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2021-09-28李丽英

求知导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李丽英

摘 要:数学学科中的“学科素养”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本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展和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合作交流与参与,以创新性思维内化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数学分析等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入点,聚焦课堂革新,真正落实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积极推动课堂模式转型,使用多元化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深入探究小学数学素养课堂。

关键词:“学科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1-0008-02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数學教师吸收了现代化教学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做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让教育模式的革新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但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革新不能局限于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还要对新课标的理念、核心素养的解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认真研读课程目标、课程教学与评价考核机制,明确学科素养对学生思维、实践能力、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学科素养”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落实,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教师专业综合素养的体现。要想 “学科素养”理念发挥其最大的育人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就要以学科思维和新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使学生由探究学习逐步走向深度学习,学会以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一、影响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小学时期是学生初入数学领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应用问题解决能力,初步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但小学生在学习时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喜爱新奇的事物,面对一个个抽象的数学符号,易对数学学科感到乏味,课堂学习中一次又一次重复地运算,让学生心中对数学的厌烦更深。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感受上升为枯燥无趣,进而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致。倘若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毫无转变,那么学生将会在数学学习中苦苦挣扎,找不到兴趣点去学习数学知识,这导致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成了空喊口号。

(二)外在因素

尽管新课改提出“学科素养”的教学理念,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却仍旧没有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他们认为相比落实 “学科素养”,以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把高分作为评定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师的思想意识并未转变,不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的知识传授更倾向理论知识讲解,实践教学的次数屈指可数。这无法让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关联,难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际。在现阶段,学生都能掌握精准运算的能力,纵然基础知识已烂熟于心,但教师不能以一概全,这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了教学任务的要求。

二、“学科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一)基于学情分析,合理规划教学目标

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可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水平,通过整合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情况,制订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学情分析这一先决条件不可忽视,这是教师进行“学科素养”教学的重要依据。数学“学科素养”导向下的学情分析,要从学生学习能力、个人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该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项条件,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如此才能掌握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教师在分析学情时,既要规划好学生学习的知识,也要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此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教学活动与内容,让教学目标的设计更为合理,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时期,也是其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抽象意识刚崭露头角,空间结构观察能力和立体感较弱,面对一些几何问题总是无从下手,也无法得心应手地解决某些几何问题。

在规划教学环节时,教师可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以“观察物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自己制作的立体图形,并观察此图形的构造与多视角呈现出来的状态,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画出不同面展现出来的平面图,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立体的几何图形,了解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结构,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他们直观感知几何图形的能力。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学习数学并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还应学习动手操作。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探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探究解决问题

从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可知,学习数学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学生善于存疑和积极思考才能不断地自我发展,并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呢?对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多元化的提问形式展开教学,并循序渐进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见解和看法,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这节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在教学开始之前播放与此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各类景物,使他们对空间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播放结束后,教师可引入教学内容:“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景物面积的宽阔程度可以用什么单位去表示?”随后教师可在PPT上展示“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表示面积的概念,并附上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与具体的案例。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颐和园面积的宽阔,再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 1公顷= 10000平方米,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为2900000平方米,约合多少公顷?同学们,你们能从面积的换算中感知到颐和园面积的大吗?”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探究发现面积换算单位之间的联系,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这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面积空间的概念,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