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中益气话粳米

2021-09-27韩德诚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胃气麦冬竹叶

□韩德诚

粳米(jīng mǐ)是大米的一种,是人们日常的主食,为食药两用的佳品,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稻(粳稻)的种子。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种植历史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稻米分糯米和粘米两种,粘米分粳米和籼米。粳米比较粗短,广东人称之“肥仔米”,煮的粥饭比较绵软,常见的东北米、珍珠米、江苏圆米都属于粳米的范畴。粳米根据收获季节,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状,腹白较大,硬质粒少,米质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蜡白色,腹白小,硬质粒多,品质优。

粳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经,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人体必需氨基酸、钙、磷、铁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平和五脏、益精强志、除烦渴、止泄泻、壮筋骨、通血脉、好颜色之功,用以治疗泻痢、胃气不足、口干渴、呕吐、诸虚百损等症。《名医别录》载粳米:“主益气,止烦,止泄。”《日华子本草》亦载其:“壮筋骨,补肠胃。”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现代研究发现,粳米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胃肠蠕动,对胃病、便秘、痔疮等疗效很好;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从而减少患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能预防糖尿病、脚气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能防止一些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

粳米可蒸饭、煎汤、煮粥服食。其中煮粥有“世间第一补”之美称,医家常以粳米熬粥作为配合药疗的调养珍品。《随息居饮食谱》就强调说:“病人、产妇,粥养最宜。”推崇米汤的补养功效,认为浓稠的米汤,可以代替人参汤,用以治疗虚症。经常食用米粥,是最简便的食养之法。宋代费衮在《梁溪漫志》里,有一篇《张文潜粥记》,文中说:“张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南宋诗人陆游专门赋《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即张文潜、诗人、美食家)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粳米在《伤寒论》等书的古方中亦多有加入,功效各有不同: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的桃花汤,方中就是用粳米配赤石脂、干姜,用以益脾胃而补虚;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的竹叶石膏汤,就是用粳米配人参、竹叶、石膏、半夏、麦冬、甘草以滋养胃液;治阳明经热盛的“白虎汤”,用粳米配石膏、知母、甘草以保护胃气。治腹泻:取粳米适量,炒焦研为细面,每服5克,温水送服。治胃热口渴、烦闷:粳米100克,炒香,加水适量研磨成浆,每次用一半,兑入竹沥2匙服用。治因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粳米50克与洗净、切碎的香菇20克同煮成粥。每日温服1~2次。治气阴不足引起的烦躁口干、气短乏力:先将麦冬、竹叶各10克,水煎半小时后,去渣留汁,再将粳米100克、西洋参片5克放入用小火慢熬成粥,下精盐、味精、淋麻油,分2次空腹食用。治泄泻、痢疾:鲜马齿苋500克榨汁,粳米100克,加水同煮作粥服食。治脾胃蕴热,耗伤津液,口干咽燥:取生石膏100克先煎,烧开后,加竹叶、麦冬各20克同煎半小时,去渣留汁,再将粳米100克放入,慢熬成粥,下白糖分2次空腹食用。补益肝肾:取粳米50克,加水熬粥至半熟,加入炒熟研末的黑芝麻25克,再同煮至成粥,每日两次,早、晚餐食用,有补益肝肾、滋养五脏的作用,适于中老年体质虚弱者选用,并有预防早衰之功效。猴头菇粳米粥:取粳米100克,淘净后入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加温开水泡发剁成糜糊状的150克猴头菇,改为小火熬煮成黏稠粥。撒入少许葱花、姜末、盐、味精调味即成。此粥调补脾胃,促进食欲,适用于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窦炎的防治。

注意:制作米粥时千万不要放碱,因为碱能破坏粳米中的维生素B1;制作米饭时一定要“蒸”,不要“捞”,因为捞饭会损失掉大量维生素;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清代医家王士雄曰:“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

猜你喜欢

胃气麦冬竹叶
愿 望(下)
愿 望(中)
川、浙麦冬质量差异研究概况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竹叶沟怀古
学包圆锥粽
听见麦冬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