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高校心理宣传教育作用

2021-09-27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6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宣传工作新媒体

【摘要】在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对高校心理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是各高校重构新媒体平台、优化升级心理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机遇。基于此,北京某民办高校心理中心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诉求,依托新媒体,创新心理宣传教育工作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突发公共事件;高校心理;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6.093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社会性等特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受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全社会的心理问题增多,心理宣传教育需求增加,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容易出现一系列因突发事件直接或間接导致的心理新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频频下发指导意见。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后大学生心理变化阶段重新规划心理中心新媒体平台推文内容、范围和对象,开展心理宣传教育,对提升高校学子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价值。

1. 突发公共事件后大学生心理宣传教育面临新挑战

1.1 原有双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线化

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高校旧有的以线下面对面为主、线上网络平台为辅的双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呈单线化,转为线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系统化载体——心理健康类课程和心理讲座,由线下面授课转为网络开课,而精专深的心理团辅,也由面对面沟通转为数字化沟通。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阶段性变化

我国大学广泛采用传统的简单填鸭式、教育者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阶段性变化的要求。00后大学生主人翁意识更强,更喜欢个性化的知识和活动。

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人们或通过网络或亲眼目睹、听闻或者经历了危害其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失衡和不良情绪反应,甚至经历了心理创伤。20岁左右的大学生兼具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且敏感多虑等特点,而00后大学生城市生源人生比较顺遂,承受挫折能力比较弱,容易受突发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出现新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恐慌,且原有的很多旧问题也因为突发事件更为凸显。经历了重大灾害后的人们,包括大学生,通常心理变化会分为三个阶段: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而在不同的阶段,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帮助是不同的,因此心理中心应采用的干预策略也应该是阶段化的、针对性的。

2.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心理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2.1 运用新媒体符合移动互联网深化期的客观要求

重视微信公众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由线下转向线上是我国数字中国、移动互联网深化期、5G时代的客观要求,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2018年底,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1.3亿,移动互联网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突破341.2分钟。

2.2 新媒体有社会心理学上的重要价值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大学生们处于四个不同层次的人际系统里,微信好友和其他社交app的好友多处于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其便捷性、免费性和庞大的用户群作为大学生强关系维系、寻求社会支持的核心通讯工具,借助这些新媒体,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影响性,校友间的聊天会话框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文章的最佳传播途径之一。

2.3 重用新媒体符合高校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构成

为了解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现状,课题组对北京某民办高校2332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34.26%,女生65.74%。在获取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方面,学生主要通过微信获取信息,其次才是电视、新闻客户端、抖音快手。在学生获取学校心理中心各类信息的渠道方面,心委/其他班委转发的通知占64.49%,心理中心公众号占53.34%,到梦空间占34.99%,心理中心的学生组织成员占22.08%。在学生希望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心理知识或心理活动方面,公众号、微博、B站、抖音、纸质海报、其他依次占70.03%、45.84%、44.47%、44.17%、23.63%、4.76%,可见公众号是高校心理宣传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客观后台大数据,对北京某民办高校心理中心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阅读渠道构成的数据分析显示,61.2%的学生通过聊天会话阅读公众号文章,即通过心委群转发班级群等群内的链接、或者好友分享的方式阅读心理中心文章,其次才是公众号会话(25.9%)、朋友圈(7.6%)、其他(5.3%)。

3. 利用新媒体做好突发事件中的高校心理宣传教育工作方法

3.1 搭建全面有效的心理教育宣传队伍和宣传阵地

高校应完善校级、院系级、班级/部门级三层宣传教育组织建设,丰富线上宣传阵地,优化升级微信公众号、校官方门户网站心理板块等主要新媒体平台,壮大师生宣传队伍,动员所有心理教育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做好心理宣传工作,特别运用好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各大心理学生组织成员这两大重要朋辈宣传教育力量。线上宣传可以以心理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学校官网心理咨询板块为主要阵地,以到梦空间、B站、抖音、微博等其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公众平台为辅助的宣传教育平台。线下宣传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对线下活动进行招募通知和活动成果展示。

3.2 重组宣传工作,按灾后心理四阶段运营管理

依据公共事件突发后的人们心理状态变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警戒期、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衰竭期、成长期,高校心理中心公众平台的宣传教育工作应分为相应的四个阶段——紧急干预期、瓶颈调整期、舒缓康复期、积极完善期。

3.2.1 紧急干预期

在突发重大灾难事件后的初期正是意识和情绪的冲击期或者休克期,受灾难影响的人们通常会出现判断力下降,迷茫不知所措的情况,学生们急需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心理知识进行自助或者接受心理援助。在这一阶段,宣传教育工作重心在于对学生们进行紧急的心理干预,高校应发布网络咨询和心理热线电话的通知,并组织老师集中撰写灾害相关的心理科普文章,并编撰灾害发生后的常见问题的心理解答。

3.2.2 瓶颈调整期

随着突发事件的持续发展和一些关于突发事件新消息的出现,有些学生表现出典型的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行为表现,有些学生会出现“逆恐行为”,而有些学生则出现“破罐子破摔效应”,还有些学生可能因愤怒、焦虑向外表达受阻后,转向内自我攻击,出现“自毁式行为”。为督促学生们继续抒发心情、稳定情绪、做好心理调适,做好居家休养,高校应推出一系列有趣的居家心理游戏专栏和居家休养建议,帮助学生们转移注意力。

3.2.3 舒缓康复期

随着突发事件形势的好转,学生们会开始慢慢接受突发事件已经发生这一客观事实和受突发事件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焦虑情绪逐渐缓解,心理慢慢康复,社会功能也在恢复中。高校心理中心可以依托新媒体公众平台进行突发事件下高校师生心理需求调查,从而更好地了解舒缓康复阶段师生的心理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心理中心可以组织和推出一系列相关心理活动的招募推文和成果展示,如心理课程、心理主题讲座、心理委员培训、朋辈辅导员培训、团体辅导、心理海报征集活动、箱庭茶话会、读书分享会、音视频大赛、居家打卡活动等。

3.2.4 积极完善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发事件影响力淡化,校园学习生活恢复到往日的状态中,整体上全校师生心理水平逐渐回升,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呈现出情绪低落、消极的状态,高校心理中心应推出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心理主题活动的推文,如心理趣味配音大赛、520告白活动等。

4. 重构新媒体平台,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宣传教育知识

根据课题组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学校心理中心公众号等宣传平台提供心理测试(61.62%)、心理科普知识(60.63%)、心理故事(54.46%)、心理活动预告通知(25.94%)、心理活动新闻报道(22.73%)、其他(4.33%)等方面的心理信息。

结合00后大学生关注热点和心理诉求,高校应重构新媒体平台,通过心理中心各类官方公众平台为大学生定期推送标准化切实有效的心理测试,高质量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科普类专业文章,并推送有话题度和思考價值的心理小故事,适当增加大学生参与度更高的心理活动招募推文和活动展示推文。

参考文献:

[1]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4}(02):102-107.

[2]陈雪峰,王日出,刘正奎.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3):499-504.

作者简介:陈心一,湖南长沙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宣传工作新媒体
新时期党委宣传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浅析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宣传工作的对策
试论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及途径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宣传工作的现状与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