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装仓储粮技术优化试验

2021-10-12汪子俊管建芳李首文金雁军蒋俊浩

现代食品 2021年18期
关键词:粮温死角粮堆

◎ 汪子俊,管建芳, 李首文,金雁军,蒋俊浩

(1.杭州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良渚分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2.杭州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1 材料与方法

1.1 仓房基本信息

实验仓库为杭州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良渚中心库PS2号高大平房仓,对比仓库为PS5号高大平房仓。实验仓与对照仓的基本信息如表1。

表1 仓房基本信息表

1.2 试验材料

长6.5 m、直径100 ㎜的环流管数根;长7 m的4层传感器的测温电缆数根;预埋粮堆的浓度传感器20个;GB型虫筛一套;粮温检测仪一台;德尔格氧气浓度检测装置一套;集风罩一个。

1.3 试验方法

进仓前在PS2号仓南墙每隔1.2 m放置一根6.5 m环流竖管,共31根,如图1所示;进仓结束套膜密闭前,在粮堆不同高度埋入气体浓度检测装置,共计20个点,用来找出环流死角,如图2所示;进仓结束平整粮面后,在环流竖管附近30 cm处布入测温线6根,用来检测管道附近的粮温变化。

图1 PS2仓库南墙环流竖管立体图

图2 粮堆氧气浓度传感器分布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氧气浓度变化

从上图3氧气浓度变化情况来看,10号点浓度持高不降,5号、8号、16号点浓度也发生变化,正好10号、16号点是两条风道之间的检测点,10号点又是在粮堆高度3.5 m处的检测点。南墙放置环流管后,浓度保持在2%。

图3 氧气浓度变化图

2.2 仓温变化

从图4可以看出,两个试验仓的仓温基本保持一致。

图4 仓温变化图

2.3 粮温变化

图5 ~图8为两个实验仓PS2、PS5南墙环流竖管附近的各层粮温平均值,从4张图可以看出放置环流竖管的PS2号仓各层粮温均低于未放置环流竖管的PS5号仓,且PS2号仓各层粮温升温速率也小于PS5号仓。从图8可以看出,两个仓底层粮温相差最大的一天为2 ℃。

图5 表层粮温变化图

图6 中上层粮温变化图

图8 底层粮温变化图

图7 中下层粮温变化图

2.4 杀虫效果

充气前仓内害虫种类及害虫密度[1]如表2所示。

表2 充气前仓内害虫情况表

散气后在两个仓的四角各设一点,墙的长边设2点,短边设1点,温度异常变化点、发生过害虫的部位及浓度异常点各设一点,每点距墙0.1~0.5 m,在粮堆的中部区域设3~10点。粮堆纵向分4层(如图9)。用电动扦样器在每一层定点分层扦样,每点样品为1 kg,利用孔径Φ2.5 mm的虫筛筛虫,筛检结果并无活虫,但10号氧气浓度检测点的位置筛出的死虫远比其他扦样点多,两个仓房的结果基本相同。

图9 虫害检测点分布图

2.5 通风均匀性

粮面表观风速分布的均匀性通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表示通风系统气流分布的均匀性,测定粮面表观风速的目的主要是检查粮堆通风是否均匀,是否存在通风死角[2]。由于检测方便,所以成为判定通风系统性能好坏的一个指标[3-4]。

测定原理:由于粮面表观风速极小,直接使用现有的微风仪无法测出,在实际测定中需要根据在密闭管道中各截面处分量相等的原理,在粮面上放置喇叭形风罩(图10),将风罩内风速放大。然后用微风仪测出放大后的风速,再依据喇叭型风罩上下口截面的放大比例,推算出粮的实际表观风速值[5]。求得实际的粮面表观风速,表3为检测结果。

图10 集风罩图

表3 粮面表观风速值表(单位:m·s-1)

3 讨论

(1)从氧气浓度分布看出,死角的确存在,一般存在于两条风道中间以及整个粮堆的中间,因此在以后进仓过程中就需要预先埋管,消除死角。

(2)从粮食温度曲线图看出,南墙放置环流管的4层粮温均低于不放环流管,效果不太明显,说明放置环流管有一定作用,但可能管子细,效果不大。

(3)虫害检测结果显示均无活虫,10号点死虫较多,说明这一块区域是死角,害虫都往这里聚集,但是由于密闭时间长,都缺氧死亡。

(4)表观风速测定结果显示,10号点还是较其他点低,其他点基本均匀一致。

4 结论

通过对两个仓库的温度、浓度及杀虫效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散装仓通风、气调死角存在,且在两条风道之间,粮堆的中心位置。同时,通过比较两个仓库的粮食温度变化得出结论,环流竖管可以延缓粮食温度升高,改善气调效果。建议在进仓时在两条风道之间放置环流竖管,消除死角,改善气调效果。

猜你喜欢

粮温死角粮堆
不同装粮高度和跨度的高大平房仓粮温分布规律研究*
浅圆仓不同通风方式降温效果和耗能对比*
浅圆仓东西面靠墙粮温变化研究*
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储料竖向压力对粮仓中小麦粮堆湿热传递的影响
这些控烟“死角”谁来管?
高温高湿区大直径浅圆仓不同风机组负压通风试验
温湿度对稻谷粮堆结露的影响及实仓结露预警
急救服务不该是医改“死角”
地下库粮堆充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