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1-10-08郑皓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武术

郑皓升

摘  要:中国传统武术思想扎根于中国传统民族体育的同时融合养生理念,自成体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结晶。中国传统武术体育思想的内涵包括身心一体、动静结合以及中庸思想。中国传统武术的这些内涵特点对当代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及大众体育都具有重要价值。对当代竞技体育而言,中和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中庸思想,以防过激思想;对学校体育而言,促进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教育理论的完善,其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成为贯彻课程思政的重要发力点;对大众体育而言,有利于增进国民身心健康,尤其是成为年长一辈的锻炼习惯,培养与发展终身体育思想。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的内涵,对其当代价值进行探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思想;武术;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2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之一,两者思想一脉相承。比如从外观构造上而言,武舞同源包含“巫术”的结构人类学、图腾融合构造的体育文化源形态以及氏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间”与“大宅子”等[1],都是传统民族体育的起源动因,与传统武术之气概相契合[2]。从其成形制度来看,商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促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过程包括商周制度变革、周人的贵族体育兴起甚至周秦之变使平民武术也崛起,譬如娱乐式的射箭运动场所在宫殿的“大池”[3]。

一、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的内涵

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扎根于哲学高度,如其中所渗透的天人合一、儒道之法、五行思想等传统民族体育思想。

(一)阴阳结合

“阴阳”最初记载于《易传》中:“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事物都包括两面性,这两面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同源存在。阴阳为传统武术中的内涵与核心,贯穿于武术的技术层面、武术理论的发展脉络中。从技术层面而言,体现在内家拳、外家拳、南拳、北拳等拳种,少林、武当、峨眉、南拳是其核心流派,甚至太极拳就包括有杨氏、武氏、吴氏、赵宝等。有的拳是阴为主、阳为次,有的则相反,但均是阴阳相济。从动作招式来看,武术的动作招式多样,内摆腿、外摆莲、白蛇吐信、搂膝拗步、上步七星、退步画弧等,均是柔和与爆发力的结合体。从武术理论来看,阴阳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根基,如“虚实结合”“预右先左”“后发制人”等思想均体现出“四两拨千斤”[4],而不是单纯依靠蛮力致胜。

(二)身心合一

身体合一即当代的“具身性”,这与具身认知不谋而合,身体的生理刺激带动心理状态的改变。传统武术强调个人习练,是一种个人锻炼。尽管随后衍生出竞技武术,但更多地还是讲求高度的个人精神,习练的个体化、精力的高度集中化等。以太极拳为例,其习练的过程更多是一种修心,外动内静或外静内动,如以外力带动身体气血活跃,或是以内劲带动外在肢体活动,看似柔和其实内藏巨大力量。所以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即身心合一的重要体现,身体活动所带来的生理刺激进一步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平静感,而心理上的情绪进一步调动身体进行活动,内在的专注力促使气成丹田、沉肩坠肘、尾闾内收等动作完成,心理上的放松与进一步专注才能促使动作更为完善,发力更为准确,从而进一步印证了传统武术的身心合一理念。

(三)技击精神

技击精神是传统武术的内源,从传统武术发源开始,人类的搏击、斗争技能就依赖于此,并经过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体系化、标准化,最终形成了自选套路或固定套路、搏斗与功法所组成的庞大体系,技击精神就包括这三大部分。套路更加强调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前后相称,以便于动作自动化,不仅是为了表演和健身,更是为了其实用性;搏斗可以理解为更具弹性的招式,习练者可以根据实际面临的对手而灵活转换、组合、创新,是技击精神的进一步实用性体现;而功法更多地注重修身养性,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均为传统武术养生功法的重要代表。综上可见,技击精神的内涵丰富,其中包括套路、功法以及搏斗,套路与功法是搏斗的基础,搏斗更具有实践性。

二、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当代价值探析

(一)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对当代竞技体育的价值

竞技体育相比大众体育而言更具有斗争性、目的性,因为竞技体育以获胜为目的,而非单纯地身体习练,所以强调在竞技过程中要保持坚强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均是技击精神中搏斗所体现出来的必备品质。而套路和功法就宛如竞技体育中的基础单个技能练习,为最终的比赛奠定基础。所以运动员,尤其是搏击类、难美类项目运动员,应当考虑从传统武术的技击精神中汲取内核,以提高自身的搏斗能力、防御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同时传统武术思想为当代竞技体育创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比如传统武术中的“预右先左”“预左先右”等思想就是一种逆向思维创新的方法,在不改变内核技战术结构的基础条件下,使动作技能有了新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技战术演练和攻防套路。总而言之,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经典国粹,在竞技体育中的创新与发展价值需要奠定在继承传统武术的精华与本质上,结合体育运动、运动生理构造规律来进行发展。此外,竞技体育的价值不停留于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甚至还包括运动竞技规则的演进上。比如,在竞赛方式上可以从传统武术散打擂台的方式,以打点的形式来给分,但要注意的是不能過于形式化,新的传统武术竞赛规则需要有严格限制,否则将无效,这样就能发挥出传统武术思想中对比赛规则的“指挥棒”作用。一方面可以为运动员的技战术创新发挥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又提供了标准化、模式化的成套竞赛规则参考。

(二)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对当代学校体育的价值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中强调精气神的存在,而当代学校体育中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呼声高涨,尤其是对体育精神、体育品德与国家政策所号召的不同学者对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首先就体育精神而言,当代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而产生了一系列压力,造成了抑郁症、交往不良、性格孤僻、易怒暴躁、性格胆小等问题。学生的心理焦虑问题可以在传统武术中得到“医治”,同时这部分套路动作的练习中需要学生时刻保持屈膝状态。一整套练下来尽管动作是“松、柔、慢、均、缓”的特点,但仍能在几分钟之内让学生心跳加速、大汗淋漓,这无疑是对学生意志力品质的良好习练途径,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什么叫“慢即是快”,从而树立一种沉稳、不焦躁的良好品质。此外,传统武术是一种个人练习,不强调与他人进行比较,而是和自己的一种较量,这就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专注于自身感受和进步发展上,而不是与他人进行较量。因为每个人的起点和资质是存在先天差异的,很多学生经常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对比自己的弱点,导致焦虑产生,但实际上更应当看到的是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可以对别人的良好品质进行学习,而不是嫉妒。所以太极拳等传统武术动作的高度个体化习练状态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与自己竞争、看到自己进步的练习氛围,从而进一步专注于自我的状态,忘忽他人。

(三)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对当代大众体育的价值

在传统社会中,武术主要是为了防卫而存在,但在当代稳定的社会下,已经有保安、警察等保卫人员来承担责任,所以人们对防身自卫能力的重视度逐渐弱化,导致传统武术对大众而言的技击精神价值也受到了忽视。在人们所熟知的霍元甲、陈公哲、张之江等有为青年的积极推动下,传统中国武术已经向着不同的体育转型。这部分群体的口号之一就是“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所以在当时就已经喊出了传统武术与大众体育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使传统武术承担起强健国民、捍卫文化主权的双重重任。尽管当代文化主权已经得到了捍卫,但是还需要考虑的是国民健康仍旧岌岌可危,尤其是当代久坐办公影响下大众缺乏身体活动而导致了一系列亚健康问题。与此同时,当代更加强调“合作精神”的体现,所以更多倾向于集体性锻炼活动,如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等。然而不乏有一部分群体是相对不那么适合于激烈、易受伤的球类运动,比如人们关注的老弱病残孕群体。而武术作为高度个体化的运动,不要求个人有过激的举动,一切均強调身心合一,做到让自己舒适即可,对于这部分群体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针对弱势群体的防卫能力较弱,而武术习练又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应对暴力侵犯的自卫能力,从而起到防身自卫的作用。

三、结语

从传统武术思想内涵中发现,传统武术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思想一脉相承,将中庸思想、身心合一、求同存异、以智取胜等智慧凝聚,同时也包含了自身特有的竞技精神。随着时代的演进,传统武术思想得以进一步发展,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沿用至今。当代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创新以及学校体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均能在传统武术思想中找到启发与共鸣,是新时代下三者长效、持续发展的助力剂,所以人们更应当以后现代多元化思维对传统武术思想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探析,根据新的历史发展语境谋求当代发展路径与发展形态,进而促进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为当代体育、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2(1):35-39.

[2]陈永辉,雷军蓉.新时代传统武术助力我国国家精神形象的构筑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2):133-138.

[3]刘文武.中国武术技击现实与境界的尴尬与救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1):65-72.

[4]杨建营.基于民族复兴目标的学校武术传承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20(11):20-30.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刍议武术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研究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