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永久F2群体定位小麦穗部性状相关的QTL

2021-09-23刘阳娜刘丽华张风廷张立平苑少华张明明李宏博庞斌双赵昌平

麦类作物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穗长显性表型

刘阳娜,刘丽华,张风廷,张立平,苑少华,张明明,李宏博,庞斌双,赵昌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杂交小麦分子遗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7)

小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小麦种植面积日益减少,所以,提高小麦产量尤为重要[1]。穗部性状是小麦重要的产量性状,在小麦产量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2-3]。因此,开展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等主要穗部性状的QTL定位,明确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效应,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的分子标记对不同的作图群体(F2、RIL和BC群体)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定位出许多控制小麦穗部性状的QTL[4-8]。近几年随着分子标记和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的发展,高密度SNP标记开始应用于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领域。吴秋红等[9]以269个RIL为材料,利用SNP和SSR在2个环境中共检测到29个穗部性状加性效应QTL。刘 凯等[10]以173个RIL群体为材料,利用90K小麦SNP和DArT芯片技术,在5个环境中进行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别检测到7、8、3、5和4个控制千粒重、穗长、穗粒数、可育小穗数和总小穗数的加性QTL,表型解释率均达到8%以上。武炳瑾等[11]利用RIL群体为材料,基于90K SNP芯片,在3个环境下检测到37个控制穗长、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主效QTL(PVE>10%)。Cui等[12]利用RIL群体,基于660K SNP芯片在10个环境中检测到1个控制穗粒数的主效QTL位点(qKnps-4A),可解释8.0%~21.2%的表型变异。Kuang等[13]利用多小穗雌性10-A与单小穗雄性BE89杂交的F2和F2:3群体为材料,基于SNP和SSR标记在4个不同的环境中共检测到11个与穗部性状相关的QTL,分别在2D、4A、6A、7A和7B染色体上,可解释8.2%~37.8%的表型变异。

前人在利用SNP标记对有关穗部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时,材料均为基因型纯合的永久性群体(DH、RIL)或F2分离群体,而利用兼有两类群体优势的永久F2群体进行小麦穗部性状QTL定位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白玉149×BS366组合含有73个株系的DH群体为材料,构建“永久F2”群体,结合90K SNP芯片基因分型结果,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和遗传分析,以期为研究小麦穗部QTL及其遗传效应提供参考,为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永久F2”群体的构建及田间鉴定

以BS366与白玉149杂交组合培育的73个DH群体为材料,根据每个DH群体的开花期调整相应播期,保证不同群体的花期能够相遇。待每个群体发芽后置于4 ℃进行春化处理,之后移栽至云南元谋基地,通过群体间两两随机配制杂交组合,构建232个“永久F2”群体。

232个“永久F2群体”及其亲本于2017―2018年度分别种植于安徽阜阳、北京海淀两地,分别用E1、E2表示。每个“永久F2”群体前后相邻种植其双亲品种,便于获取相关农艺性状,每个环境设两次重复。田间每份材料种植2行,行长1.5 m,行距25 cm,每行30株,采用常规大田田间管理模式。

1.2 表型性状测定及数据处理

于小麦成熟后,每个F2群体随机挑选10个单株,参照李立会等[14]的方法调查穗长、穗粒数、小穗数和千粒重,取平均值用于表型及遗传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1.3 分子标记筛选及遗传图谱构建

利用Illumina(美国) 公司的Wheat 90K 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扫描,使用Genome Studio v1.0软件分型。去掉样品分型质量差、无信号、数据缺失率高、双亲间无多态性、最小等位变异率低于0.05的SNP位点,保留具有高质量和双亲间多态性的 SNP 标记用于遗传分析。基于已知染色体组信息,采用QTL IciMapping 4.2软件的BIN功能删除冗余的标记,构建遗传连锁 图谱。

1.4 产量性状QTL定位

利用QTL IciMapping 4.2软件中的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CIM-ADD模型进行QTL定位, 逐步回归的概率为P<0.001,LOD阈值为 3.0[15]。QTL命名规则为:Q+性状+染色体。采用物理定位的方法把本研究鉴定到的主效QTL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具体方法为:在Grain Gene网站上查找标记序列,然后在Ensemble Plants数据库(http://plants.ensembl.org/index.html)中利用Blastn功能获取其物理位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永久F2”群体的表型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基因型和环境对千粒重、穗粒数、穗长和小穗数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千粒重、穗粒数、穗长和小穗数各性状在E1、E2两个环境下均存在差异,且4个性状在阜阳的表型稍好于北京。4个穗部性状中,穗粒数和小穗数的遗传力分别为0.55和0.59,说明两个性状受环境和基因型的共同影响;千粒重和穗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67和0.81,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受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表1 “永久F2”群体穗部性状表型分析 Table 1 Phenotypic analysis of panicle traits of “immortalized F2”population

2.2 遗传图谱构建结果

本试验使用的Wheat 90K SNP芯片共有 81 588个探针,覆盖小麦全基因组。删除不具备重复性、缺失率较高(大于等于10%)和MAF值小于0.05的位点,筛选出材料间有多态性的SNP标记共计8 726个,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遗传图谱总长19 533 cM,连锁图谱覆盖小麦 21 条染色体,平均SNP标记距离2.24 cM。8 726个SNP标记按染色体合并为3 078个BIN标记,其中,大多数BIN标记定位在A染色体组(1 283个,41.7%)和B染色体组(1 188个, 38.6%)上,仅有19.7%(607个)的BIN定位在D染色体组上。A、B、D基因组染色体图谱总长分别为 7 868.23、6 129.90和5 534.87 cM,分别占总图谱长度的40.3%、31.4%和28.3%。染色体长度为591.4(4B)~1 248.3 cM(7A),每条染色体上定位的BIN标记为45~244个。

2.3 穗部性状QTL的定位结果

利用2个环境及其平均值的表型数据,共定位到96个与穗部性状相关的QTL,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其中23个QTL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大于5%,为主效 QTL(表 2~5)。

2.3.1 穗长QTL

定位到控制穗长的QTL有20个(表2),分布在2A、2D、3A、4A、4B、5B、5D、6A、6D、7A和7B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83%~7.77%的表型变异,其中有10个为主效 QTL。10个QTL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其增效效应来源于母本。其余10个QTL加性效应为负值,表明其增效效应来源于父本。10个QTL显性效应为正值,表明显性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7个QTL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与加性效应比值的绝对值,下同),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在10个主效 QTL中,3个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分别是QSL.1-5D、QSL.1-6A和QSL.2-6A。

表2 本研究定位的穗长QTLTable 2 QTLs for spike length mapped in this study

2.3.2 小穗数QTL

控制小穗数的QTL有59个(表3),位于除3B和6B以外的19条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0.22%~12.34%的表型变异,其中 4 个是主效QTL。31个QTL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其增效效应来源于母本,28个QTL加性效应为负值,表明其增效效应来源于父本。6个QTL显性效应为正值,表明显性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43个QTL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在4个主效QTL中,2个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分别是QSN.1-2A和QSN.1-7A。

2.3.3 穗粒数QTL

控制穗粒数的QTL有6个(表4),位于1A、2A、4A和4D染色体上,均为主效QTL,单个QTL可解释6.80%~9.36%的表型变异。4个QTL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其增效效应来源于母本,2个QTL加性效应为负值,表明其增效效应来源于父本。2个QTL显性效应为正值,表明显性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2个QTL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分别为QKN.1-2A和QKN.2-2A。

表4 本研究定位的穗粒数QTLTable 4 QTLs for kernels number per spikemapped in this study

2.3.4 千粒重QTL

控制千粒重的QTL有11个(表5),分布于2D、3A、3D、7A和7B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2.57%~6.55%的表型变异,其中3个是主效QTL。6个QTL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其增效效应来源于母本,5个QTL加性效应为负值,表明其增效效应来源于父本。10个QTL显性效应为正值,表明显性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7个QTL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在3个主效 QTL中,1个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为QTWK.3-7A。

表5 本研究定位的千粒重QTLTable 5 QTLs for thousand-grain weight in this study

3 讨 论

3.1 染色体组等位变异丰富度不均衡

普通小麦是由 A、B、D 染色体组组成的异源六倍体物种,长期进化和人工选育使小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偏低且遗传基础狭窄,尤其是D染色体组。前人研究认为,3个基因组等位变异丰富度为B>A>D[16-18]。本研究结果认为,A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最高,B基因组次之,D基因组最低,A和B基因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所用的SNP芯片和群体与前人不一致。

3.2 QTL定位结果分析

本研究共定位到96个与穗部性状相关的QTL,其中主效QTL有23个,均只在一个环境中检测到,但在阜阳环境下检测到的控制穗长的QSL.1-6A(5.3~615.8 Mb)与在北京环境下检测到的控制穗长的QSL.2-6A(31.0~614.0 Mb)位置有重叠区域;在阜阳环境下检测到的控制穗长的QSL.1-7A(683.5~692.9 Mb)与在北京环境下检测到的控制穗长的QSL.3-7A(692.9~700.7 Mb)位置较近,可能为同一个QTL。

到目前为止,前人定位到许多与小麦穗部性状相关的QTL。对穗长而言,本研究定位到的QSL.1-6A(5.3~615.8 Mb)和QSL.2-6A(31.0~614.0 Mb)与武炳瑾等[11]在6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位置(531.5~551.0 Mb)有重叠区域,可能为同一个QTL;本研究定位到的QSL.1-7A和QSL.3-7A的物理位置分别为683.5~692.9 Mb和692.9~700.7 Mb,而武炳瑾等[11]和Fan等[19]也在7A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穗长的QTL,但位置不一样。对小穗数而言,本研究定位到的QSN.1-5A(567.9~615.3 Mb)与刘 凯等[10]在5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位置(539.5 Mb左右)接近,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2.34%;本研究定位到的QSN.1-7A物理位置为717.1~717.4 Mb,武炳瑾等[11]也在7A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小穗数的QTL,但位置不一样。对穗粒数而言,本研究定位到的QKN.2-2A的物理位置为535.8~710.2 Mb,Shi等[20]在2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物理位置约为612.8 Mb)也在此区间内,可能为同一个QTL;本研究定位到的QKN-4A的物理位置为6.8~645.1 Mb,与Cui等[12]在4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位置(物理位置约为683.5 Mb)不一致。对千粒重而言,本研究定位到的QTWK.2-2D物理位置约为481.6 Mb,与宋利强等[21]检测到的控制千粒重的主效QTL (qTkw-2D)位置(561.16~ 574.60 Mb)相差较远,可能是一个新的QTL;本研究定位到的QTWK.3-7A物理位置约为481.6 Mb,与孙宇慧等[22]在4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位置(物理位置为5.6 Mb)不一致。

本研究检测到的主效QTL仅在一个环境下能够检测到,可能是穗部性状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穗部性状基因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导致QTL在多环境检测中表现不稳定或环境特异表达,后期将在多环境中种植并设置重复,以消除环境或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进一步对这些主效QTL精细定位,为开展与穗部性状相关QTL的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

猜你喜欢

穗长显性表型
基于电子病历的表型分析方法及应用综述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四倍体小麦株高和穗长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的QTL定位分析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