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内外三部曲 “减负”与“增效”并行

2021-09-30彭梦玲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减负双减

彭梦玲

【摘要】 前不久,“双减”政策的下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双减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要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努力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将抛砖引玉,从教学方式、课后服务及作业形式三个方面浅析学校促成“双减”政策落地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双减”;教学方式;课后服务;作业形式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为“双减”),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什么是“双减”?“双减”是从两个方面减轻学生负担,减负的内容是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负的主体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落实“双减”政策,关键还在校内。学校既要优化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设计,着力提高课堂内教学效率,又要创新作业形式,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要与素质拓展课程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服务于“五育”并举和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双减”的同时应该还有“一增”,即增加实际教育教学效果。只有提升实际的育人效果,

教育才能谓之教育,而非单纯的文化传播。学校只要响应好课堂内外三部曲,“双减”即与“增效”并行,以下是具体实践措施。

一、优化教学方式

在管理层面,学校不能以升学率评价教师,不唯成绩评价学生,从教育局到学校都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引导家长形成科学育儿观。同时,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和价值取向也要进行根本性的扭转。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课堂变革以及以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为代表发起的课堂变革为课堂转型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双减”政策来袭更是让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1]江苏南通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三点基本要求,即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并归纳出“四有”课堂教学底线的四要素:有限时、有质疑、有协同、有展评。[2]“有限时”即教师应只提供限时的教授,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杜绝“一言堂”,这是另外三要素的前提。“有质疑”包括对教材内容的质疑,对问题的捕捉、甄别、分析、归纳和处理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协同”指师生之間、生生之间要协同发展。“有展评”指学生在课堂上要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展示,且能做到形式多样,有规范有质量。一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有选择、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嵌合在校园学科节学科素养活动中;同时,教师可实践问题化教学、参与式教学、戏剧教学等新颖的教学形式,激活学生的内驱力,缓建学生内在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打破“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营造安定有序的学习生态。

二、提成课后服务

如何开发出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课后服务,把孩子从校外培训班“争”回来?如何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后服务?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地区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7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3]由于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宗旨不一,且存在不同的各校的问题不一,笔者认为学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课后服务方案,实现“一校一案”。“双减”工作正是教育向全面育人方向转变的契机,因此课后服务的开设不能仅仅局限于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应该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体现在课后服务时间段不讲新课,综合素养课及体育、美术、音乐、戏剧、劳动等兴趣类课程切实开展。课程申报服从个人意愿,拒绝 “一刀切”、“一锅煮”,并将有特色的课程成果进行推广,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创新作业形式

今年1月份以来,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对“手机”、“作业”、“读物”、“睡眠”、“体质管理”等五项管理”作出部署,可见教育部门对于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堪忧不已。过去堆积如山的作业压垮了青少年的身心,考试这根指挥棒带来的无边题海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缓解冗杂无效的作业给学生带来的负担,教师要精简作业内容,避免反复机械的单词抄写、“抢跑”式的超纲学习或无针对性地大面积刷题。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从作业形式上下功夫,创新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要仅仅局限于书面作业,还可以引入绘画、表演、手工、劳动实践、、发明制作、访谈等多种形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作业内容要有梯度、有分层、有协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也可以合作分工,群策群力,完成项目式作业。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教育不再成为一个知识的竞技场,而是有包容和仁爱之心的生命过程。

总而言之,学校是促使“双减”政策落地的主要场所。一方面,学校要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改善课后服务,优化作业设计,只有演奏好课内外三部曲,“双减”才能与“增效”并行。

参考文献:

[1]陈佑清.教学过程的本土化探索——基于国内著名教学改革经验的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

[2] 毛锦坤.“四有”课堂教学解读[J].中国教研交流,2012,(6).

[3] 梁  静. 课后服务“5+2”, 助推“双减”落地[J].教育周刊,2021,(6).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减负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