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谋发展 养根赋能待花开

2021-09-26贾艳霞

新校园 2021年4期
关键词:五中校史学校

美国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教育与幸福》中说道:“教育与幸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好的教育应该为个人和集体的幸福作出贡献,幸福应当成为教育的目的。”

“让教师收获幸福,让学生感受幸福”是济南五中各项工作的靶向目标,学校多措并举,将教育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使教师和学生与学校和谐共生,共同延续百年老校的精神与品格,打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百年老校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一、顶层设计,理念引领

2017年8月,新的领导班子到位后,大家就学校未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认真分析了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内搞座谈调研,外请专家把脉,大家一致认为“百年老校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济南五中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具有他人不可复制、无法移植的特质”。

我们站在教育改革前沿,瞄准国内一流学校,以百年老校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根基,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为办学思路,以“和(校风)爱(教风)教育”为切入点,以“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建设五中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共同愿景,努力实现“让教师乐教——爱上学生,爱上教研,爱上学校,爱上教育,让学生乐学——爱上老师,爱上课堂,爱上学习,爱上学校,让家长乐育——爱上老师,爱上陪伴,爱上教育,爱上学校”的教育理想。

二、挖掘历史,传承文化

按照学校发展规划,我们成立了校史研究中心,查阅档案、史料,寻访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收集校史资料,最大限度地还原学校百年发展历史,发挥校史陈列馆的育人功能,开设“悠悠五中”校史课,上好新生入学第一课,用足用好校友资源,开设知名校友讲坛,成立了校友合唱团,立足学校文化,开发以“泰山昂昂、东海泱泱、文有孔孟、武有孙姜”(学校文化墙大型浮雕)为主题的省内研学课程,开展年度十大新闻评选和学校文化大讨论,让学校历史和文化在每一个五中人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其中,校史馆2011年被命名为济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8年,学校以“百年筑梦,幸福育人”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建校12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包括“初心·传承——125年,我们携手走过”庆典、家长开放周、教育教学成果展、师生校友书画展、教师优秀教案展、学生硬笔书法展等,以此来召唤老校友,回顾办学历史,传承学校文化,展示学校形象,丰富办学理念,极大地鼓舞了师生士气。

学校建立新闻宣传中心,改版学校网站,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讲好五中故事,让师生、家长、校友和社会更全面地了解学校,增强认同感。通过讲述五中故事,进一步挖掘五中精神,树立百年“五中人”文化品牌。

三、激活团队,养根赋能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和关键所在。我们希望“用教师的幸福,传递给学生幸福,以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用教师的优秀,成就学生的优秀”。在引领教师发展上,我们从关注人的角度出发,实施凝心聚力工程,通过情感激励,让教师在学校就能感受“家”的温暖,通过精神鼓励,让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通过专业引领,激发教师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1. 多元评价

学校建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传播五中精神,彰显了济南五中“和”文化的号召力。每年开展“五中榜样”人物(团队)评选活动,用身边的榜样和“真人真事、凡人凡事”教育和激励了全校师生。每年召开庆祝教师节暨班主任节大会,设立并颁发“济美孺子牛奖”和“翰美园丁奖”,表彰长期奋斗在一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感恩班主任们对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积年累月对教育事业的辛勤付出,以此增强班主任的荣誉感、幸福感,评选了创新型教师和创新型班主任,济南五中第一次有了用教师名字命名的创新型工作法,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邀请获奖教师介绍他们的创新经验,为他人提供可借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济南教育电视台还为他们拍摄了专题片,共播出3期,为表彰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教师节我们还评选了“五中筑梦人”。

此外,我校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队伍,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专门培养,促其快速进步,让教师既有干头、又有奔头,培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2. 养根赋能

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培训,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合作促共赢。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到校做专题培训,派教师去北师大、浙大、复旦、西安交大、厦门大学等高校参加培训学习,成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学校品牌发展专业委员会会员理事单位,并以此为平台,让教师走进了南京第十三中学、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石家庄精英中学等名校,近距离地接触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体验名校的教改文化,分别与四川南充五中和黑龙江北安二中签订了友好协议,扩大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使我校教师开阔了眼界,带回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培训归来,反馈学习感受,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一人参训,众人受益”,将培训效果最大化。

学校聚焦课程建设,成立了由48名骨干教师组成的课改先锋队,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教学研究,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推广了“导—独—合—展—测”五步教学流程,聚焦青年教师培养,成立了“鹰之队”青年教师联盟,建立了“师徒+伙伴”的培养模式,为所有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配备了思想导师和业务导师,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研讨课、校长推荐课、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多措并举,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五中的教学实力。

3. 情感激励

学校致力于打造和爱文化,增强人文关怀,关心教职工生活。先后改建教工餐厅,进行暖气改造,改扩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日常开放健身房、校史馆、心理健康与发展指导中心等,倡导健康生活,认真做好教师配餐、體检等工作,及时看望、慰问住院生病的教职工,举办元旦联欢、春秋游、国庆红歌会、教职工健步走和全员运动会等活动,校长为全体教师深度解读学校发展规划,年度预算全员参与共谋发展,岗聘、测评等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全员民主票决,群众公推选拔中层干部等举措,更让教师在文化传承中感受到了尊重与信任,找到家的安全感。通过落实一系列“实事工程”,改善了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质量,帮助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提升了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提振了精神,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教师在工作中获得了理解,得到了发展,感受了成功,实现了价值,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感”。

目前,领导班子团结实干,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发展后劲十足。

四、和爱教育,助力成长

教育的支点是“爱”。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是五中的教育理念,也是“教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这一办学宗旨,只有建立在教师“爱生”的基础上,“服务”才能真心付诸行动。五中的学风是“求”,“探究”与“乐求”成为五中人的风范和标志。我们通过构建“和雅·乐求”的课程体系,促进三级课程协调发展,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快乐学习等“求”文化的引领下,提高兴趣,激发潜能。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学校在做精原有德育品牌的基础上,开发德育课程,整合原有的德育活动,以“和爱教育”为切入点,以“养成教育、修身教育、三观教育”为内容,构建旨在“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依托校史研究中心,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将校史系列课程作为新生入学必修课,成立研学课程研发团队,依托学校文化,初步形成以“齐鲁文化”为根、“红色历程”为本、“雷锋精神”为魂的研学课程体系,丰富完善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程,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热血篮球挑战赛、运动达人秀、全员运动会等,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文体活动的快乐。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活动海报也成为师生新的关注点。

研发了中小衔接引桥课程,以体验式为主要形式,涵盖“规范习惯,收获明天成功”“学法指导,助力初中成长”“了解校史,培养五中气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有若干小模块,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合,深受学生喜爱。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学区制建设,与对口小学开展一体化教研、一体化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顺利入学提供条件。

针对德育工作的特点,我们注重课程的开放性,調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积极探索“家校社”共育的新模式,逐步形成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学区一体、社区联动”的“同心圆”家校社共育课程体系,成立了家庭教育导师团,建立了“导师制、菜单式、父母+祖辈”的家校社育人新模式,为家庭教育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还创造性地在社区开设了祖辈课堂。

在德育活动设计中,我们提出了“有思路有想法、有规划有设计、有方案有措施、有创意有亮点、有组织有落实、有评价有结果、有图有真相”的设计理念,最重要的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与学校历史文化紧密结合。

五、结语

我们不刻意为培养“尖子”而培养“尖子”,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激发和鼓励他们,让他们具备成为“尖子生”的自觉,让他们拥有永续发展的后劲。我们不刻意为搞活动而搞活动,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让每一次活动都能直达学生的心灵,使之终身受益。我们要做的是赋予他们学的能力,做的能力,写的能力,说的能力,爱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奔跑的能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什么出发,将去向何处,这一问题始终考验着教育者的情怀和担当。全体五中人将继续砥砺前行,奋力奔跑,在“五中人”品牌力量的感召下,传好文化发展接力棒,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让师生、家庭和社会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建设五中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永远在路上!同时,我们也充满了信心!

(作者简介:贾艳霞,高级教师,山东省济南第五中学校长,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济南市优秀教师,济南市建功立业先进个人。)

猜你喜欢

五中校史学校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major
同学55年后再相聚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Essay on My English Learning Standpoint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