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孵化环道进行鲮鱼高密度囤养试验

2021-09-26李立新李永吉李文辉符自为

科学养鱼 2021年8期
关键词:增氧夏花高密度

李立新,李永吉,李文辉,谭 亮,符自为,张 玲

(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南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岳阳试验站,湖南 岳阳 414000)

鲮鱼的种类分为麦鲮、土鲮、泰鲮(露斯塔野鲮)。土鲮为3种鲮鱼中相对最小的1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通常作为鳜鱼等肉食性鱼的水花开口饵料和夏花培育饵料。

2020年4月,为给鳜鱼夏花培育提供鲜活饵料鱼,笔者利用四大家鱼的孵化环道进行鲮鱼乌仔的高密度囤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时间 2020年4月1―30日。

2.试验地点 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苗种场厂房内。

3.试验用水 水温18~25℃,来源于本场500亩的高桥湖,经过压水池消毒、沉淀、过滤后使用。

4.试验环道 四大家鱼孵化的椭圆形环道,配直径为60厘米圆形微孔纳米增氧盘(表1)。

表1 椭圆形孵化环道基本情况

5.试验用鱼 从广东引进的土鲮乌仔,囤养情况见表2。

表2 鲮鱼囤养情况

6.增氧方法 开启孵化环道底部鸭嘴进水管阀,进水从孵化环道底部均匀设置的鸭嘴流出,孵化环道内水体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余水从表面经过滤纱窗溢出。进水管阀开启的大小视孵化环道内鲮鱼适应程度与水体流速决定。随着鲮鱼的不断生长,必要时开启微孔纳米盘增氧。

7.投喂方法 饲料选择:选择蛋白质水平为36%的鱼苗微型颗粒浮性饲料。投喂时间:上午10时、下午4时开始各投喂1次,每次持续时间约半小时。投喂方式:人工缓慢投喂,饲料从固定投喂点随水体方向漂浮流动,投喂量以略有剩余为标准。

8.防治方法 鲮鱼从水花到夏花阶段,主要病害为气泡病与寄生虫病(车轮虫与斜管虫等)。病害防治坚持防重于治,做到勤于观察,早发现、早治疗。

(1)气泡病防治:主要采取流水增氧。一般情况下不开启增氧盘增氧,以免鲮鱼误食微孔纳米盘释放的微小气泡导致气泡病。若患气泡病,则用氯化钠(分析纯)7克/米3,停水后全环道泼洒,20分钟左右恢复流水,每天1次,连用3天。

(2)寄生虫病防治:主要采取对压水池水体进行消毒的处理办法。若患车轮虫或斜管虫病,则用硫酸铜分析纯1.0克/米3,停水后全环道泼洒,20分钟左右恢复流水。

9.排污方法 高密度囤养鲮鱼会产生较多的粪便、残饵、水体泥尘,排污处理尤为重要。基于四大家鱼孵化环道,只有1个在清洗环道时才打开的底部排污孔,未有专用的排污装置,笔者采取4~5天转换1次环道方式来排污。方法是:第一,采用直径75厘米内带钢丝的软管定点虹吸的办法,把绝大部分鲮鱼从原环道转入相应的环道(即A1转入B1、A2转入B2、A3转入B3)。虹吸管内表面光滑,鲮鱼随管道水体运动,不会导致鲮鱼受伤,但要注意水位差的控制。第二,剩下的鲮鱼在接苗口用长10米、宽1米、高1米的柔软接苗网箱接入,把网箱内的鲮鱼清理干净后放入相应环道。第三,清洗原环道并消毒,以备下次转换之用。

二、试验结果

经过4月1-30日囤养,本试验收获鲮鱼275千克,增加185千克,增重率205.5%;总尾数335.8万尾,成活率93.29%(表3)。鲮鱼生长活动正常,除人工操作损伤外,未出现缺氧、大规模死亡和暴发疾病等现象。

表3 鲮鱼囤养试验收获情况

三、分析与讨论

试验表明,通过孵化环道高密度囤养鲮鱼具有可行性,解决了鳜鱼等肉食性鱼的饵料供应,同时提高了家鱼孵化环道的利用率。

本试验只是对同一批鲮鱼乌仔进行同一模式的囤养,能否通过对比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饲料等模式以获得不同规格的饵料鱼,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试验中采用转换孵化环道方式除去较多的粪便、残饵和泥尘的方法不是十分科学,主要是劳动强度较大、花费时间多、人工操作易损伤苗种、排污设施有待进一步改进。

猜你喜欢

增氧夏花高密度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做一朵夏花
夏花物语
咿呀
生如夏花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