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影汉唐盛世 镜鉴大千风华

2021-10-08刘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6期
关键词:汉唐济宁艺术价值

刘丽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铜镜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汉朝与唐朝同为中国歷史上大一统的强盛王朝,也恰巧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文章通过对济宁市博物馆馆藏代表性汉、唐铜镜加以分析与研究,以求能够展现铜镜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通过历史上有关铜镜的经典故事,进一步领略铜镜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青铜镜;济宁;汉唐;艺术价值;文化内涵

铜镜又称“鉴”或“照子”①,是人们鉴容照面的日常工具,更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古代生活器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在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中,就发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铜镜。在史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镜”的独立名称。②此后铜镜兴于战国、盛行于汉唐,自唐以后,铜镜渐趋没落,但仍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我国铜镜研究专家孔祥星在《中国古代铜镜》一书中,将铜镜发展历史按历史朝代分成了六个阶段:“早期出现时期—商周铜镜,发展流行时期—春秋战国铜镜,繁荣鼎盛时期—两汉铜镜,南北差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铜镜,高度发展时期—隋唐铜镜,日趋衰落时期—五代及明清铜镜。”③汉朝与唐朝,同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强盛王朝,也恰巧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

下文主要介绍和讨论的便是山东济宁地区发现的几面具有代表性的汉、唐铜镜。

1 丰满奇异的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铜镜的形制、式样和纹饰呈现出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态势。

汉代铜镜基本上为圆形,以半球形纽为主,也有伏兽形纽。纹饰表现手法主要有平雕、线雕和浮雕等。按纹饰种类分,主要有蟠螭纹类、蟠虺纹类、草叶纹类、星云纹类、神兽类、铭文类、博局纹(规矩纹)镜类、禽兽纹类、连弧纹铭文类等。济宁市博物馆馆藏典型的汉代铜镜有四乳四螭纹铜镜、日光昭明铭文铜镜、质以兮昭明铭连弧纹铜镜3面,这些铜镜不但纹饰繁复,内容丰富,而且铸造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汉四乳四螭纹青铜镜(图1),镜体呈圆形,直径10厘米,重209.64克。半球形纽,圆纽座,纽外两圈弦纹,此外四乳间饰四蟠螭纹,整体图像为浅浮雕,镜面平坦,宽素缘。主纹区有四个乳钉纹,是典型的汉代四分法布局,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突出主纹,地纹消失。主纹为蟠螭纹。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大多呈现出蜿蜒盘旋或匍匐状造型。龙纹身形较细,龙头与龙足较为简化。以龙纹作为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装饰主题,主要流行于战国后期到西汉前期。

汉日光昭明铭文铜镜(图2),镜体呈圆形,直径12.8厘米,重335克。半球形纽,十二并蒂连珠纹纽座。纽座外两周弦纹高圈将纹饰分成内外两环区,均饰铭文。内圈铭文为“日光”铭“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共8字,每字间都有一圆圈涡纹符号相隔。外圈铭文夹在两圈栉齿纹之间,为昭明铭,“内清质以昭明光之象夫而日月,心忽扬而忠穆,而雍塞而不泄”,共25字。

在汉代,铜镜中出现铭文并逐渐流行。铭文往往成圈带状,因此得名圈带铭文镜。“圈带铭文镜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是西汉铭纹镜的一个主要门类。”④又分为单圈铭文镜和重圈铭文镜。此重圈铭文镜以“见日之光”作为句首,这类日光铭文镜的占比很大。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书法,体现了篆书向隶书过渡、隶书开始成熟的时代特点。汉铭文镜因书法优美,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

汉质以兮昭明铭连弧纹铜镜(图3),镜体呈圆形,半球形纽,十二并蒂连珠纹纽座。座外为八内向连弧纹,宽平缘。外圈主纹区有栉齿纹两圈,其间有铭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夫不泄”。这是昭明镜常见的完整铭文,文字较大,字体方圆规整、略扁,笔画圆转,素平缘。

汉代的连弧纹镜主要用弧纹向内连接成一圈或两圈构成,或有铭文,或装饰其他纹样。有铭文的就是“连弧纹铭文镜”。昭明镜则出土最多、流行范围最广,仅次于日光镜的铭文镜类,盛行于西汉中晚期,东汉早期以后消失。此类镜名取其铭文中的“昭明”二字,形制多为半球形纽、圆纽座或连珠纹纽座,座外饰连弧纹与铭文。铭文内容大多是赞扬镜的质量,或以明镜自喻。

2 富丽堂皇的唐代铜镜

经历了战国和汉代的繁荣,铜镜制作在唐代进入全盛时期。除了照面、正衣冠等实用功能外,铜镜在唐代还具有明心、馈赠、嫁娶等多种文化内涵,在唐代各社会阶层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强盛的国力、多样的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推动下,唐代制铜镜工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镜形、纹饰到工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达到中国铜镜史上崭新的高度。

唐菱花形宝相团花兽纽铜镜(图4),出土于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直径19.3厘米,厚0.95厘米,八棱菱花形,两相交错兽形半球形纽,八花瓣形纽座。座外均匀分布的八朵宝相花环绕成圈,构成华美艳丽的图案,宽缘,缘上一周饰如意云头纹。

“宝相”来自佛教,本指佛的庄严形象。宝相花则是吸收了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等花卉图案特点,组合而成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给人以华丽、端庄之感。

在唐代以前铜镜外形一般都是圆形或方形的。到了唐代,镜子在造型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花式镜。边缘呈圆弧形的,叫葵花形镜;边缘圆弧顶呈尖角的,叫菱花形镜;还有四方委角形、四方入角形,也称为亚字形镜。花式镜的出现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是唐代工匠敢于创新、富于创造的精神体现,使铜镜从单一造型走向丰富多变,从呆板僵化走向了生动灵巧。

在题材内容上,唐代铜镜往往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在形制上,“8世纪前趋于沉稳厚重,纹饰饱满华丽,8世纪后逐渐转向轻薄,图案也渐趋简洁舒朗。”①唐代科技迅速发展,文化高度繁荣,文明异域交融,使铜镜制作工艺也更上一层楼,制造出多姿多彩的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金背镜、银背镜、鎏金(银)镜、宝石镶嵌镜等。中国的铜镜工艺在唐代真正达到了全盛时期。

唐瑞兽葡萄纹铜镜(图5),直径11.4厘米,济宁市金乡县出土。鏡体呈圆形,半球形纽,圆纽座,以一周突弦纹把镜背分为两区,内区饰有四只形象生动的瑞兽,外区饰有六只瑞兽,间饰缠枝葡萄纹,镜缘饰一圈连珠纹。

瑞兽葡萄镜又称海兽葡萄镜、鸾兽葡萄镜,堪称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铜镜之一。出现于初唐,流行于盛唐。汉朝时葡萄来自西域,到了唐代葡萄在中原已被广泛种植,用葡萄酿酒也已非常普遍。唐诗中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著名诗句(王翰《凉州词》)。在唐代,葡萄纹成为人们喜爱的流行纹饰。瑞兽纹在隋代就已出现,唐代将瑞兽、葡萄两种纹饰组合,构成时代气息强烈的一种新纹样。“海兽葡萄纹饰的铜镜流传的时间很长,除了盛行于初唐和盛唐时期,五代时期、宋、元、明均有仿制品出现。”②

瑞兽葡萄镜瑞兽和葡萄组合的主题纹饰耐人深思。它是东、西方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也体现了唐代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断守正创新的特点。

3 铜镜的奇趣故事

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也诞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奇趣故事。唐太宗评价名相魏征的时候,就以镜子为比喻,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言。历史上具有奇趣故事的“铜镜”,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带来劝谏灵感的“邹忌镜”。《战国策》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一个因照镜子比美而引起的故事:齐国谋士邹忌长得又高又帅,照着镜子自我感觉良好,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也都夸他比城北徐公更美。但当真正看到徐公后,他才自愧不如,对着镜子再看,更感觉自己与城北徐公相差甚远。邹忌恍然醒悟,妻子、小妾和客人之所以夸他美是因为爱他、怕他、有求于他,这才用谎话蒙蔽他。他将这个道理告诉齐王,劝谏齐王不要被谎话所蒙蔽。

二是明心照胆的“秦始皇镜”。据《西京杂记》记载,秦始皇曾有一面方镜,正反两面都能照人,并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有疾病的人用它一照便能发现病灶,有异心的人一照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就经常使用它来照身边的人,凡是怀有异心的就将他们杀掉,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秦镜高悬,用来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也比喻人料事清楚、见解深刻。

三是破镜重圆的“公主镜”。据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南朝陈国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结为夫妻,感情甚好。徐德言担心国破后妻子被人抢去,便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一半给自己,一半给妻子,约定将来若有缘靠这两半铜镜再相认。果然,陈国灭亡后,乐昌公主落入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的家中。尽管杨素对她倍加宠爱,但乐昌公主却一心想念着徐德言。某年正月十五这天,历经磨难的徐德言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叫卖半面铜镜,上前一看,发现正是当初自己给妻子的那半面铜镜,于是托人向妻子传话:“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妻子见诗思人,放声恸哭,杨素得知原委,颇为感动,于是送乐昌公主去见徐德言,两人终于“破镜重圆”,成了一段历史佳话。

四是盛极而衰的“千秋镜”。《唐会要》中记载,开元十七年(729),唐玄宗在大臣们的奏请之下,把八月初五自己生日这一天设为千秋节,普天同庆,全国群臣在这一天进万寿酒,王公贵戚进“金镜”绶带。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官员颁发“金镜”。千秋节里欢歌宴饮,唐玄宗专门赋诗:“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千秋节赐群臣镜》)希望群臣明镜高悬,个个都能做清廉之臣。然而却滋长了朝野上下的腐败之风,导致国力衰败,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4 结语

通过济宁市博物馆藏汉代、唐代铜镜,可以为我们一窥汉、唐盛世打开一扇历史之窗。从馆藏铜镜中,我们可以领略汉唐文化的迷人风采,以及汉唐王朝包容自信、守正创新、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猜你喜欢

汉唐济宁艺术价值
小论“古典”两派
济宁有线“屏屏通”便民惠民生
从先荀后孟之说看汉唐荀孟关系以及荀子在儒学中的地位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