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1-10-09张矢宇杨宇昊汪敏裴建华

水运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

张矢宇 杨宇昊 汪敏 裴建华

【摘 要】 为推进绿色技术在长江船舶上的应用,通过改良德尔菲法和共识会议法,构建全面系统的绿色船舶指标体系和分阶段动态评价指标,为制订长江绿色船舶评价准则和技术标准提供依据,为开展经济可行的长江绿色船舶研发和工程示范明确技术路线。

【关键词】 绿色船舶;指标体系;分阶段动态指标;改良德尔菲法;共识会议法

0 引 言

水路运输的绿色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相关政策和标准相继出台,推动船舶绿色化发展。我国内河船舶运营面临着船载绿色设施配备滞后、绿色化发展基础薄弱、绿色技术发展方向不明等问题,绿色技术推广与船舶营运效益、绿色技术实施与船员技能提升、船舶绿色技术推广与内河航运现状等的矛盾较为突出。推进绿色技术在长江船舶的应用,完善相关规范标准体系等已成为推动我国内河航运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笔者在充分考虑长江绿色船舶指标数量大、多属性、动态变化等特点的基础上,开展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自绿色船舶概念提出以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绿色船舶进行研究,但尚未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且评价对象大多基于绿色船舶本身,并没有考虑绿色船舶在长江等内河航行中的特性。笔者旨在分析长江绿色运输船舶指标体系,构建分阶段动态评价指标,为促进造船业、相关制造业和航运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航运企业对新建船舶和现有船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依据

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本质属性(或存量属性)和增量属性两个方面,其中,本质属性是一般性船舶应满足的基本属性,增量属性则是由于绿色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本质属性的下层指标采纳以往传统的船舶评价指标,增量属性的下层指标需要结合绿色船舶相关管理条例、规定、规范等,两者结合可呈现系统和完整的长江绿色运输船舶指标体系。

构建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4项基本原则:

(1)综合系统性。船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体现综合性和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能从多方面反映长江绿色运输船舶的发展状况。指标体系应能充分反映影响船舶绿色性的各个基本要素,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指标的重要性,应对各方面指标进行综合衡量,以获得最优的综合性能指数,毫无遗漏地体现所应要达到的目标。

(2)客观针对性。构建长江绿色运输船舶指标体系不仅要体现目标的整体,还应客观可信、符合实际,每个指标都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本质,从而较确切地反映出长江绿色运输船舶的真实水平。

(3)简易实用性。构建长江绿色运输船舶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将船舶所包括的复杂的各种指标变为可以计算、比较的数字或数据,以便为决策机构提供定量化的依据。在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指标体系十分繁杂且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因此,合理、正确地选择有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标是构建高效、系统的比选指标体系的关键。同时,所选指标应使实测者进行评估时易于实施和获取数据资料。

(4)发展前瞻性。长江绿色运输船舶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变化出发,与我国水路交通中长期规划的要求相适应,以有关船舶节能环保的规范和标准为依据,以提升长江运输船舶绿色性为目标,客观、合理地反映长江运输船舶的绿色性。

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是《内河绿色船舶规范》(2020)、《绿色生态船舶规范》(2020)、《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内河运输船舶评价指标》(征求意见稿)、《营运船舶CO2排放限值及验证方法》、《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验证指南》(2016)和《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及防止污染管理规则》。

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1)文献检索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以及相关规范法规和标准等,了解绿色船舶的定义和目标,参照现有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雏形。

(2)改良德尔菲法。运用改良德尔菲法,在首轮专家咨询前,通过文献检索法形成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第一轮专家调查表,使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判断,提高专家咨詢效率。

(3)共识会议法。选取参与专家咨询的部分专家和研究组专家组成专家组,召开研讨会,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具体讨论,给出指标调整和修改的共识性建议。

3 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专家咨询过程

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依据,结合文献检索的结果,全面分析并吸收已有的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拟定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由“绿色船舶”“绿色动力系统”“清洁航运”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57个五级指标构成,其中:“绿色船舶”指标可进一步分为减排、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舒适性等3个方面;“绿色动力系统”指标主要由减排和绿色能源利用构成;“清洁航运”指标则主要考虑减排对于运输船舶绿色性的影响。

采取专家问卷调查法,调研对象为船级社或规范所人员、航运管理或海事监管人员、其他相关部门人员、航运企业人员、造船和船用设备制造企业人员、港口企业人员、相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人员等。这些领域的专家对内河运输船舶绿色化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等较熟悉,可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结果的权威性。

调查问卷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鉴别问卷,了解各专家对长江绿色运输船舶发展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所列指标的判别依据;第二部分为指标发展阶段调查,每个指标在每个发展阶段有“强制性”“引导性”“不合适”3个选项;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作为指标体系的补充。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必须满足现有规范、标准要求,默认为强制性指标。

咨询步骤采用专家函询与共识会议相结合的方式,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束后,收集整理专家意见,召开专家现场研讨会,根据共识建议修改和完善指标体系;采取同样的步骤,先后进行第2轮专家咨询和共识会议,形成最终的长江绿色船舶指标体系和分阶段评价指标。

3.2 专家咨询结果

以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以及问卷信度分析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定量评价。

专家积极系数指调查问卷的回收率,用以表示专家对研究的关心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以专家对咨询内容熟悉程度系数来表示,系数越大,说明专家的权威性越高。专家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和不熟悉5个等级,熟悉系数分别定为1、0.8、0.6、0.4和0.2。

信度检验能够保证所收集数据的准确性,是检验数据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内在一致性信度多用克朗巴哈系数值来衡量,通常克朗巴哈系数的值在0~1。如果克朗巴哈系数不超过0.6,一般认为内部一致性信度不足;达到0.7~0.8时表示量表具有相当高的信度,达0.8~0.9时表示量表信度非常好。

第一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为87.5%、专家权威系数为0.84,运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76和0.890,均在0.8~0.9,说明调查结果信度非常好,且总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911,说明调查数据较可靠。根据第一轮咨询和共识会议,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其中一级指标由“绿色船舶”和“清洁航运”两个要素构成,二级指标分为减排、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舒适性、绿色能源利用4个方面,同时增删、合并相关指标,最终由59项五级指标构成。

第二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0。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总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931、0.908和0.950,均大于0.9,因此调查问卷的各指标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第二轮专家咨询对于指标的合理性几乎不存在异议,对于部分指标的发展阶段存在意见分歧,为此开展第二次共识会议,以达到意见统一。

3.3 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其分阶段动态评价指标性质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和共识会议,最终确定长江绿色船舶指标体系由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59项五级指标构成。长江绿色船舶指標体系及其分阶段动态评价指标性质见表1。

4 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的 创新性

与绿色船舶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相比,笔者构建的长江绿色运输船舶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创新性。

(1)针对性。以往的绿色船舶指标体系研究具有普适性,但海船与江船由于航行环境的不同,二者指标体系也有较大差别。笔者针对长江绿色船舶提出的指标体系更加客观可信、符合实际,可以如实地反映长江绿色运输船舶真实的发展水平。

(2)数量。现有指标体系由4个大类、13个绿色指标构成,而笔者提出的绿色船舶指标体系由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59个五级指标构成,在分析和归纳已有指标的基础上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使新构建的指标更系统、更科学、更全面。

(3)动态性。从两个发展阶段分析各指标的属性,旨在使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动态地反映运输船舶绿色性发展状况。

(4)科学性。科学的指标体系更能真实地反映绿色运输船舶发展状况及趋势。已有的指标体系不够全面,且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定量指标,很少考虑无法用数字衡量的指标。笔者构建的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从“绿色船舶”“清洁航运”的各个要素考虑,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更科学、全面地反映绿色运输船舶的发展。

5 结 语

与已有的绿色船舶指标体系相比,笔者构建的长江绿色船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长江内河的绿色船舶,在科学性方面有较大突破,在动态性方面有更多创新,更能反映长江绿色运输船舶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倡导发展和应用绿色与生态技术的政策背景下,为长江船舶绿色化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提供参考,在推动长江绿色化船舶技术革新、产业化发展方面起带头作用。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特大城市贫困家庭困境维度解构与救助策略建构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子公司分类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