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路径探索研究*
——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为例

2021-09-24刘书华

中国科技产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科技成果专利

方 宇 王 迪 刘书华 徐 悦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上海 201620;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1620)

0 引言

技术转移是知识、信息与创新成果从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实验室向个人、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传递的过程[1]。高校技术转移的内涵丰富,涉及专利转让、高价值企业孵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流动等多种形式,校企合作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也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形式[2]。高校作为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重要场所,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能够推动区域内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有效发展[3]。构建高效运转的技术转移中心既是推动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需要,更是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和技术转移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工作内容[4]。地方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大学和地方产业经济之间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加强成果转化工作,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5]。如何构建符合地方高校实际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体制机制、政策导向等瓶颈问题,是目前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面临的普遍难题之一[6][7]。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为例,对难题的解决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

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发展历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于2013年成立的技术转移中心,为上海市教委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首批试点单位。中心定位为学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管理部门,设定专职人员,专职专岗,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推广和技术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

为提升跨部门协调能力,高效推进技术转移协同工作,学校于2016年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工作小组,对学校技术转移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指导,针对技术转移工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组织沟通协调,并提出指导意见。中心在上海市教委、科委的指导下,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技术转移协会理事单位等,并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1.1 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

在校内队伍建设上,将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技术转移专职专岗能力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队伍建设覆盖范围包括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科技园工作人员、财务处和学校法务相关人员等。

图1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有的技术转移队伍结构图,其中图1(a)为技术转移人员资格证书分布情况,含1名专利代理人(2%)、20名专利工作者(39%),以及30名技术经理人(经纪人)(59%);图1(b)为30名技术经理人的专业分布情况,含工科专业17人(57%)、艺术专业1人(3%)、管理专业5人(17%)、体育专业1人(3%)、财务4人(13%),以及法务2人(7%),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支梯队结构较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

图1 技术转移队伍结构图

为进一步夯实技术转移中心队伍力量,学校把引进第三方专业化人才作为技术转移中心人力不足的有效补充手段。学校目前已经和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两家第三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不断拓展技术转移兼职人员队伍,有力地助推了技术转移中心在长三角和上海地区的合理布局,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能级不断提升。

1.2 技术转移制度建设方面

为使技术转移工作合理规范运行,不断提升技术转移工作成效,学校始终坚持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从而使各项工作合理有序。截止目前,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已制定包括:《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计划类科技项目技术发明披露暂行办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细则》等制度十余项。

为配合制度有效落地,技术转移中心会同学校财务、法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从成果转化申请、审核、定价公示到校内发文、奖励的全过程管理服务流程,业务节点从成果发明人起始,直至上海市技术市场办公室等截止。规范的管理流程提供高效保障服务,推动学校技术转移的成果不断增加,学校近三年完成技术成果转化35项,包括专利申请权转让1项、参加专利拍卖2次(成交1项)、“许可+销售额提成”2项、专利作价投资2项、普通转让许可29项,合同金额近5000万元。

1.3 技术中心业务拓展方面

近三年,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紧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G60科创走廊建设历史机遇,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拓展建设技术成果转化基地8个,其中包括:江苏扬州,安徽芜湖、宣城,浙江武义,上海松江等地区。“十三五”期间学校实现了成果转化基地在长三角地区的基础性布局,“十四五”期间力争围绕G60科创走廊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在长三角地区的全方位布局。

2 地方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构建问题浅析及对策思考

地方高校作为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的主力军,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在发挥高校科技成果向地方企业转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在管理体系、与当地政府的依赖并存关系、自身科技实力与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与重点高校相比,均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多年的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实践,本文对目前地方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析,并提出如下的对策思考:

2.1 高质量专利成果不足

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因自身师资水平、研究能力、科研平台等方面原因,加之教学任务相对较重,相当一部分教师为完成个人的科研考核任务以及研究生培养需要,申请了较多专利,“重数量、轻质量”现象是目前地方高校专利成果普遍问题之一。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为做好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单位项目总结工作,2015年以来,学校从100余项发明专利中,遴选了26项专利进行了第三方质量评估工作,从技术方案、五级分类、交易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在抽取的26项专利中,“潜力巨大”专利仅4项,高质量专利成果明显不足。高质量专利成果不足造成了技术转移蓄水能力的短缺,根据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号]等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具体制度设计和解决对策思考如下:

表1 专利第三方质量评估结果

(1) 修订“专利申请资助”相关制度,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专项资金,实施高质量专利助推计划,推动专利资助由事前资助逐渐过渡到事后奖补,实现高质量专利数量不断提升;

(2) 校内多方协同,达成统一共识,时机成熟时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的入门条款;同时将技术转移绩效纳入学校二级学院核心考核指标,增加激励指标权重;

(3) 加强联动合作,与各地方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技术交易机构等形成合作共同体,以提升专利质量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技术专业领域试点开展高质量专利评估和存量专利开放许可工作。

2.2 技术转移队伍建设乏力

队伍建设是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地方高校技术转移服务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 队伍结构不合理,未能完全覆盖技术转移全流程管理所需的各个专业;

(2) 专业化能力不足,技术转移工作者的市场运作能力普遍偏低,能够直接作为技术中介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者则又是少之又少;

(3) 现有队伍的积极性不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与制度保障措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依托校内技术转移专业人员组建“工程大技术转移营销团队”。以高价值成果为导向,建立包括科研处、国家大学科技园、资产经营公司、技术转移公司、第三方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等组成的横纵向协同机制,不断完善校内外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在技术转移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并在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了后续思考:

(1) 形成校内协同,达成广泛共识,利用上级支持经费、校内自有经费、技术转移中心外拓收入,共同建立起相对稳定且可持续的技术转移工作经费保障;

(2) 可考虑建立一支技术转移外部专家团队,涵盖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管、投资基金、知识产权、法律等专业领域,专家团队的建立既可以为学校技术转移队伍提供高水平业务指导,同时亦可为学校技术转移重大事项把脉问诊,有效降低学校的决策风险;

(3) 在学校技术转移专职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外部合作,双向共赢的模式扩大兼职人员数量;同时逐步建立校内技术转移职称晋升通道,完善和落实专兼职人员的奖励激励办法。

2.3 技术成果对接成效偏低

通过校企合作对接,学校为企业提供已有成熟的技术成果,或为企业解决现场技术难题,是目前多数地方高校获取横向课题的主要渠道。成果匹配和需求对接是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技术转移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现实的工作中,技术成果对接成效偏低是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具体原因剖析如下:

(1) 企业的技术难题和成果需求的来源渠道有多种,因时间、渠道等多方面原因,其需求的真实性会产生折扣,企业技术需求匹配、筛选、核对需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专业人员,诸多中间环节的存在导致需求匹配的时效性较差;

(2) 可转化可推广的科技成果偏少,学校的科技理论成果往往停留在实验室“小试”阶段,多数为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企业认同度不高,存在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落地瓶颈问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已在长三角地区布局技术转移分中心(科技工作站)8个,同时通过外聘形式拥有一批兼职技术经济人队伍,不定期有大量的企业技术需求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和反馈。为解决技术成果对接成效偏低问题,试点尝试了如下工作举措:

(1) 技术需求对接采用“校内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技术经纪人”双负责人制,有工程经验的专业教师具体负责技术甄别、专业匹配和难点分析,校外兼职技术经纪人负责协调政、产、学、研各方利益主体,充分发挥各自所长;

(2) 建立学校科技成果遴选揭榜挂帅制度,筛选满足具备一定转化条件的优秀科技成果,技术转移中心提供一定资金给予“最后一公里”落地应用资助,形成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技术转移中心有效衔接机制,进一步孵化科技成果落地实施;

(3) 根据产业需求方向,有针对性对高层次人才团队的高水平科技成果进行画像,从科技成果质量、技术先进性、市场应用前景多个维度进行长期跟踪评估,形成动态的科技成果匹配模式,从而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4 结语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内在驱动力。目前在高校专利管理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授权率高、转化率低”等典型问题,同时由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建设相对薄弱、资源对接不畅等问题,导致一批高价值专利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地方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顺应形势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及运营工作,探索符合高校实际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加速促进知识产权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对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均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科技成果专利
专利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发明与专利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对磁浮工程技术的一些思考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