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产力观

2021-10-07卓琳黄竞贤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产力科学技术

卓琳 黄竞贤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从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提出的“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观点,都深刻地体现了党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视。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更加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科学技术;发展

[作者简介]卓琳(1985-),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黄竞贤(1985-),男,汉族,湖南汉寿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9-0020-03

早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就提出了通过土地改革来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和参加革命积极性的主张。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把生产力问题作为判断党的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就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生产力观,都深刻地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视。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以苏为鉴,“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认识上。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上,毛泽东提出了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上,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也是为了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不断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化,论述也更加深入。他明确提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概括,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科学总结。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毫不动摇地坚持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思想,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始终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位置,并根据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的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④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内涵的深刻把握,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认识。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⑤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主要矛盾,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生产力位居世界前列,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等显著提升。

二、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產力。”⑥他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和发展国家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使党和国家在当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渡过了难关,而且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认识到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又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⑦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又提出了:“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生产力的发展,则需要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来调节。“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⑨深化改革,就是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胡锦涛提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⑩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重要结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其中包括四个“多样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党充分认识到了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使中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战略举措不放松。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他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根据当时生产力落后的具体国情,强调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毛泽东号召要“在技术上兴起一个革命”。为此,不仅引进了世界先进技术,还加强了自主研发,发展了高新科技产业,使科技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而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关于科技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亲眼目睹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给欧美各国经济带来的飞速发展,从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的这一思想使国家的科技事业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针对世界科技革命的新高潮,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江泽民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进入21世纪,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要把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推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他指出,“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而创新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的动力问题,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用科学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新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远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需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强调这条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之后,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坚持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科学论断。江泽民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胡锦涛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它为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迈进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想要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科学发展是关键。“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想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规律,通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从而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这些发展的新理念融会贯通,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才能真正使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7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1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⑩钟轩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N].人民日报,2006-6-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0页.

?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20页.

?江泽民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1页.

?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9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11页.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生产力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