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结构·功能:建党精神解析

2021-09-26王阳

老区建设 2021年16期
关键词:人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王阳

[提 要]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钥。建党精神有其深刻的生成逻辑,其立足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脱胎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实踐,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建党精神的内在结构严密,由认知、目标、意志、主体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建党精神形成于历史,启示当下,引领未来,具有教育、凝聚、认同、激励四大功能。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人民

[作者简介]王 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建福州 350117)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不断进行精神建构,构筑起自身特有的精神谱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建党精神”这一命题,凝练总结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年来顽强奋斗、接续探索的精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入分析建党精神的生成、结构及功能,对于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优势,砥砺奋进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建党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文化逻辑。其立足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脱胎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实践,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一)历史逻辑: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

建党精神在中国近代历史中酝酿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巨炮下,逐步丧失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西方列强利用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夺取的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屈辱危难,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建党精神正是奠基于这一历史背景之下。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试图改变民族的前途命运。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改良主义等各种救亡图存方案如雨后春笋轮番登场。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领导的清末新政、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接连而起。虽然这些探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最终皆以失败告终。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寻找新的救亡图存方案,寄希望出现新的领导力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俄国,这个和近代中国国情具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国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俄国,在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下成功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党精神正是在对近代中国接续进行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探索和种种救亡图存失败方案的深刻反思下,在吸收借鉴十月革命胜利成功经验基础上,孕育而生的精神产物。

(二)实践逻辑: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实践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任何精神皆由具体的实践活动锻造而成。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实践是建党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在中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向国人推介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也开始酝酿创建。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由邓中夏、黄日葵等十几人在北京最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正是脱胎于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随后,党的早期组织先后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建立,这些早期组织“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2]。为了扩大影响,壮大力量,这些早期组织积极推动成立青年组织、工会组织、劳动补习学校、识字班等。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所进行的宣传活动和实践活动为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股新生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处境艰难,生存条件极端恶劣,时刻处于白色恐怖环境笼罩之下。在反动派疯狂镇压下,诸多早期组织创立者和主要成员英勇就义。李大钊经历三次绞杀,慷慨赴死。蔡和森被国民党反动派钉在墙上、剜去双眼、割掉双耳,依然誓死不从。夏明翰在挥笔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绝命诗后,壮烈牺牲。正是一大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流血牺牲,涵养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三)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改造,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运行现实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找出了资本主义自身存在的固有矛盾,创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客观规律。在对既往理论成果批判反思和对具体实践活动深入思考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性的规律认识,从而“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3]。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列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领导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带领俄国人民成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挽救了俄国。

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批驳碰撞中,在对俄国成功实践和中国自身的悲惨遭遇深入思考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从此,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等特质也为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分。

(四)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积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筑牢了建党精神的文化基因,为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深厚文化滋养。可以说,建党精神的具体内涵几乎都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据。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契合了传统知识分子对“道”的信奉追求和崇尚立志高远、矢志不渝、终身践履的虔诚执着。《论语·里仁》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动表达出对真理的信奉追求。《晁错论》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推崇立大志,成大事,坚忍不拔,孜孜以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核,展现了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老子》第四十九章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和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周易折中》云:“惟当劳苦患难而说,始见真说。圣人以此先之,故能使人任劳苦而不辞,赴患难而不畏也。”表明君子应当为了劳苦大众不惧风险,英勇无畏,顽强拼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诚观念的扬弃、升华。中华民族自古便强调忠诚观念,视其为道德的衡量标准。《忠经》言:“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诸葛亮在《兵要》中指出:“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强调坚持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的有机统一,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摒弃了旧社会忠诚观念所带有的狭隘与偏见。

二、建党精神的四维结构

建党精神结构严密,内涵丰富,可从认知、目标、意志、主体四个维度加以把握。“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建党精神在认知层面的反映。“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建党精神在目标层面的反映。“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建党精神在意志层面的反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建党精神在主体层面的反映。这四个层面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凸显了建党精神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一)认知之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清醒的认知是一个政党安身立命之本。建党精神的认知之维回答了以什么理论引领方向,最终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具体而言,这一维度体现两个方面。

其一,寻找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历经反复学习比较,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潮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前進的方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开天辟地”救国大业、“改天换地”兴国大业、“翻天覆地”富国大业,努力朝着推动实现新时代“惊天动地”强国大业,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深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和开放的理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在这个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将马克思主义推向21世纪,在中国大地高高竖起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引领中国阔步前进。

其二,树立理想、坚守理想、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向世人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鼓舞中国共产党人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宣示:“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4]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理想上的坚守与执着,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先后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两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使美好蓝图一步步见于现实。

(二)目标之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建党精神的目标之维是认知之维的承继延续,回答了在中国场域中,如何根据自身特有历史底蕴和文化禀赋,实现远大理想向社会现实转化的问题。具体来说,这一维度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践行初心促发展。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这一初心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意志,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追求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其根本价值指向也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践行初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交由人民来评判,从而赢得了人民的信赖与拥护,促使党的事业蓬勃发展。从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到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建党精神的实践指向和本质要求。

其二,勇担使命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使命。近代以来,随着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探索的先后失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使命就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担负起了这一伟大使命。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我们要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苦战到底。”[6]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勇担使命,积极作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苦干实干。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领导人民掌握了民族的前途命运。历经29年的艰难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民族谋求复兴积累了宝贵经验,做出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物质基础。历经34年的接续奋斗,取得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贫困面貌,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民族复兴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历经9年极不平凡的社会变革,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实现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三)意志之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建党精神的意志之维是落实认知之维和目标之维的精神状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优势,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一维度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为了完成革命任务,不惧生死的无畏气概。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入党誓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是“牺牲”一词,一直都是入党誓词的核心内容。独特的国情和动荡不安的国内外环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充分发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才能在一个封建落后的旧中国重整河山,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步入发展正轨。奋斗必然带来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7]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更是伴随着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的壮烈牺牲。可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为了完成革命任务,付出过如此之多的牺牲。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之中,向世人展示了钢铁意志。

其二,向一切困难挑战发起冲锋的英勇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革命性的政党,革命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不变底色。要革命就要进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阶级斗争”刻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各种反动势力作顽强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胜利都是英勇斗争精神的体现。为了维护自身和平和发展权益,中国共产党在技术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向各种封锁作斗争,成功完成原子弹和氢弹的试爆,把卫星送上天。这种向一切困难挑战发起冲锋的英勇斗争精神贯穿百年党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8]中国共产党人时刻准备斗争、英勇斗争,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四)主體之维: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建党精神的主体之维是认知之维、目标之维、意志之维向主体转化的必然要求。回答了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站在谁的立场上对待党和人民的问题。这一维度,包含两个层次。

其一,忠诚于中国共产党。从主体定位来审视,绝对忠诚于党是广大党员践行党性原则的普遍义务,是其政治品格坚定的表现。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一个关键的标准就是要看其对党的忠诚程度。从忠诚指向的客体来看,对党忠诚包含了对党的信仰、党的理想、党的组织、党的决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其中,忠诚于党的组织是作为组织形态存在的中国共产党对每个党员提出的核心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9]百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数党员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对党忠诚史。这是党组织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强保证。

其二,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人民性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性所具有的阶级性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辜负人民期望是“对党忠诚”这一范畴的外延,是中国共产党壮大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相统一、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在积极推进党的事业的同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广大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而努力,不断推进党的事业顺利向前发展。

三、建党精神的功能效应

建党精神在历史中生成,但其精神力量跨越时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精神状态,启示当下,引领未来。具体而言,建党精神在引导广大党员塑造高尚人格、促使全党紧紧团结在一起、增进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激励全党为推进伟大事业接续奋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认同功能和激励功能。

(一)教育功能:促进党员个体高尚人格的塑造

培养人、塑造高尚的人格,是教育功能理论所公认的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的基本功能。重视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党员个体,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进行党内教育的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10]内嵌于建党精神的真理品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顽强意志、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党员个体高尚人格的塑造。建党精神体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有利于促进党员个体树立高尚的理想追求。建党精神所体现的人民情怀、牺牲精神、忠诚观念,有利于帮助党员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凝聚功能:促使全党紧紧团结在一起

从精神观念的视角来看,建党精神是促进全党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建党精神形成于历史,它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党员个体流血牺牲、流汗拼搏的精神凝结。建党精神同样也映照现实。折射出现实社会中众多党员牢记初心使命,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心路历程。作为一种政治符号、精神标识,建党精神体现了党组织对党员个体的精神关怀。这种精神关怀覆盖了默默工作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党员个体,有效弥合党组织与党员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心理隔阂,增强了党员个体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从而不断促使全体党员在政治上忠诚党,在情感上寄托党,在行动上追随党,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三)认同功能:增进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政党认同是个体心理学在政党研究领域的延伸拓展。民众对政党的认同是支撑支持一个政党生生不息、奋勇前进的动力源。《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写道:“政党是为捍卫阶级利益而自觉奋斗的团体,一般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因而,对政党的认同多属较高层次的认同。”[11]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整体精神特质的凝练表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性特征。建党精神所彰显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理念,增进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理念认同。建党精神所体现的为民谋福、造福,不断奋斗、不惧牺牲的品质,增进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建党精神所反映的实事求是、光明坦荡、公道正派等价值观增进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

(四)激励功能:激励全党为推进伟大事业接续奋斗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坚守真理、实现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牺牲在前、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历经重重艰险磨难,多次置于死地而后生,却始终不变其节、不改其志。这种对于真理永存、理想不灭、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坚定认知和精神意志,横亘古今,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魂。它必将激励着全党坚定不移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牢牢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不断提出新思路、新举措,继续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勇于推进自我革命,以自身的先进性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顺势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7]曲青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N].人民日报,2021-07-08(09).

[8]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0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人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