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走向何方?

2021-09-27彭莎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线下教育教学

彭莎

疫情时代让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却给了线上平台迅速发展的机会。各种线上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火热的时代风口,新的模式也在突破和迂回中不断前行。学校的授课和考试方式也逐渐向教育在线化转移,未来无论疫情的影响将持续多久,但教育在线化将是大势所趋。

如今,利用腾讯会议等平台进行“云上课”“云答辩”“云毕业”已成为常态。基于广大师生的切实需求,“云考试”“云监考”“云自习”也开始出现,事实上,多地中小学以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已将腾讯会议用于日常办公和教学。

特殊环境下,教育场景加速创新,不管是大中小学生的教学场景与成年人自我提升的学习场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据艾媒数据显示,中国K12在线教育市场渗透率已经从2019年的15%提升到2020年的25.8%。在线教育渗透率飙升,教育场景正被数字化加速变革。

传统教育的痛点

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没置相对陈旧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传统培训机构,在传统教与学的环节,主要通过老师的口述描述或者PPT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点,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过程较为枯燥。

推崇以权威名师执教或编写培训教材等为卖点,但内容相对刻板,在教学培训模式上思维也较固化,编写的课程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趣味性。

准入门槛较低,机构过于商业化

随着教育培训市场需求的扩大,进入教育领域的办学主体更加复杂,从全国知名连锁教育机构到零散的培训机构,入行门槛低,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培训课程设施过于注重收益化和商业化,影响教师形象,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而近年众多线上教培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发展强劲,但由于审核不严、对市场缺乏了解、盲目扩大规模,导致线上线下教育机构乱象丛生。

线上线下割裂,教学内容弱关联

传统线下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教培机构为辅,线上教育则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故而导致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割裂,在教学内容上,线上线下关联性较弱等问题。

在这些痛点的刺激之下,5G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教育的技术壁垒,引领教育领域创新和变革,让教育应用衍生更多可能。

推动教育场景变革的三大动力

以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教育空间、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校体系开始被重构。其中推动教育场景变革的主要有三股力量。

教育受众全民化

随着“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从咿呀学语的小孩,到自我提升的职场“打工人”,都变成了教育培训的刚需主体,学习者从低频学习走向高频学习。

教育的参与主体发生的变化,从传统的教师、学校、学生,变成了四类参与主体:即电信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内容服务商和教育产品受众(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全民化必然导致个性化学习需求与场景的发展。

学生群体:停学不停课,线上线下双向加持

学生群体作为最大教培受众,以升学应试及兴趣培养为主要需求,以线下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主要教育场景,随着疫情之下“停学不停课”的学习需求产生,教培主场景变为线上线下双向加持,加速了学校网络优质课程开发、智慧校园建设,斑马AI、作业帮等线上教辅机构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打破教育资源不平均的困境。

职场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促进线上教育发展

多数职场人时间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学习的机会。视频、音頻类线上教育专题课程的发展,打破了职场人学习的时空壁垒,方便时间管理,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场景。

教育技术智慧化

5G时代时代到来,由新技术引领的数字化浪潮,同样席卷至教育领域,技术革命正在重新勾勒教育场景的轮廓。

直播、VR/AR、AI与教育结合,能够产生全新的教学应用场景,通过打造沉浸式、个性化的师生互动课堂,提升学生积极性和知识吸收效率,推动智慧教育与信息化迸一步发展。

直播+教育,打破教育时空壁垒

疫情期间,网课直播解决了大中小学和留学生们无法返校学习的难题,也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在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让授课端的老师和听课端的学生能随时连接,相对于早期的文本课程下载、音视频课堂,直播实现了即时互动,打破单一演示授课模式,让老师和学生以更轻松的方式互动答疑,提高学生参与意愿。

虚拟现实+教育,形成沉浸式教学

将VR/AR技术运用到教学硬件设备当中,通过自然的交互方式,将抽像的学习内容变成可视化、形象化,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教学体验。

如在地理课时通过5G+VR可以全景浏览课本提到的某个地理标志,或者面对地理标志的实体时,通过5G+AR叠加现实有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应用于:地震消防等难以实现的灾害场景模拟演习;飞机驾驶、临床手术等模拟成本高、风险高的领域;太空、深海等科普、历史场景还原;真人陪练、语境营造等方面。

人工智能+教育,深化个性化学习

AI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热点,5G时代,人工智能将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互相融合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采集和更加优化的算法模型,让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思维方式”,更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老师教学以及校园管理。

通过融合图像识别、用户情绪分析等技术,可以解析视频画面中每个人的动作表情,准确识别情绪变化,实时反馈课堂“气氛”,赋能“云课堂”,老师可以据此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调整授课进度和风格等。而教学机构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教学方案。

教育平台整合化

除了传统的线上线下教辅机构,越来越多的平台型和应用型技术服务商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发挥流量、平台和技术垄断优势,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如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网易云课堂等平台服务商,立思辰、科大讯飞、人大经济论坛、猿题库等应用服务商。

由于壁垒较低,近年来各大社交平台和资本也开始进入教育领域,搭建教学平台。

半台服务整合型:B2C/B2B+B2C/C2C

以腾讯课堂、支付宝钉钉、微信微课堂、B站教育专栏为代表,利用自身技术支持与平台流量优势,汇聚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将教育平台与机构、个人讲师、学习者、商家都聚集到一个平台,形成B2C/B2B+B2C/C2C的链接,融入视频、音频、动画和图文很多种形式,构建在线会议、网课直播、学习视频、弹幕交流等教学场景,使学习方式变得更为轻松。

微信小鹅通:以微信为平台,主要应用于知识付费、教育培训、企业培训等场景,通过图文、音视频、直播多种内容形式满足各类课程需求,并进行高效社群运营,利用精准的数据分析,掌握经营状态,提升品牌营销。

百度传课:由百度主导成立的综合性在线教育平台,涵盖义务教育、资格考试、职场培训、IT培训等。

网易云课堂:由网易主导,成立的综合性在线教育平台,涵盖资格考试、职场培训、IT培训等,义务教育阶段内容较少。

应用服务整合型:社交/技术服务/题库答疑

以面向K12教育和专业职业教育为主,可分为三种驱动类型:

第一类以技术服务为核心,通过平台自身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优势参与智慧教育体系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建设线上互动的智慧课堂,打造课前、课中、课后精准教学闭环场景,实现精准教学。

如科大讯飞智慧教育作为专业技术提供商,在教学、考試、管理等教育关键环节全面布局,与全国35000余所学校深度合作,形成覆盖从国家到各省市县区、学校、课堂以及家庭的智慧教育产品体系,同时开发讯飞智能学习机X2Pro等个人使用工作教辅工具,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学习,定制AI家庭教师。

第二类以社交为核心整合目标受众。如“一起作业”APP,将学生、老师和家长三方互动的作业平台,老师轻松布置作业,学生快乐做作业,家长可以定期查看孩子的学习进度及报告,情景交融的学习模式。同时将社交思维引入作业功能,通过组团竞赛、摘果社交,引导学生从学习小组脱颖而出,提高学习激情与效率。

第三类以题库答疑功能为核心,整合海量题库,精准解决难题。如猿题库,是一款手机智能做题软件,已经完成对初高中及小学的全面覆盖;针对高三学生还提供了总复习模式,匹配备省考试大纲和命题方向,可按考区、学科、知识点自主选择真题或模拟题练习。

教育场景数字化的趋势

——OMO线上线下融合

数字信息化主导下的教育场景变革,正在重构人与时间、人与空间、人与技术的连接,教学方式正从“纯线下”转向“线上”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教培行业正在经历从名师化1.0时代、标准化20时代、线上化30时代到数字化4.0时代,而数字化时代的代表教学模式则是OMO。

OMO即OnlineMerge-Offline,不是将教育的某一环节单独搬到线上去,而是通过数据的完全打通,教学前将学生信息进行数据化,追踪学生学习的全路径,以提升教学效果和体验为中心,从教研、产研和服务等体系去优化分工和资源配置,并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场景,实现标准化的流程与个性化的服务。

现在教育行业对OMO模式的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

业务独立型:自身线上线下都具有独立的业务线,虽然在具体课程交付过程中会有业务交叉,但在组织架构上属于不同的团队。仅仅将线下的部分课程授课,通过录播、直播或微课、轻课程的形式呈现。或者线下完成上课环节,答疑、测评和鉴定等非教学内容转移线上。

打包售卖型: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将线上线下课程进行搭配,一起售卖。常见的形式是:周内以线上上课为主,周末线下集中上课。

双师融合型:以线上智能产品教学为主,线下真人老师教学为辅,包括双师课堂、真人直播等形式。比如爱学仕的“人机双师模式”,线上AI老师解决个性化教学辅导问题,线下资深老师解决针对性家校互动问题,完美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

未来线上线下双师融合的OMO将逐渐成为主流,并通过技术支持,以线上为授课中心,重在教研和教学管理,实现全场景、个性化的学习。

教育数字化场景的应用

2020年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发展15种新业态新模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数字化治理等。其中第一条就是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对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以教育OMO模式将从在线化、数据化向智慧化发展。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将更加广阔。

自动答疑

运用大数据建立题库,基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手写识别、语音分析等技术的发展,让机器模拟人来答疑、服务成为可能。比如学霸君、作业帮等软件都是借助了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学生遇到难题时只需要用手机拍成照片上传到云端,系统在一到两秒内就可以反馈出答案和解题思路。

虚拟教学场景

AR/VR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大的贡献是虚拟教学场景的呈现。

学习者通过AR技术进入一个和现实高度仿真的环境,动态地进行交互形式学习,可以让学习者自主探索各种有趣的学习材料,并且可以在做实验犯错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任何严重后果。并且AR技术让学习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场景之间快速切换,也可以在学习和教育中使用移动技术。

AR在教育行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虚拟场景培训、AR图书、AR游戏学习、AR建模等。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比如医疗和建筑等领域的技能培训,AR技术已经有比较深入的应用了。

自适应学习

包括自适应+Kl2教育/STEAM教育/语言教育等。即通过计算机手段检测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状态,并相应地调整后面的学习内容和路径,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自适应学习的运作过程是这样的:搜集学生学习数据,预测学生未来表现,智能化推荐最适合学生的内容,最终高效、显著地提升学习效果。

智能批改

批改网是一个计算机自动批改英语作文的在线系统,为学生和教室提供智能的批改服务。得益于大数据、文字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到教师的规模化进行作业、试题和作文领域的批改,还推动了文字的规模化自动批改和个性化反馈。

比如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乔纳森研发了一款可进行英语语法纠错的软件,能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全文,然后做出判断,它提高了英语翻译软件或程序翻译的准确性,解决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问题。

教育的数字化浪潮已经开始,OMO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将成为教育模式发展革新的大趋势,教育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也将越来越广泛。

猜你喜欢

线下教育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操教学的应用研究
线下疫情亏损,线上虚假繁荣,中国手机行业已“寒气逼人”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