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需见微知著

2021-09-29王萍崔存兰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数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王萍 崔存兰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了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认识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些图形的认识让学生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具备了基本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有了观察物体的初步体验,但是对于全面观察物体的方法学生并不了解。本课设计从大处着眼,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观察者”为目标;从小处入手,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分层,通过观察、想象、比较、表达、抽象等方式,帮助学生搭建意义建构的脚手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会辨别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观察者与观察对象间的位置关系,发展几何直观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

3.通过手动照相、想象回忆等手段,在深刻丰富的体验中掌握全面观察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突出教学难点的策略】

1.通过指导学生对物体的细致观察,感受物体侧面的异同之处。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对物体建立表象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个玩具小狗、一个热水瓶,每一个学生一张观察记录单。

【教学流程示意图】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盲人摸象》的视频。

一、初步感知,揭示课题

师(谈话):小朋友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看一看“盲人摸象”这个故事,都看过了吗?那看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看东西不能只看一部分,要全面地看。

生2:看东西不能限在小圈里,要跳出去,这样才能看全面。

师(小结):从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我们知道观察物体要全面(板书:全面),否则会影响自己对这个事情的准确判断。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同学们的观察力。(板书:观察力)

(教师出示学校里外两张图片)

师:你知道这是哪里吗?你知道哪张是在学校外面拍的,哪张是在里面拍的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通过对这两幅图的判断,你对观察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观察时不仅要做到全面,还要做到细致。(板书:细致)

师(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师:什么叫“观察”?

生:看。

师(提问):为什么不叫“看物体”?

生1:认真地看。

生2:全面地看。

生3:细致地看。

师:看来“观察”是有方法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掌握观察的方法,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板书:方法、观察者)

评析:“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指分析思考,观察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基于对“观察”的概念解读,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和比较校内校外照片的情节设计,让学生体会观察需“全面、细致”,观察是有方法的,同时提出本节课的目标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让学生对“观察”有新的理解,并调整好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搭建支架,掌握方法

1.过渡:有一个朋友听说我们要观察物体,主动要求来当我们的模特。请出我们的模特,它是谁啊?

(1)按要求摆放小狗(课件出示):①请把我放在桌子正中间;②让我的脸朝黑板;③摆好后就不要再动我了。

(2)按要求观察(课件出示):①请将身体正对我;②请将眼睛平视我;③看清楚后拍照片。

提问:活动要求我们用手表示照相机,把自己看到的拍下来,这是为什么?

生:让我们把观察到的物体牢牢记在脑海里。

师:看来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观察者,除了要有观察力外,还要有记忆力。(板书:记忆力,照相定格)我们一起来做下这个动作。

(3)给小组里每个位置编号。

2.学生活动。

活动一: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观察的方法

(1)积累经验,建立表象

①师:请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看清楚以后,就像這样拍张照片,把它的样子印在自己的小脑袋里。

②学生活动。教师提醒:一个合格的观察者一定是安静的,静静地用眼睛观察,静静地用大脑记忆。

③学生汇报:你在几号位置,观察到的是哪一面?看到了什么?

④提问:为什么我们每一组里四个人看到的不一样?

(2)全面观察,完善表象

①提问:怎样才能看到小狗的全貌?

生:走到各个位置去观察。

师:这是个好主意,咱们就听你的。

②活动要求:接下来每个人都要看到小动物的四个面,为了观察时更有秩序,老师一拍手说“换位置”,请大家都按1、2、3、4、1的顺序换到下一个位置。观察清楚后,别忘了拍照。

③学生活动:观察完后坐在位置上静静地回想在四个位置上看到的每一幅画面。

④反馈:你们看,这些照片已经洗出来了,请大家用手势告诉老师,你是在几号位置上拍摄的。(依次出示照片,并贴在黑板上)

⑤比较:2号和4号位置看到的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什么不同呢?你是怎么分辨的?

生1:我坐在2号位置,我发现小狗的鼻子朝右。

生2:我坐在4号位置,我发现小狗的鼻子朝左。

生3:我坐在2号位置,我发现小狗的尾巴在左边。

生4:我坐在4号位置,我发现小狗的尾巴在右边。

⑥表扬:同学们都能抓住小狗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并把看到的和图片上的进行对比,这就是观察的方法。

⑦回顾:现在你对小狗有了全面的认识了吗?请闭上眼睛再想想它整体的样子。

⑧小结:我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那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要从各个位置进行观察。

(3)基于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练一练:完成书第90页例2。

过渡:有四个小朋友也在观察物体。看,他们正在给小猴拍照呢!通过我们刚才对小狗的观察,现在你知道下面的照片分别是哪个小朋友拍的了吗?请在书上连一连。

学生汇报。

师(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准确地找到小梅和小明看到的图片吗?

生:先找小梅看到的,剩下的就是小明看的。

師(追问):为什么先找小梅看的?

生:因为小梅的方向和我们这会儿看屏幕上小猴的方向是一样的。

师:排除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找到答案。

师:在观察的过程中,还有一项能力非常重要,就是“想象力”,我们要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将自己假设成图中的人物,站在他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准确找出观察到的对应的图片。(板书:想象力、换位思考)

师(小结):当大家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你就是一个合格的观察者啦!

评析:“如果你观察好了,就拍张照片,把它的样子印在小脑袋里!”教师利用生动的照相活动配合学生对于具体观察对象的直观观察,用拍照的方式给学生模拟出一个具有仪式感的观察方式,激发了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要求和提醒让学生从兴奋、激动回归理性的思考,在静静地观察和回想中学生将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图形,从主体视角到客体视角,在换位思考中提高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活动二:小组活动,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出示热水瓶)

提问:如果将桌上的小狗换成热水瓶,你在现在的位置上拍到的照片将是屏幕上哪一幅?(PPT出示)

提问:都有答案了吗?别忙着回答,将你的答案记在心里。

提问:在脑海里想象你换了位置,你在其他三个位置看到的图片分别是哪一幅?

学生活动并完成观察记录单。

活动验证: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下面我们还像刚才一样坐到不同的位置上去观察一下,记住:每观察一次,就拍一张照片,并且和你原先想象的画面对比一下,是不是一样。

反馈:验证结果准确的同学举手。恭喜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

评析:本次活动在观察了小狗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实物观察,增加学生的观察体验,巩固观察方法并及时对观察方法进行灵活运用。观察的物体从小狗到水壶,外形更简洁,更接近一个立体图形,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在活动中验证自己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习得,达到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三、及时巩固。内化新知

有几个小朋友也在观察物体,看看他们在观察什么。他们每个人又会拍出哪张照片呢?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2”。

(2)学生展示,说说理由。

(3)独立完成“想想做做3”。

(4)汇报:你先确定的是几号?说说你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获得的?

2.出示拓展图片。

提问:这是哪里?这是从哪个方向观察到的?

总结: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泰州。这是直升机在空中拍下的泰州的代表建筑物,观察物体除了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还可以从上面、下面去观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课后让我们以“观察者”的身份,用随身的“手动相机”拍下我们身边的美景,你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

评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数学情感,这是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所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数学的人文价值,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大有裨益。

五、板书设计

总评:在本节课中,“微”指《观察物体》这一课时的教学,“著”指的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借助这一节课的教学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有敏锐的眼光、统整的思维和建构主义教学观。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应上升到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高度上来设计,其中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既是培养空间观念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伴随人一生的关键能力,从物体的观察到事件的观察,都需要做到全面细致、换位思考,才能洞见物体或事件的本质。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将学生设计成“观察者”的人设定位,并通过“什么是观察?”“你会观察吗?”“怎么观察?”一系列的问题将观察及观察方法提升到重要位置,从“看物体”到“观察物体”,从“一个面观察”到“全面观察”,从“主体视角观察”到“客体视角观察”,教师准确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循序渐进地实施推进。本节课设计了两次观察体验活动,活动一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全面观察物体的方法;活动二中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你是一个合格的观察者吗”的自我检测,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支架中观察、想象、体验。“小小观察者”看到“数学大世界”,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启发的重要“窗口”,观察和想象,让思维在体验中升级;观察和想象,在空间里建构出数学的“样子”。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数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乐学· 自主·分享
新常态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之重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