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历史教育之“大思政课”教学

2021-09-23李卫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8期
关键词:家国长征挫折

李卫东

[摘           要]  如何将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历史教育中,以更好地改革和优化历史教学,并实现历史教育“大思政课”教学的功能?试图结合历史教育实际,从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挫折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育;大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004-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了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思想,并于2021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再次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也进一步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上述文件都说明,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专业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非常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孕育了特有的民族精神。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凸显其课程思政功能,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面试以历史教育为例,谈谈本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之一,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优秀文化成果更是数不胜数。在中学历史教育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名言、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可以更好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如在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可补充曹操《蒿里行》中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句在揭露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诗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可补充诗仙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中的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和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中的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句不仅体现了强烈的艺术感召力,更展示出诗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可补充唐朝诗圣杜甫《春望》中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名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些诗句既反映了安史之乱发生后当时的人们厌恶战乱、热爱国家、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又展示出诗人感时伤怀、挂念亲人、心系国家的高尚情感。这些诗句的引用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又如在学习《两次鸦片战争》时,可引用林则徐在两广总督任上高挂的警示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这种宽宏大度,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而刚直顽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林则徐受到投降派诋毁被革职流放时写下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表达了他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把个人生死、祸福置之度外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他这种爱国为民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都是我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阵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历史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丰富的素材。

如对于长征精神,在学习《红军的长征》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爬雪山”“过草地”电影片段,然后让学生发表感想,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险和红军将士的伟大。在结束新课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七律·长征》音频文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红军经历了哪些“千山万水”?为什么红军能经历“千山万水”而取得长征胜利?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这种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红军长征之所以胜利,主要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即长征精神。同学们应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发扬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奋发学习,乐观成长,报效国家。”

又如“西柏坡精神”形成于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的讲话中的两个“务必”。教师播放《七届二中全会》视频,并启发学生联系现实讨论:这两个务必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现在还要不要坚持“两个务必”?然后,教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西柏坡讲话,进行指导性讲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西柏坡精神”,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猜你喜欢

家国长征挫折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Holism in Education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挫折
谁咬得更厉害
终身不遇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