸福经验的当代启示

幸福不可以复制,但是幸福的经验可以被借鉴。丹麦式幸福经验注重引導人在多维度、多层次上认知、体验、创造和评价幸福,这是它的积极方面;但其过于强调单一个体或小群体的有限幸福,特别是将个人的关系定义为小规模、兴趣化取向的做法,过于强调个体和单一群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有着明显缺憾的,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加以剔除和超越的。

(一)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提炼与传播

罗尔斯说: “幸福不是我们祈求许多目的中的一个,而是整个计划的实现本身”[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是围绕社会经济、政治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安全等全面发展的幸福观,其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次次的阶段性成果,这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享受,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长久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享受,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具有的阶段性一样,确立并传播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吻合、相适应的幸福观,有助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心理建设,更对人们科学认知、体验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追求幸福的实践过程呼唤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出现,这种幸福观一定不是凭空而来,它必定来源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实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缺失和精神信仰的贫乏是很多人感觉不到幸福的原因,要寻找幸福就必须重建我们的传统文化”[7]。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倾向、人格品质和思维模式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幸福思想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所信奉的幸福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它进一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全面幸福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党和政府一贯将全体人民的福祉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落脚点的坚定决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要立足当下更要展望未来,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不断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政经验,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础上进行阶段性的理论升华。

(二)以丰富社会文化环境建设为载体构建中国特色的幸福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8]。幸福文化不仅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也必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加强中国特色幸福文化的建设对于引导广大人民全面认知和体验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的基本责任就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幸福”[9]。当前,社会上广泛存在着重经济发展、重物质享受的倾向,对于何谓幸福、何以幸福,总有一些人习惯性地一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外在物质需求的关注上,忽视了个体内在精神的需要和建设,受此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也因此变得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导致虽然经济发展了,精神文化建设却没能同步跟上。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民的幸福不是简单的外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真正的幸福是个体内在需要与外在需求的平衡。加强幸福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人们全面认知幸福的构成要素,更有助于营造一个信任、宽容、寻求社会地位平等的良好氛围,是指导中国人持续在实践中科学的体认和创造幸福的重要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的幸福文化要以文化环境建设为载体,可充分依托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开展相关的文化建设和教育活动。这包括,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的有关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宣传和教育队伍,也可以通过开展专业化的幸福思想培训、讲座等,在社区、农村等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活动成为一种常态;社区和农村还应注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乡规民约、民风民俗等融入集体文化建设当中,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居民在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滋养和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

(三)教育引导青年学会在关系中认知、体验、创造和评价幸福

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我们一直是一个大家庭,不论是传统的“光宗耀祖”,还是当今的“父慈子孝”,无不拷问着中国人内心的基本价值判断,我们的个人价值就从未离开过家人、社会,每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这是民族文化,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理解人生的一般角度,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如同内尔·诺丁斯所说的那样: “我们自身周围的事物都是我们自我的一部分”[10]。中国人理解的幸福与此类似,它从未离开过家人、家庭、社区等集体概念,这与其他民族极端重视个人幸福、崇尚小团体的传统有着明显区别。在这里, “每个人身上都倾注了社会内容,都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以社会关系为纽带,人的幸福是交流与交感的体验,它投射与折射在人与人之间,在社會关系中得到繁衍”[11]。或者说,中国人理解的幸福是分享的、共享的,我们也早已习惯在各种关系中理解幸福,一旦离开了家人、朋友,任何幸福也将不再是我们想要的。毕竟,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的幸福自然也一定不能脱离社会,这是个人的生存意义和全部价值所在。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得出的论断所提到的: “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存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绝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12]。事实也是,中国人的幸福不仅仅属于个人,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3]。中国人的幸福存在于各种关系当中,这恰是中国人对幸福更为彻底的理解,或是说,幸福的生活也不是单纯为了个人自私的幸福,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幸福。当今时代,物欲横流,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思潮和社会文化都披着崇尚个性的虚假外衣,这显然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更不应成为中国式幸福观教育应该有的样子。我们的教育绝不能继续一味单纯地崇尚个体特殊性或个人价值,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育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拥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培养更具信任感、责任感、集体感的公民,帮助其树立起集体主义、人类主义的幸福观,在关系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全面认知幸福,要不断鼓励青年人回归生活实际,努力培养其体验、创造和评价幸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路易莎·汤姆森·布莉丝. Hygge-丹麦幸福学:每天都要的北欧式舒心生活风格练习[M]. 台北: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5.

[2]  迈克·维金.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M]. 林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  迈克·维金. 刻意放手:向幸福的人学习幸福[M]. 李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4]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修心课[M]. 木云,林求是,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22.

[5]  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M]. 汪冰,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

[6]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37.

[7]  钱文忠.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幸福感[N]. 河南日报,2010-10-23(3).

[8]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150.

[9]  罗建文,周建华. 民生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02.

[10]  Noddings N. Happiness and educa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97.

[11]  陳根法,吴仁杰. 幸福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10.

[12]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

[13]  习近平.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The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of Danish Happiness Experience

——From Hygge to Lykke

FENG Dashuang1, YU Miao2, WANG Xiaohui1

(1. Marxist Institut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2.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3. Honors  College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China)

Abstract: Hygge is the Danish cultural code for happiness, endowing the Danes with an attitude towards life that emphasizes nature, simplicity and sense of ritual. Lykke helps the Danes define happiness, and summarizes Danish experiences in evaluating, accumulating and delivering happiness. Both terms constitute the unique happiness culture of the Dan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ational mentality, living habits and happiness culture formed in Denmark and aims to help Chinese people develop healthy living habits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in constructing happiness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ll of these can enhance people′s ability to understand, appreciate, create and evaluate happiness.

Key words: Denmark; happiness; Hygge; Lykke

猜你喜欢

幸福丹麦
真相
露潼的“幸福”
幸福、德行与至善——康德至善学说探析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丹麦圣诞季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